醫院簡介
濟南軍區150醫院,編制體制改革調整,其組織結構歷經12次大的調整變化,不斷前進發展,現已發展成集醫、教、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甲醫院”。 在對外開放中,面對“市場”與“戰場”,建立了全軍第一家訓練傷防治中心,取得了人才培養和科研攻關的雙豐收。2003年面對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他們堅持把打得贏作為人才培養的立足點,又取得了驕人的業績。把打贏作為育人立足點。
機構設施
全院共展開床位1300餘張,設臨床、醫技科室53個。現有7個全軍醫學專科(專病)中心,即神經內科中心、神經外科中心、計畫生育優生優育技術中心、臨床藥理基地、創傷骨科中心、肝硬化診治中心、腎移植與透析治療中心。9個軍區專科中心,有腎臟病研究所、醫學影像研究所、消化內科中心、血液病治療中心、眼科治療中心、心臟外科中心、醫學檢驗中心、血液中心、遠程會診中心。醫院的特色優勢技術有:骨創傷外科,特別是手、足外科技術;組織器官移植(腎、肝、角膜、骨髓移植),其中腎移植技術及數量列全國前10位,順利通過國家準入;四肢淋巴水腫(橡皮腿)的外科綜合治療技術;幹細胞的培養、轉基因技術在脊髓損傷治療中的套用;腦腫瘤的顯微、放化療,腦血管病的微創手術,血管內介入治療,功能性疾病的微創治療,腦外傷的早期救治與功能康復;先天性心臟病的矯治、血液淨化技術、腎活檢、肝硬化治療、血液病治療等在省內也具有較大優勢。
醫院設備設施先進,醫療設備總值3.5億元。其中,PET-CT、ECT、320排CT、雙梯度1.5T磁共振、檢驗流水線、DSA、超聲伽馬刀、三維超聲等設備均達國際、國內先進水平。保健樓、病房大樓實行賓館式的服務,溫馨體貼,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新啟用的醫技樓容納醫學影像科、實驗診斷科、超聲診斷科、血液淨化科、病理科、藥理科等科室,還建有體檢中心、消化科內鏡中心、全軍神經內科中心實驗室、全軍創傷骨科中心實驗室等,方便患者就醫。
人才培養
150醫院瞄準軍事醫學前沿提升人才層次的又一顯著特點。10多年前,醫院肛腸外科組建之初,僅有幾名大中專學歷的醫務人員。就是這樣一個小科室,確定了以戰場急需牽引人才培養的目標,使科室逐步發展為全軍的重點專科,如今已擁有1名博導、5名博士、4名碩士組成的高層次人才群體,先後完成了國家和全軍11項攻關課題,獲得各種科技進步獎24項。全軍肛腸外科中心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歷程,是150醫院提高人才層次的一個縮影。目前,他們創建的訓練傷、信息、腫瘤等5個全軍重點專科,不僅在全軍中心醫院位列前茅,而且已擁有4名博士、碩士生導師,3個博士、碩士培養點。10多年來,這5個全軍重點專科獲全軍科研成果獎170多項,項項與軍事鬥爭準備相關。建立與時俱進的培養機制
150醫院為構建搶占軍事變革“制高點”的人才方陣,先後出台了科室主任競爭上崗、實行重獎等措施,建立了與時俱進、激活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
為發揮高層次人才的作用,醫院黨委定期召開“高層次人才座談會”,請他們為人才培養和醫院建設出謀劃策。兩年前,肝膽外科32歲的博士張建軍大膽提出開展肝移植手術的建議。當時有人怕擔風險,沒有重視他的建議。院領導經過調查認為,臟器移植也是戰場救治的一個重要課題,必須給予扶持。醫院黨委隨即統一了思想,選派有關人員外出學習進修,並成立了肝移植攻關小組。去年初,他們成功地完成濟南軍區首例肝移植手術,到目前已成功移植5例,同時一批高層次人才也迅速成長起來。
醫院地處豫西,距離城市遠,他們在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優越的科研與生活條件的同時,還不斷最佳化軟環境,為高層次人才幹事業創造條件。毛伊斌博士是從地方院校入伍的,來到醫院時是個碩士研究生。醫院派他出國深造,學成後委任他為全軍伽馬刀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近年來,他拓寬了伽馬刀治療範圍,使醫治早期帕金森、三叉神經痛等10多種疑難病症療效甚佳,取得多項全軍醫療成果獎。作為部隊醫院,由於受醫療設備、科研條件等限制,培養人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50醫院把視線延伸到軍內外,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走活了培養人才“一盤棋”。近年來,他們先後與二醫大、四醫大、新鄉醫學院等軍地名牌院校實行了“強強聯合”,新建了5個博士、碩士聯合培養點,藉助院外高層次人才的優勢,實行掛靠培養,使醫院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不斷得到改善。
管理模式
自己培養的博士留不住,逼著醫院黨委“一班人”對人才定位的問題進一步思考。他們聯繫醫院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經歷,聯繫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對人才的需求,認清了一個理:專科發展和人才培養要始終圍繞“戰場”轉,才能適應新軍事變革的挑戰;只有把打贏作為育人的立足點,強化高層次人才獻身國防的意識,不斷拓寬軍事醫學人才培養的領域,才能構建起搶占軍事變革“制高點”的人才方陣。
撥亮了心中一盞燈,醫院上下在培養人才上形成了新思路:一是按照軍事變革要求謀劃人才培養方向;二是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瞄準戰時衛勤保障提升人才的質量層次;三是在科技攻關實踐中培養高層次人才。
基於這一思路,該院以確保打贏為目標,對綜合專科最佳化組合,合併了9個科室,重點發展了骨外、心理、燒傷、神經等與現代軍事醫學密切相關的專科,以專科建設為“龍頭”,促進人才方陣迅速崛起。該院全軍軍事訓練醫學研究所所長黃昌林帶著一批年輕醫生,經常深入部隊訓練第一線,一邊指導防止訓練傷,一邊搞傷情調研,針對部隊需求選擇攻關課題。3年內,這批年輕醫生中就有9人圍繞課題學習攻關,考取了博士、碩士研究生,獲得3項軍隊科技進步獎。瞄準前沿提升人才層次
豫西某山區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軍事演練逐漸展開。由於秋雨連綿,飲水受到污染,參演的一些官兵不同程度地患了腸胃疾病。就在此時,150醫院醫療隊趕到現場,運用自己研製的“三氧消毒儀”,對官兵居住環境和飲用水源緊急消毒處理,官兵腸胃疾病僅一天就得到了控制。
為發揮高層次人才的作用,醫院黨委定期召開“高層次人才座談會”,請他們為人才培養和醫院建設出謀劃策。兩年前,肝膽外科32歲的博士張建軍大膽提出開展肝移植手術的建議。當時有人怕擔風險,沒有重視他的建議。院領導經過調查認為,臟器移植也是戰場救治的一個重要課題,必須給予扶持。醫院黨委隨即統一了思想,選派有關人員外出學習進修,並成立了肝移植攻關小組。去年初,他們成功地完成濟南軍區首例肝移植手術,到目前已成功移植5例,同時一批高層次人才也迅速成長起來。
醫院地處豫西,距離城市遠,他們在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優越的科研與生活條件的同時,還不斷最佳化軟環境,為高層次人才幹事業創造條件。毛伊斌博士是從地方院校入伍的,來到醫院時是個碩士研究生。醫院派他出國深造,學成後委任他為全軍伽馬刀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近年來,他拓寬了伽馬刀治療範圍,使醫治早期帕金森、三叉神經痛等10多種疑難病症療效甚佳,取得多項全軍醫療成果獎。作為部隊醫院,由於受醫療設備、科研條件等限制,培養人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50醫院把視線延伸到軍內外,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走活了培養人才“一盤棋”。近年來,他們先後與二醫大、四醫大、新鄉醫學院等軍地名牌院校實行了“強強聯合”,新建了5個博士、碩士聯合培養點,藉助院外高層次人才的優勢,實行掛靠培養,使醫院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不斷得到改善。
院長醫術事跡
他曾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30項,主編和參與編寫專著10部,發表論文170餘篇。
他曾獲得全國首屆中青年科技之星、國家有特殊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多次榮立二、三等功。
他,就是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軍肛腸學會主任、濟南軍區150醫院院長高春芳。
“醫生要用心對患者”
高春芳常對醫院的醫護人員說:“醫生要用心對患者。”
高春芳在一次走訪時發現,一些曾來醫院診療的官兵反映:有的醫護人員不是“冷麵”接待就是簡單打發應付。
這讓高春芳很痛心。在他的建議下,醫院及時開展了以“立足崗位做貢獻,全心全意為軍民”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並將服務意識滲透到每個醫務人員的心靈深處。此外,醫院還建立了軍人就醫綠色通道,出台了軍隊傷病員必須由“專家接診”“首診責任制”和戰士手術必須由主治醫師以上的專家主刀等規定,成立了為兵服務辦公室,既簡化了診療流程,又方便了官兵就診。
2006年夏天,空軍某部戰士何曉敏訓練時扭傷了頸椎骨,來到150醫院就診。之後發生的事情,讓何曉敏十分感動。先是全軍著名骨科專家黃濤為他接診並做了詳細檢查,爾後是為兵服務辦公室的同志為他辦理了住院手續。
僅半個小時,何曉敏就住進了病房。在此之前,看病要先排隊掛號,再由普通醫生檢查,病情難以確診時才由專家接診,病人還要拿著各種單據到相關部門辦理住院手續,要花大半天才能住上院。
為軍服務捨得付出。2006年,有個戰士需要做乾細胞移植手術。在研究診療方案時,為了少花錢,有人建議採用傳統的治療方案。高春芳卻堅持採用花費較多卻技術先進的幹細胞移植術,使這名戰士的病情逐漸有了好轉。
為了提高服務保障的層次,高春芳在搞好院內保障的同時,積極向院外保障延伸,先後出台《技術幫帶管理規定》《“預防、醫療、保健”一體化工作規定》,派醫療隊下部隊和駐地貧困鄉村巡診,為偏遠部隊和貧困鄉鎮醫院維修維護和安裝調試醫療儀器設備。他們還充分發揮醫院的技術優勢,與部隊和地方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幫帶關係,分期分批培訓基層醫務人員。
“如果醫護人員沒有真本事,為軍民服務口號喊得再響也是一句空話”
腰部結腸造瘺術是世界上沿用多年的治療直腸癌的辦法。儘管這種術式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卻使病人腰間終身掛個“糞袋子”。高春芳刻苦攻關,獨創了“再造肛門術”,使直腸癌患者避免了“掛袋”之苦。接著,他又和同事迎難而上,為已做了腰部造瘺術的患者,成功實施“肛門重建術”,一一摘掉了“糞袋子”。空軍某部飛行員胡志靈被摘掉了腰間的“累贅”後,重返藍天。
高春芳說:“如果醫護人員沒有真本事,為軍民服務口號喊得再響也是一句空話。”
通過3年多的研究,高春芳和同事們在3000多隻老鼠身上反覆做了體外殺實驗、動物移瘤實驗等6000餘次,終於查到了人體消化道各種腫瘤的特有蛋白標誌物,並篩選出十餘種不同的蛋白標誌物,找出了腫瘤病人和正常人血清蛋白分子量的差別點。
爾後,高春芳運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利用蛋白晶片儀,從正常人身上採集一滴血,即可早期診斷有無大腸癌、胃癌、卵巢癌、乳腺癌、肝癌等惡性腫瘤病變,確診率在96%以上。此外,由他主研的三氧電子消毒儀、雷達式傷員探測儀、高氧液體治療儀等均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並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
“為軍民服務光提口號擺樣子不行,必須要有真情實感”
這些年來,高春芳的名氣越來越大,慕名求醫的人越來越多,可他從不擺專家權威的“架子”。凡是上門求醫的,他都有求必應。
算起來,高春芳先後接診了數以萬計的官兵。接受過他治療的官兵都有這樣的切身感受:他待官兵,盡的是父母心;獻的是兄長情。平時,他聽官兵敘述病情時,總是細心傾聽,不厭其煩,從不敷衍;深夜查房,他輕手輕腳,不讓鞋底發出聲響;冬天診病,他先搓熱雙手,暖溫聽診器,才進行檢查;官兵出院時,他總要給設計一套保健方案,鞏固療效……
某坦克團戰士吳偉患肛瘺和肛裂兩年多,住過好幾次院,死活不肯做手術,病情越來越嚴重。高春芳就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並親自給他做了手術。術後,吳偉又怕留下後遺症,情緒不穩定,高春芳就每天來三四次找他談心。在高春芳和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他的病情很快痊癒。出院時,他哭著對高春芳說:“您比我的父母想得還周到,您是在用心給我治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