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最早提出成立北大荒安養中心的是黑龍江農墾總局殘聯理事長董興業。2001年,董興業開始關注起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狀況。他最想改變的,是目前我國精神病人的一元化治療,“我們應該成立多元化機構,集康復、安養和治療為一體。” 董興業決定通過解決知青這一群體的問題,建立一個新型的康復機構。此後,他們在知青精神病患者中展開了一系列調查。
2006年6月,董興業正式開始統計知青精神病的數字。當時統計到的是207人。到了2008年12月,只找到了167人。其中,死亡20人,失蹤20人。另一個針對137名精神病患者的調查中,董興業發現,60歲以上的只有3個,70歲以上的只有1個。
這些患上病的知青們。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他們是散落在各地的,有的是成了家人極為沉重的負擔,有的根本和家人徹底斷了聯繫四處流浪,也有的是常年的被當地的老鄉,當地的福利部門撫養。而今在他們人生的暮年,他們又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和戰友們重聚在一起。
2006年中下旬,董興業在農墾總局的一次會議上用一分鐘進行了匯報,總局領導同意了他的建議。
2008年12月,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在佳木斯落成。蓋樓的錢由農墾總局來出,醫藥費則來自知青們各自的醫保。
成立
早在1947年,北大荒的建設就已然開始。最先進駐的是10萬名復轉軍人。從1959年開始,又有一大批支邊青年回響號召屯墾戍邊。這算是北大荒的第二代開墾者。這些知青的患病因素很多,有在政治上受到刺激的,有因為返城回不去的,也有不少因為感情問題。
由於居住分散,不便照管,大多數精神病知青生活艱難,有的甚至處於關鎖狀態。黑龍江省農墾局決定建立一個集養老院和精神病院為一體的“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把分散在各個農場的城市知青集中安養在一起,讓他們實現“回城”的夢想。
同時,把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城市知青子女也接到安養中心,對他們進行疾病治療、社會功能康復和勞動生活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回歸社會,自強自立。經過總局殘聯和總局精神病防治院一年的努力,工程已全部竣工即將投入使用。
功能
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坐落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精神病防治醫院內,是一處集養老和精神病治療為一體的獨立建築。主體建築為6層,總建築面積10200平方米,擁有330張床位,具備治療、養老、託管和社會功能康復、勞動生活技能培訓等多種功能。
中心借鑑了已開發國家先進的服務理念,按照中國殘聯“綜合性、社會化、開放式”的原則設定內部服務管理機構,體現了全新的服務模式。中心還有1200平方米的陽光大廳、200平方米的接待展示廳等,備有彩色電視和小型冰櫃。每層都有餐廳和小型活動室,標準設定,全方位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病房備有自動供氧和緊急呼叫系統,彩色電視和小型冰櫃。
每一層都設有餐廳和小型活動室。主體建築內還設有康復訓練室、卡拉OK練歌室、勞動生活技能操作訓練室、網咖、閱覽室、棋牌室、桌球室、健身房等,能夠同時開展康復治療、娛樂健身等活動,能夠全方位幫助精神殘疾人恢復其社會功能。
中心主要服務於滯留墾區的患有精神疾病的城市知識青年,同時對患有精神疾病的知青子女進行部分託管和回歸社會的培訓輔導,幫助他們學會獨立生活、掌握社交技巧,儘早融入社會。“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既是精神病院,也是養老院。
知青安養中心主體建築六層,設立了治療、養老、託管和社會功能康復、勞動生活技能培訓等多種功能。有三層共1200平方米的陽光大廳,兩層200平方米的接待展示廳。室內按高級病房標準設定,全方位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病房備有自動供氧和緊急呼叫系統,彩色電視和小型冰櫃。每一層都設有餐廳和小型活動室。
主體建築內還設有康復訓練室、卡拉OK練歌室、勞動生活技能操作訓練室、網咖、閱覽室、棋牌室、桌球室、健身房等,能夠同時開展康復治療、娛樂健身等活動,能夠全方位幫助精神殘疾人恢復其社會功能。對知青子女,則在康復治療的同時,對其進行技能訓練、心理疏導、社會功能訓練,幫助其掌握一技之長,為回歸社會做好充分準備。
安養中心附近開闢一個近30畝地的康復培訓農場,計畫組織有一定勞動能力的知青和子女參加適當勞動,改變以往精神病治療機構消極維持治療和事實關鎖的落後方式,防止精神病人進一步致殘。
作用
北大荒神知青安養中心主要服務於滯留墾區的患有精神疾病的城市知識青年,同時對患有精神疾病的知青子女進行部分託管和回歸社會的培訓輔導,幫助他們學會獨立生活、掌握社交技巧,儘早融入社會。
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既是精神病院,也是養老院。但在功能設定上又與普通的精神病院和養老院大不相同。總局殘聯吸收借鑑了已開發國家先進的精神病人和精神殘疾人服務理念,按照中國殘聯關於“綜合性、社會化、開放式”的原則設定內部機構和服務管理內涵,充分體現全新的精神殘疾人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