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三國

新批三國

新批三國,郭德綱與于謙的作品。

郭德綱于謙的作品
台詞:
甲:我這個人吶,就喜歡看書。
乙:喔,您喜歡看書。
郭德綱 于謙郭德綱 于謙
甲:對了,尤其是古典文學,特別喜歡看。
乙:喲,這可厲害了啊,您都看過什麼古典文學吶?
甲:這么說吧,您知道北京大學那圖書館嗎?
乙:喔,那兒的書您都看過?
甲:我打那兒走過。
乙:咳,打那兒走過呀,我比您強,我還進去過呢。我是問您看過什麼書。
甲:喔,是問我看過什麼書。那可就太多了,數不過來呀。
乙:喲,您這架子還端起來了。
甲:我告訴您啊,不是吹牛,我三歲就熟讀水滸,四歲鑽研紅樓,五歲翻西遊,六歲讀聊齋,七歲那年就能倒著默寫三國演義。
乙:這吹的都沒邊了。您說您是專家,請問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
甲:那可就多了,比如說吧,前幾天我批了一遍三國。
乙:您還批過三國?
甲:正是在下,我跟您說,我這一批,可是發前人之所未發,想前人之所未想,驚天動地,震古爍今。就算是金聖歎再世,毛宗崗復生,他們也得甘拜下風!我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研究三國的專家。
乙:嚯,好大口氣,我倒要聽聽了,您這三國是怎么批的。
甲:我研究出哇,這三國里有這么二痴三怪。
乙:怎么叫二痴三怪呢?
甲:這二痴,就是路痴,數痴,白痴。這三怪就是水淹七軍之怪,敗走麥城之怪,諸葛亮諡號之怪。
乙:您這研究的我從來就沒聽過。
甲:哎,此乃是本人最新研究成果,您如今有幸成為首位聆聽這一重大發現的幸運兒,這是多么大的榮耀呀。
乙:這么說我還挺幸運。請問這何謂路痴?
甲:路痴,就是不認識路,老找不找道兒。
乙:喔,就是沒什麼方向感。
甲:對啦,這三國裡頭哇,就有這么一位。
乙:這三國里還有一位路痴?
甲:對,關羽。
乙:關羽?
甲:對,關羽他就是個典型的路痴。
乙:何以見得呢?
甲:有書為據呀。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乙:對,是有這么一回。
甲:話說那劉備兵敗徐州,連夜投奔袁紹去了。關羽走投無路,與曹操土山約定三事:一是降漢不降曹,二是好好侍奉兩位嫂嫂,三是只要聽到大哥訊息,縱然千里之遠,亦要辭去。曹操一一應允。後來袁曹大戰,關二爺斬顏良,誅文丑,解了曹操白馬之圍。這時忽接到劉備書信,說自己在袁紹軍中。於是關公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護送兩位嫂嫂去投舊主。是這么回事吧?
乙:對。
甲:就這過五關,斬六將,就有問題啦。
乙:什麼問題呢。
甲:我問你,這五關是哪五關?
乙:東嶺關洛陽汜水關滎陽,滑州黃河渡口
甲:你看看啊。這第一關東嶺關,到底在哪咱誰也不知道,不去管他。這二關是洛陽,這就出了奇了
乙:怎么呢?
甲:你想啊,劉備是在袁紹軍中,袁紹在哪兒啊,河北,許都北邊。洛陽在哪兒啊,在許都西北幾百里地呢。這關羽從許都出來,不直接奔河北找劉備,他往西北走上洛陽幹嘛去了?
乙:這……
甲:難道說是走到半道兒,關羽餓了,說兩位嫂嫂,咱有些日子沒吃洛陽水席了,要不咱先去吃一頓?
乙:這哪兒能啊。
甲:還是的啊,咱河北驢肉火燒哪點比水席差,他怎么就非先去西北呢
乙:這都什麼跟什麼。
甲:接著數,第三關是汜水關。
乙:這地方在哪兒?
甲:在洛陽東南。
乙:洛陽東南……哎?他剛剛不是往西北走嗎,這他又回來了!
甲:就是呀。就算你吃完了洛陽水席,吃飽喝足該上路了,那去河北那也是東北方向吶。他可好,朝著東南走,這不回許都了嗎?
乙:聽你這么一說,還真是。
甲:我估計呀,可能關羽吃水席的時候喝酒喝多了,一上了馬他就轉向。這赤兔馬是曹操賞給他的,俗話說這個老馬識途,赤兔馬一看主人醉了,心想得了,咱自己找回去吧,馱著關羽糊裡糊塗就朝許都跑,結果就到了汜水關了。
乙:得,前面全白忙活了。
甲:汜水關過去,就是榮陽,就在汜水北邊。一直到這時候,關羽這千里走單騎才算是走對了地方兒。
乙:好嘛,可真不容易。
甲:最後一站是滑州的黃河渡口,就是在他斬顏良的白馬附近,再往前過了黃河就是河北。
乙:這就快到了,那他就走吧。
甲:是啊,關羽在黃河邊兒上洗了把臉,酒也醒了,人也精神了,抬頭一看地圖,哎喲,您看我走這路線,先跑大西北溜達了一圈,再稀里糊塗回河南,我這不是路痴一個嗎?知道的,當我是去投奔故主,不知道的還尋思我這兒吃飽了河南五日游吶。結果這關老爺鬧的是滿臉通紅,從此就落下個紅臉的毛病。
乙:原來這紅臉是打這來的。
甲:正是,這毛病後來還傳染給了他四弟趙雲趙子龍
乙:怎見得吶?
甲:要不那趙雲在長阪坡怎么七進七出呢,那就是找不著道兒,迷路了。
乙:嗨,這什麼呀。哎呀,聽您這么一說,還真長學問。
甲:那是,要不怎么是專家呢。
乙:那我問問您,這二一個數痴是怎么回事?
甲:數痴啊,就是不識數兒,不會算帳,五毛一個雞蛋,他買三個給人二塊半,就這種人。
乙:三國里還有這樣的人嗎?
甲:有哇。
乙:是哪位?
甲:要說這人,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是諸葛孔明
乙:這……要說別人我也就信了,這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八卦是樣樣精通,他怎么會不識數呢?
甲:有書為據呀。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乙:怎么說的?
甲:話說這曹操八十二萬大軍南下伐吳。諸葛亮渡江舌戰群儒,說服孫權孫劉兩家聯兵抗曹。孫權手下水軍大都督周瑜見孔明智謀驚人,就生了嫉妒之意,讓孔明十日之內拿出十萬支箭來。孔明說那有何難,休說十日,三日之內就拿的出。周瑜大喜,與孔明定下軍令狀,又派魯肅前去打探。這孔明前兩天不見動靜,第三日與魯肅私調快船二十條,上蓋布幔,豎起草束,趁著夜裡大霧彌散直去江北。曹操不知虛實,只令射箭,這二十條船扎滿箭支,凌晨回到江東,恰有十萬支箭。
乙:對,是這么回事。
甲:這就有問題了!
乙:這有什麼問題?
甲:諸葛亮是拿什麼東西騙曹操的箭的?
乙:布幔草束啊,那東西軟,箭一插上就陷進去了。
甲:那咱們就來算算,那草束扎的怎么也得有一人多高吧?
乙:差不多,太高就飄,太低就接不到箭。
甲:比如說吧,現在您好比就是那草束。
乙:喔,我現在就是那草束了。
甲:對。咱們數數啊,曹軍箭射過來,扎到您身上去,這臉上能扎幾箭?
乙:唔,這一眼睛一個,算上鼻子,嘴,臉蛋子,來回來去能有六、七支。
甲:再往您這身上看,這胳膊上扎兩支,肘子上扎兩支,手腕上還扎一支
乙:這就五支了。
甲:兩邊都算
乙:那就十支……好,我成那海膽了。
甲:咱接著往下數,胸口這還扎五支
乙:對
甲:小腹扎三支……
乙:對。
甲:還有您這大椎下方兩寸處再扎一支……
乙:……好嘛,改針灸了。
甲:反正就是這么個意思,滿打滿算,一支草束也就扎三十支箭,一條船就算三十個草束,這才三三得九九百支,十條船才就是九千支,二十條船就是一萬八千支。把布幔什麼的算上,撐死也就四萬支。
乙:是啊,還短六萬支箭呢。
甲:六萬支箭,他就算孔明自己站到船上,也湊不夠數哇。
乙:那到也是。
甲:再說啦,一支箭多大分量?
乙:怎么也得四兩重吧,太輕就吃不住勁
甲:一支四兩,那十支就是四斤,一百支就是四十斤,一千支是四百斤,十萬支箭就是四萬斤,合現在的度量兩萬公斤,二十噸重。
乙:您這算的倒真溜。
甲:諸葛亮開的什麼船,輕快小船兒,你想想,每條船砸上去一噸多的飛箭……
乙:那就……
甲:那就算不成篩子,它也得沉底兒了。
乙:好嘛,成泰坦尼克了。
甲:你說這孔明是不是不識數兒?
乙:還真有點……
甲:還有哇,這孔明不光是不識數,他還缺心眼兒,這就是三痴中的白痴。
乙:這又怎么說的?
甲:您想,孔明他們船隊出來是什麼時候?
乙:深夜啊,還大霧天氣。
甲:黑里古東的什麼都看不著對不對?
乙:對啊,要不曹軍怎么只敢放箭不敢出門呢
甲:人家曹軍就閉著眼睛,哪黑就沖哪瞎射?
乙:喔,那也不能。
甲:還是的呀,人家也得就著亮兒來呀。三國時候又沒手電筒也沒探照燈,你說怎么辦呢
乙:你說怎么辦吶?
甲:放火箭照明唄。
乙:好辦法。
甲:這一放火箭可好了,您往那邊兒看,可全是草船吶……
乙:……得,甭借箭了,直接在船里洗桑拿吧。”
甲:到時候回去,周瑜一看,“喲,孔明先生,您這滿腦門子煙燻火燎的,是怎么了?”你說孔明怎么答?難道讓他這么答:周都督,我昨天晚上去江北借箭,結果忘了有火箭這碼事兒,結果讓人家把船燒了,我在長江里遊了大半夜的泳,這才游上來。
乙:哎喲,也真難為他了。
甲:你說這諸葛亮夠不夠一白痴?
乙:唔,那您說說這三怪是怎么回事。先說說這水淹七軍怎么成怪了?
甲:您說這水淹七軍的七軍是什麼意思?
乙:這,這不就是說七支軍隊嗎?
甲:不對!
乙:怎么不對?
甲:既然他帶那么些人來,幹嘛非得劈成七瓣兒,他怎么不一起說帶多少人呢?
乙:這……這也許是人家正好有七支軍隊。
甲:胡說,三國里除了這一處兒,別的就再沒這么說過。曹操下江南,多咱說我帶著八十二支軍隊了?劉備七十三萬人伐吳,多咱聽過帶著七十三支軍隊了?
乙:要說這還真是奇怪。
甲:據我這么一琢磨呀,
乙:喔,您琢磨上了
甲:據我這么一琢磨呀,這個七軍,其實就是個數目詞。你想想,曹操八十二萬大軍,多少人?
乙:八十二萬吶?
甲:對了,一樣,八十二萬,大軍是八十二萬,那七,軍,不就是七個人嘛。
乙:七……七個人?
甲:對啦。
乙:沒聽說過這么解釋的,敢情于禁帶著七個人哥兒幾就跟關羽開掐了?這不瞎說嘛?!
甲:誰說的?我這七個人可都是有書可據的。
乙:哪來的憑據?
甲: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說的清楚呀。于禁手下都有哪幾員將?
乙:龐德呀。
甲:還有那兩個打算投降的不算了?
乙:喔,對,董衡董超
甲:這幾個了?
乙:三個。
甲:龐德上戰場前說要與關羽決一死戰對不對?
乙:對啊,還帶著棺材去呢。
甲:一個棺材幾個人抬?
乙:四個。
甲:你看,四個抬棺材的小校,算上龐德董衡董超,這不正好七個嘛。
乙:嘿,你還真湊出來了。
甲:要不怎么說專家呢。
乙:你就別提這茬兒了。那第二怪,敗走麥城怎么怪了?
甲:敗走麥城的是誰?
乙:關羽關二爺。
甲:你說關二爺英雄蓋世,汜水關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官渡之戰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傷,圍攻樊城嚇的曹仁滿寵不敢露面,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唬的曹操幾欲遷都。這樣的英雄好漢,他怎么就敗走麥城,讓馬忠這樣的無名小輩給逮了去呢?
乙:這……這不是因為人困馬乏,走不動路,才被絆馬索拿下的嘛。
甲:又錯了,關公坐騎那是什麼馬?赤兔。俗話說的好啊,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關羽騎的就是馬中的呂布,加上手中青龍偃月刀,他怎么就能讓人抓去呢?這還不怪?
乙:也是……那您說這是怎么一回事?
甲:我一琢磨呀,這還得怪那匹赤兔馬。
乙:這赤兔馬怎么了?
甲:這赤兔馬當初乃是董卓手中一匹寶馬,後來董卓聽了李儒之勸,將此馬送與呂布。呂布大喜,遂殺了丁原,認董卓為義父。後來又因王司徒連環之計,呂布又將董卓殺死,不料卻敗給了李決郭汜,被迫離了長安,從此先投張楊,再奪兗州,大戰濮陽,密取徐州、轅門射戟,困守下邳,最後被曹操殺死在了白門樓,這赤兔馬一直跟著呂布。
乙:真是好馬。
甲:後來曹操收了關羽,為了籠絡人心,便將此馬賞給關公。不料關公一心忠義,只道有了此馬,若知我兄訊息便可速去。後來關公回歸故主,騎著這匹寶馬歷經古城相會、博望破曹、赤壁大戰、直至敗走麥城,關公歸神。這馬被馬忠所獲,結果不吃草料,最後也是殉難而死。
乙:人有氣節,馬也有氣節。
甲:這回你聽出來了吧?
乙:聽出什麼來了?
甲:你算算,董卓收呂布,那是什麼時候?
乙:那是漢靈帝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
甲:關公敗走麥城是什麼時候?
乙:我想想,那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甲:就是說,就算董卓把這赤兔送給呂布時候那馬才一歲,到關羽死的時候,也已經三十一。
乙:喔,而立之年。
甲:什麼呀!人,三十那是而立之年。養過牲口的都知道,馬過十五,就開始老了,到了三十,那就是風燭殘年。
乙:老馬啦。
甲:豈止老馬,那都快死了。你想關公騎著這么一匹年老體衰跑三步喘兩步的老馬,他能不讓人逮住嗎?
乙:他怎么就不換呢?
甲:是呀,他哪怕去諸葛亮他岳父那兒搶頭驢過來,那也比這七老八十的牲口跑的快吶。
乙:好嘛,關公騎驢。
甲:我估計他是捨不得換,騎出感情來了。你看咱們說相聲搭檔這么久,感情深厚,你說我們願意分開嗎。
乙:不願意啊。
甲:等你老了,背也駝了,牙也掉光了,說話也不利索了,你說我想把你一腳踢開換新搭檔嗎
乙:不想啊。
甲:你說我騎著你這么多年,能一點情份不講嗎?
乙:不能……等會!誰讓你騎了這么多年吶!
甲:這不順口一說嘛。
乙:你這不是哪我開心嗎?喔,這關公是因為赤兔太老,這才輸的。那還有一怪呢?諸葛亮的諡號怎么怪了?
甲:我先考考你,你知道諡號是怎么回事嗎?
乙:知道,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大臣死了以後,都會給謚一個或者兩個字做為一生的評價,以示褒貶。
甲:對,比如說關羽,就謚了個壯謬;趙雲,那是順平張飛張三爺是謚了個翼,黃忠黃漢升,是一個剛字。
乙:是啊。
甲:可這諸葛亮,你知道謚的是什麼?
乙:他得了個什麼謚?
甲: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裡說的清楚。諸葛亮禳星不成,病死在五丈原。死諸葛嚇走活仲達,西蜀大軍撤回漢中。半路魏延謀反,被馬岱一刀斬下馬來。後眾將士扶諸葛亮靈柩回到成都。後主見了放聲大哭,親自送至定軍山入土安葬,降旨封謚,諡號忠武。
乙:喔。
甲:你看後主劉禪給諸葛亮這諡號,忠武。
乙:這兩個字很貼切啊。
甲:這忠字好解釋,忠心嘛。三顧頻煩天下事,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忠心那是沒得說。這武字就奇怪了。
乙:怎么怪?
甲:諸葛亮跟別人打過架沒有?
乙:沒有
甲:跟人家在兩軍陣前掄圓了武器單挑沒有?
乙:沒有……
甲:諸葛亮裸衣斗過馬超,虎牢關前戰過呂布?跟張飛挑燈夜戰兩百回合不分勝負過?
乙:那哪兒打的過啊。
甲:還是的呀,諸葛亮是軍師,謀士,是專門管出謀劃策的,不是武將。
乙:一直就在後方。
甲:你看諸葛亮從來都是一襲奇門八卦袍,手中陰陽鵝毛扇,坐的是四輪椅……
乙:等會,這諸葛亮是兩腿殘廢了還是怎么的,還坐輪椅吶。
甲:他不一上陣就坐著那四輪椅嗎,後面還有個人推著。
乙:嗨,那叫四輪木車。
甲:喔,我還當他在四川呆久了,得了風濕性關節炎,走不動道兒呢。
乙:就這還專家吶。
甲:甭管怎么說吧,諸葛亮是沒打過仗,沒穿過軍裝。
乙:是啊。
甲:那你說他為什麼就謚了個武侯呢?
乙:這……你問我,我也不知道呀。
甲:嘿嘿,這就得靠專家了不是?據我琢磨呀。
乙:您又琢磨上了。
甲:這諸葛亮後半生一直致力於復興漢室,還於舊都。
乙:對
甲:所以他一心就打算率領西蜀大軍北伐中原
乙:唉,也算是勞苦功高。
甲:他打了幾次?
乙:這還用問嗎?六出祁山啊。
甲:嘿嘿,不對!
乙:這又怎么不對了?
甲:這你就不懂了。按三國演義呀,是伐了六次。
乙:是啊。
甲:可是按正史陳壽的《三國志》里吶,人家諸葛亮就伐了五次。
乙:是嗎?
甲:對,後來小說家為了增添諸葛亮的事跡,這才給他多添了一次北伐中原,其實真正就伐了五次。
乙:原來是這么回事。
甲:所以要不諸葛亮為什麼謚了一個“五”呢,就是打這裡頭來的。
乙:咳,五伐中原,就謚了個五哇?
甲:後來羅貫中寫到這兒,也是著實為難。
乙:他為難什麼?
甲:你想啊,他把諸葛亮北伐多編出來一次,可這諡號卻不能動。
乙:為什麼這諡號就不能改呢?
甲:諸葛亮五伐中原,諡號是“五侯”;那他要是六出祁山呢,那不就得封個“六侯”嗎?
乙:噢,溜猴兒呀?!去你的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