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溝南村位於汕頭市北郊,面積1.5平方公里,離市中心7公里,交通便捷。古地名紫菔隴,依山傍海,風光旎旖,人傑地靈。
溝南村自然景色迷人,人文資源底蘊豐厚。飽經風霜的古榕,波光粼粼的瀉湖,綠草成茵,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是都市人遠離鬧市,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旅遊好地方。
溝南村,一個位於行政區域汕頭市與潮州市交界處的一個自然村,如果歷史倒退100年,我們或許能看到清明祭祖時來自於省城的老爺車顛簸在漫長的公路;如果歷史倒退500年,我們或許在口耳相傳溝南鄉又中了幾個進士翰林;只有把歷史的鏡頭倒退1000年,溝南村才和現在一樣平靜,不同的是,那時侯溝南許氏的先人,剛從府城潮州舉家遷來,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在平凡而勤勞的農人手中慢慢成形;而在千年的風霜過後,現在的溝南村,從輝煌回歸平靜,尚書里的金字招牌,宗祠外牆的光宗旗桿,固然在訴說著這塊土地的驕傲;但蘭桂湖邊遒勁的古榕樹,村外精耕細作的“繡花”農田,才是溝南人精神家園的真實體現,這個以耕讀傳家的潮汕小村,現在遠離了繁華,也遠離了喧囂,用積澱著歲月的古樸和睿智,來恭迎厭煩了燈紅酒綠的都市人,那是溝南村除了功名之外給遊人更為豐厚的饋贈。
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斜溝南村委會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斜溝南
郵編:044001
職工人數:18
聯繫人:李天社
經營範圍:村委會
省市:山西
縣市:運城
走遍鹽湖大地
——條山駐真情
“我要走遍鹽湖大地,看看養育我的人民。”這是鹽湖區區委書記、區長於波長久以來的心愿。自去年11月起,他就組織有關部門,針對農村存在的“上學難、行路難、就醫難、吃水難”等問題,開始了為期100天的鹽湖區區情大調研,並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解決農村“四難”問題。然而,坐落在中條山腹部的5個村子,卻因為大雪封山和諸多原因,一直未能成行。這,成了于波書記難以忘懷的情愫。幾經曲折,今年8月1日、3日兩天,雖然驕陽似火,酷暑難耐,于波還是和人大、政協的領導,輕裝簡從,悄悄的踏上前往條山山村的征途。
與山里司機並肩行
去解州鎮斜溝南村的通村路有20餘里,鎮長介紹說,這裡的很難走,不僅崎嶇不平,路面狹窄,彎彎曲曲,而且還很危險!像這樣的村子僅解州就有三四個。由於路途較遠,鎮長找了兩輛三輪車,車內放上了小板凳。
在通村路的路口。
“於書記,你坐裡面。”在上車的時候,考慮到安全,大家異口同聲地說。
“我和司機坐一起!”于波一邊說,一邊麻利的坐在了司機身邊的副座上。
“這是最危險的地方,你坐裡面好!” 大家勸道。
“司機都不怕,我怕什麼!要相信山裡的司機!”他一邊笑道,一邊命令司機:“開!”
三輪車在緩慢的進行著,有時整個車身眼看就要傾斜到45度,緊張的大家緊緊地抓住車幫;有時候是一個接一個的急轉彎,叫人覺得有些暈;有時候車軲轆就緊貼著溝邊行進,膽小的人不敢往下看。山上的風景依舊迷人,遠遠的望去,中條山蜿蜒起伏,像數批奔騰的駿馬;隔溝相望,那些不知名的樹木小草把整個山體全部覆蓋,像是仙女為大山織了一層厚厚的綠色地毯;再看眼前,路邊的各種野草野花引得蝴蝶翩翩起舞,山蠍如游。儘管風景如畫,但是大家依然捏著一把汗,因為果真車翻下去,那可真要車毀人亡了!
然而,于波書記卻穩穩噹噹的坐在司機旁邊,一會翹首遠望,一會談笑風生,一會又對車裡的人詢問著什麼。他的坦然,減輕了大家的緊張,一位隨行人員笑著說,書記的命比咱還值錢,人家都不怕,咱們怕什麼!于波書記的輕輕一坐,不僅減輕了大家的精神壓力,也減輕了司機的心理負擔!
下山了,道再見的時候,于波書記緊緊握著司機的手誇獎道:“你車開得很好,水平很高啊,感謝你!還要感謝你給我介紹了這么多的風土人情,讓我了解了許多不知道的情況!”一語道破天機。原來,他和司機坐在一起,還有一個心思,就是直接面對最基層的老百姓,掌握最真實的情況!真可謂“一坐三雕”啊!
要關心山裡的老年人
解州鎮北台嶺村。
“你老人家今年高壽?”當于波扶著暢子清老人坐下後,親切的問道。
“86歲了,還小呢。我還想抱養一個小胎娃呢!”老人神清氣爽,朗然答道。老人的回答引來了一陣歡快地笑聲。
“你有孩子嗎?”于波再次問到。
“沒有。”
“那你靠誰生活? ”
“我有幾個乾兒子,他們接濟我。”
“平常你怎么生活?”
“自己弄點白麵湯喝喝,一年四季不吃油。”
“怎么會不吃油呢?”望著臉上布滿老年斑的老人,剛來時的笑容在於波的臉上漸漸消失。
“那你有病了怎么辦?”
“到山下看。”
“你怎么下山?”
“走著。”老人平靜的回答。
當于波得知老人上山下山走走停停,要用一兩天時間,而中途休息只能在路邊的時候,非常擔心。他詢問身邊的村幹部,像這樣的老人,村裡面還有幾個?他們的生活都有什麼困難?需要政府幫助什麼?
當村幹部告訴他說:現在住在山上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時,于波書記回首望著村幹部,期盼的眼神里流露出無盡的關懷:“你們是村幹部,又年輕,要多關心老年人,多照顧他們,時常看看他們有沒有吃的,有沒有生病,如果解決起來有困難,就找鄉政府;鄉政府解決不了的,就找我!”
他又對站在身邊的解州鎮鎮長,堅定的說:“一定要想辦法讓這樣的孤寡老人在解州敬老院度個幸福的晚年!”當他得到肯定地回答後,又和大家一起逐戶看望,遇到特苦戶,就送上米麵油和200元。這,也不是他最終的心思,家戶人家中,他常常會問:“如果有條件下山,你們願意不願意?”但老人們告訴他,下山會拖累孩子們,還不如在山上自己還可以自給自足時,他的臉上又流露出理解的微笑。他是那樣的善解人意,他最懂得老年人故土難離的心情!
讓山裡的學生有家住
席張鄉邵家窯村。
8月3日早上6點半,當多數人還在酣睡的時候,區委書記、區長於波和區人大副主任雷進村、政協副主席皮振江就踏上了進山的路。這裡的山路依然很陡、很險,但是有了第一次的經歷,大家就有了膽量,既能俯撖到清清的奔流不息的泉水,還能欣賞到將軍嶺那鬼斧神工的天雕。一路上,于波詢問著這裡的詳情……
邵家窯村有六個自然村,在核桃凹李有智家,于波問坐在他身邊的有智女兒小李慧:“今年上幾年級?”“三年級。”“你在哪裡上學?” “席張。”“住在哪裡?”“住在別人家。”
原來,山上的學校撤併以後,學生都下山上學,而山下又沒有房可住,家人就在孩子上學的時候全家下山,父親打工,母親做飯,租房而居。條山村子裡的人現在多數都是這樣的,這就存在一個問題: 就是在講究城鄉和諧的時候,山裡的孩子面臨著上學難的問題。不僅交學費困難,就學路途遙遠,而且居無定所,家長的負擔也不輕。
怎么辦?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不僅關係到老百姓的生活生存條件,而且也體現政府為百姓辦實事的力度和深度,更體現我們實踐“三個代表” 真實程度。
于波詢問著身邊其他人的情況,基本一致。而這個村的在籍人口已由過去的650人銳減為現在的百餘口人,且基本為老年人。看來條山深處的多數村民都存在這個問題,人們走出大山的願望應該是強烈的!想到此處,一個大膽的構想在他腦海里形成了,那就是讓山民遷居到山下!
他一個一個的問身邊的村民,你叫什麼名字,願不願意下山,如果願意下山,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村民們告訴他說,願意,但是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錢!于波又問,如果咱們政府給你解決地皮,再給你適當的補貼,你們覺得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還行的!聽到這裡,于波書記對坐在身邊的人大政協領導說,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要好好討論。皮主席你把這件事情抓一下,先看看有哪些家戶願意搬遷,再看看在哪裡規劃合適,研究一個方案,很快實施,爭取讓山裡的孩子上學的時候有家可住!
下山的時間到了,有智一家和村民再三挽留,再三的感謝,于波書記感慨地說,我們來遲了,應該感到愧疚,而不是讓你們感謝。山裡的人民實在是太樸實了,祖祖輩輩住在大山里,從不提什麼要求。他激動得拉著有智小女兒的手說:我要給你蓋起新房,讓你上學的時候也能住進屬於你自己的家裡!等到那個時候,我再來你們家吃飯,我要為你們新村的落成典禮送上一台最好的戲劇表示祝賀!小李慧睜著天真的大眼睛,望著他眼中最大的官——鹽湖區區委書記、區長於波,口未開言,淚卻兩行。要知道,我們開上嘣嘣車走上2小時的山路,孩子卻要用稚嫩的雙腳一步一步的丈量!
于波書記下山了,他的條山情結卻深深的凝結起來了,他要為他的條山村民創造一個舒適的家園……
後記:經過一年來的努力,現在,邵家窯的村民已經住進了新房,他們在這裡感受黨的關懷,感受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他們是幸運的,但願更多的貧苦人家能夠得到這樣的恩惠、、、
參考資料:
http://www.xzqh.org/quhua/14sx/0802y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