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橋榨菜

斜橋榨菜

中國榨菜、歐洲酸菜和日本醬菜,被譽為國際三大名醃菜,以海寧“斜橋”牌為代表的浙式榨菜與川式榨菜齊名列為中國名榨菜之最,斜橋榨菜以其色香味俱佳、入口脆嫩而深受國內外客戶的青睞。

簡介

斜橋榨菜斜橋榨菜

菜頭經鹽醃後壓榨,除去一部分水分。榨菜即因此得名。然後加鹽和十多種香料及調料(乾辣椒粉、花椒茴香砂仁胡椒山柰甘草肉桂白酒等),裝壇,封口,在陰涼處存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壇里的榨菜先經酒精發酵,後經乳酸發酵,產生特殊酸味與香味,就成為榨菜了。
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種有“紅衛半碎葉”等,生產實行標準化。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品銷售渠道的拓寬,海寧榨菜加工業迅速崛起,湧現了大批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專業加工企業,並創建了一批在大陸、港台乃至歐美地區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名優品牌,產品遠銷日本泰國、馬來西來、美國加拿大及港澳地區。

歷史

榨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醃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乾醃菜的採辦整理和運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鄧看到菜多難於加工,與邱家婦女們商量,試著仿照大頭菜的全形醃製法,將青菜頭全部製成醃菜。制好後,鄧順便捎帶兩壇到宜昌供邱嘗新。邱又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覺得鮮香可口,為其他醬醃菜所不及。邱頓生謀利之念,決定將它投入市場,次年(1899年)正月,邱趕回老家,以鄧炳成為技師安排大量製造青菜頭醃菜。初醃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邱把這種用木箱除鹽水後製成的新的醃菜製品取名為“榨菜”。當年生產80壇(每壇折合25公斤),全部運銷宜昌,獲利十分可觀。邱於是嚴令家人及長工保密加工方法,連年擴大生產和銷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邱壽安之弟邱翰章因經商順便捎運80壇試銷上海。當時無人問津,邱在報上登廣告,又以切細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場所分送行人,並附上食用說明書,產品漸為消費者接受。

特色

斜橋榨菜在夏季收穫,採用“鹽脫水法”加工醃製;而四川榨菜的收穫期正值冬季,以風脫水,即把鮮菜放在通風地方晾乾,然後醃製。因此斜橋榨菜菜塊青綠,辣粉鮮紅,香味濃郁,鹹淡適口,質地脆嫩,菜形整齊。“手捏柔軟性,辣粉裹菜身,表面起皺紋,撕有絲縷形”,這20字,是識別斜橋榨菜的要訣。在鮮味、結實和耐煮方面,斜橋榨菜還不及川菜。

營養

營養成分(每100克)蛋白質4.1克,脂肪0.2克,糖9克,胡蘿蔔素0.04毫克,核黃素0.9毫克,熱量54千卡。

食法

它可以生吃,又可放湯,雜妙,更是夏季佐餐佳品。

包裝

為了便於遠銷,斜橋榨菜又採用了真空薄膜新包裝,每袋裝菜1~6公斤不等。還有一種鋁箔小包裝,每袋只裝100克榨菜絲,堪稱方便食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