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已有“斜橋”之稱,鎮因駐地有萬緣橋按洛塘河斜向而建,俗稱西斜橋而得名,別稱斜川、洛溪。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滬杭鐵路修築至該地。
宣統元年(1909),滬杭鐵路設站通車,該地隨之發展。
解放前,該地為縣屬乙級鎮。
解放初,建政為斜橋區屬鎮。
1956年,撤區為縣屬鎮。
1958年,併入斜橋公社。
1961年,從斜橋公社劃出,建為縣屬鎮。
1990年,與斜橋鄉合併,撤銷鄉建制,實行鎮管村體制。
地理位置
斜橋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西南偏西13公里處,滬杭鐵路越境而過,境內設有斜橋站。斜橋鎮位於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東南部,有“觀潮勝地”之稱的海寧市中部北緣,與市政府所在地硤石毗鄰,是海寧五大古鎮和全市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之一。東距上海130公里,至“東方大港”乍浦港40公里,西離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僅30分鐘車程,南距錢塘江北岸8公里。境內水陸交通便利,滬杭鐵路穿境而過,洛塘河自西向東流經中部,西去杭州、東往嘉滬,暢行無阻。斜橋至滬寧高速公路屠甸入口處僅16公里。
全鎮以國家交通部一級公里標準設計建設的硤斜公路為主軸、以01省道、桐九公路、丁仲公路為主幹道,構成了斜橋“二橫二縱”的公路交通網路,鐵路、公路、水路內外連線,交通條件得天獨厚。
人口經濟
轄16個村、3個社區,339個村民小組,全鎮戶籍總戶數16543戶,戶籍人口62896人,在冊登記新居民總數16770人。
2016年,全鎮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9億元,是2011年的1.5倍;實現固定資產投資21.6億元,是2011年的1.9倍;預計財政總收入4億元,是2011年的1.6倍;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245元,是2011年的1.7倍。
至2007年底,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6億元,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78.04億元,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34.12億元,鎮財政可支配收入實現490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05元,為浙江省百強鄉鎮。全鎮形成了以皮革及相關產品、印刷包裝、輕紡服裝和食品加工等“億元產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格局,並具備較好的競爭優勢和較強的競爭實力。“斜橋榨菜”作為斜橋鎮的傳統產品,是海寧市的著名特產。以“慶雲橋”千張為主導的豆製品又是斜橋傳統農產品中的一大特色,深得廣大消費者的厚愛。斜橋鎮作為海寧市一個工業生產重要基地之一,尤以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最為突出,近幾年來已經連續被海寧市委、市政府考核為工業經濟發展顯著鄉鎮第一名。
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68億元,自營出口2.72億美元,技改投入6.2億元,實到外資3086萬美元。現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47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產值55.47億元,利稅5.87億元。現有卡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長海包裝有限公司2家市重點“興海工程”企業,亭溪紙箱、達利製衣、興得利紡織公司3家市“興海工程”企業,金力製藥、榮偉氨綸、開關廠等3家市準“興海工程”企業。全鎮形成了以皮革及相關產品、印刷包裝、輕紡服裝和食品加工等“億元產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格局,並具備較好的競爭優勢和較強的競爭實力,區域特色經濟相對比較明顯。工業園區建設不斷加快,總規劃面積為4.25平方公里的海寧斜橋工業園區已經開發1500畝,入園企業19家。
大事記
1985年3月30日,李德葆副省長和日本靜岡縣日中友好協會副理事長高橋雄一郎至斜橋,為在海寧家具總廠舉行的日本靜岡縣、浙江省家具機械技術展覽會剪彩。
1990年,斜橋鎮與斜橋鄉合併,撤銷鄉建制,實行鎮管村體制。1991年,前步橋鐵路、公路立交橋建成,改善了南北交通條件。
1993年,斜橋鎮工人俱樂部建成,斜橋中學新大樓啟用;實現村村通公路。1994年,斜橋塘南新鎮區基本形成,行政、文化、金融機構向新鎮區轉移。
1995年,建成新影劇院,實現了居民多年來要求改善文化娛樂環境的願望。
1996年,農業“菜——瓜——稻”新三熟制試驗成功。
1997年,被命名為海寧市級文明鎮、衛生鎮。
1998年共實現銷售產值3120萬元。其中富爾丹皮革製衣有限公司全年繳納稅收超100萬元,獲海寧市工商個私企業納稅二等獎。小區已初具規模,優勢得到發展。
1998年,斜橋鎮通過了省級“東海明珠”工程的評定,獲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稱號。鎮圖書館藏書量突破萬冊。影劇院座位500多個,全年放映電影100多場,文化宮歌舞演出12場,聯歡會5場,為豐富和活躍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主要場所。
社會事業
1998年,斜橋鎮在鎮區黃金地段投資6萬餘元,建築總面積875平方米的街心公園,4月動工,10月竣工,植樹栽花,鋪設草坪,園林設施建設和綠化配套,改善和美化了城鎮面貌。1998年對全鎮歷年來的違法用地、違章建房進行查處。依法查處違法違章用戶540戶,處理面積13165平方米,其中拆除違法占地4300平方米,申請法院執行18戶。通過清查,加強了宣傳力度,切實保護了土地資源。
1998年,鎮農電站建立了服務視窗,推出服務承諾,公開辦理順序。率先實行農戶電費由金融機構代收,對電價、電量、電費的收取情況實行公開,接受民眾監督,方便了用戶,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完善內部管理,開展安全用電大檢查,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實現農電安全5268天,再創了新紀錄。
1998年,斜橋信用社在資金組織工作中堅持“存款立社”,狠抓優良、優質服務,積極拓展收儲業務領域,開拓對公結算渠道,開辦各種代理業務,年末各項存款餘額9295萬元,比年初增長1575.9萬元,增幅20.4%。其中低成本存款餘額為2349.7萬元,占存款總額的25.27%。由於資金組織工作成績顯著,人均存款餘額達387.3萬元,被評為1998年度浙江省存款“百強農村信用社”之一。
1998年,斜橋派出所以實現“發案少、秩序好、民眾滿意”為目標,創建安全小區、安全村居、治安安全單位,建立了以派出所民警、鎮幹部、治保主任、聯防隊員和護村、護廠、護校隊組成的三級治安巡邏隊,實行交叉網路式的巡邏與設卡守候,刑事發案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比上年下降17.4%。向民眾發出公開信2萬多份,懸掛宣傳橫幅40多條,設立報警指示牌362塊、報警亭6個、治安卡點10個。認真做好接受處理警況工作,使民眾“有警能報,有警必報”。全年共接處警800多次,救助民眾59人。開展治安安全檢查,推廣110連網報警器21台、其他報警器300餘台、防盜門窗500餘扇。1998年獲得嘉興市“人民滿意派出所”稱號。
地方特產
浙江“斜橋榨菜”和四川“涪陵榨菜”都是國內著名特產,它與歐洲的酸菜、日本的醬菜齊名,被譽為國際“三大名醃菜”。斜橋榨菜生產起源於仲樂村,30年代從四川引入試種成功,種者日益增多,面積不斷擴大。開始時農民自醃自食,後來仲樂村2戶農民創辦榨菜加工作坊,產品遠銷上海等地,加工業逐漸興起。90年代,全鎮常年種植面積5000畝左右,蔬菜加工企業70多家,從塊型壇裝發展為絲型、片型袋裝,銷售國內外。
1998年,全鎮種植面積5014畝,加工銷售收入10057萬元,效益373.5萬元。成為農民致富的一條重要渠道。
民間文化
斜橋古老的皮影戲有口皆碑,是鄉間文化孕育出來的一朵奇葩,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參與國際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已入江浙兩省十二大水鄉古鎮之一的路仲,歷史悠久,眾多的小橋流水、古街巷道、臨河民居、幽靜的農家庭院,令人流連忘返。
古鎮景點
路仲鎮形成於三國時期,初名埭上。時東吳名將陸遜屯兵埭上,商貿漸漸繁榮,形成氣候並聚集成市。後因此地有河名亭溪,也稱為亭溪鎮。唐時饑荒,三位路姓、仲姓、毛姓善人開倉賑濟鄉民,遂漸漸將當時的埭上(又稱亭溪)稱為路仲毛。後來逐步地演化為路仲,一直沿用到今天。
江南古鎮大多已成為景點,如周遍的烏鎮、西塘、南潯之類,而路仲雖冷清中已略顯破敗,卻恰恰為我們保留了一份歷史的真實。面對這種真實,放棄了起初用黑白來表現的想法,破敗的古鎮也該有它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