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益漸

文益漸

文益漸(朝鮮語:문익점,1329年2月8日-1398年6月13日? 農曆),又名益瞻,字日新,號思隱, 三憂堂,諡號忠宣,本貫南平。高麗政治人物、儒學家‎。晉州江城縣人(現慶尚南道山清郡)。恭愍王時期登第。朝鮮王朝建立後,朝鮮太祖贈他參知議政府事、藝文館提學、同知春秋館事、江城君。朝鮮太宗追認他左司議大夫贈參知議政府事江城君。朝鮮世宗1440年追封領議政,加封諡號富民侯。墓地1983年8月24日慶尚南道指定紀念物第66號。

早年

生於書香門第。排行老二,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大儒學家李谷的學生。20歲進入了國立學堂-敬德齋學習,23歲時在元朝設於高麗的征東行省鄉試中及第。1360年考中文科任相當於副郡守的八品官-金海府司錄。後又連續擔任掌管儒學教育的成均館諄諭博士和左正言等。

偷帶棉花

1363年他作為計稟使、左侍中李公遂的書狀官(跟隨使臣派往國外的文官)出使元朝,當時因高麗恭愍王對元強硬外交,致使使節團被元朝扣押42天,後發配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後因親元的德興君被恭愍王擊敗,元朝國內紛亂,決定對高麗讓步,1366年使節團回國。他在元朝時讀《農桑輯要》,知道了棉花,當時高麗沒有棉花,他打算將棉花帶回高麗,元朝禁止棉花流出,文益漸將棉花種子十幾枚藏在筆桿裡帶回國內。

文益漸將棉花種子交給岳父鄭天益種植,第一年不曉培養之術,種子只一枚得生,又過三年,大豐收,高麗當時沒有可以抽出棉絲製成衣料的機器。胡僧弘願訪問此地,在他的幫助下,鄭天益等人製成了紡棉車,成功做出棉衣,紡棉技術推廣全國。

晚年

辛昌當政,他以左司議侍學上書論為學之道。1389年朝廷因“私田不可復”問題爭論,文益漸附李穡、李琳禹、玄寶、稱病不署名。翌日書筵,大司憲趙浚劾他“承順逢迎無諫諍之節、唯唯諾諾、依阿權勢稱疾不仕”削其爵位,放歸田野。後雖1390年8月在成均館短暫復職,但11月又辭職。

朝鮮王朝建立後,雖請其出山,但他沒有出任官職。

爭議

高麗認為他是將棉花帶入朝鮮半島第一人,然而當今韓國認為百濟就有棉花。此外當今韓國對他偷帶棉花種子的地點和時間有質疑。

評價

文益漸對棉花的栽培以及後來的棉花生產,可以說是高麗末期和朝鮮王朝初期的一種產業革命,它給國力的增強和百姓生活的提高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溫暖舒適的棉質為衣料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條件,另外紗錠和紡線機器等主要的棉紡器械的發明也掀起了其它領域的生產器械的製造熱潮。棉線還成為了蠟燭的燈芯和火藥的導火索。棉布在成為通貨交換手段的同時,還成為了對日本和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

後代

兒子:

•文中庸

•文中誠

•文中實

•文中晉

•文中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