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文益

五代清涼文益禪師

清涼文益(885—958),浙江餘杭人,俗姓魯。7歲出家,20歲于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但他很長時間都沒能開悟,直到參拜羅漢桂琛禪師,方豁然開悟,後成為羅漢桂琛禪師的法嗣。晚年住持金陵清涼院,故稱“清涼文益”。當時,四方學人云集,不下千人,禪風大振。
他去世後,南唐中主李壕謚為“大法眼禪師”,因此後人稱他為“法眼文益”,又稱他所開創的禪法為“法眼宗”。
文益到福州參謁長慶慧棱禪師,未能徹底明了。後來和紹修、法進三人打算走出嶺外,路過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圍爐烤火時,羅漢桂琛禪師問道:“你們打算到哪裡去?”
文益說道:“行腳去。”
桂琛再問道:“為什麼事行腳?”
文益答道:“不知道。”
桂琛感嘆道:“不知最親切。”
---------------------------------------
僧人問道:“什麼是僧人應該著重注意的地方?”
文益答道:“如果有絲毫著重,就不叫僧人。”
----------------------------------------------------------------------
僧人問道:“一天十二個時辰里,怎樣作為,才能和道相應?”
文益答道:“取捨之心成巧偽。”
僧人問道:“怎樣表露,就能和道相應?”
文益反問道:“你幾時表露,就和道不相應。”
有人問道:“什麼是諸佛的奧理玄旨?”
文益答道:“這你也有。”
學人問道:“十方聖賢都進入此宗,什麼是此宗?”
文益答道:“十方聖賢都進入。”
僧人問道:“手指就不問了,什麼是月亮?”
文益反問道:“哪個是你不問的手指?”
那僧人又問道:“月亮就不問了,只問什麼是手指?”
法眼文益說道說:“月亮。”
僧人不解地道問:“學生問手指,和尚為什麼回答月亮?”
禪師解釋道:“因為你問手指。”
有人問道:“什麼是第一義?”
文益說道:“我如果告訴你,就是第二義。”
 ---------------------------------------------------------
文益禪師問修山主道:“毫釐有差,天地懸隔。老兄你怎么理解?”
修山主答道:“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文益禪師又問道:“這樣領會,又怎么能行呢?”
修山主不答而問道:“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領會的呢?”
文益禪師說道:“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修山主便禮拜。
 ------------------------------------------------------------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說道:“出家人要依隨時令而行,冷即冷,熱即熱。欲知佛性之義,當觀時節因緣。”
----------------------------------------------------------------
有一個老禪僧住在寺內,在門上寫心字,在窗上也寫心字,在牆上還是寫上心字。文益禪師對此事評論道:“門上應該寫門字,窗上應該寫窗字,牆上應該寫牆字。”
-----------------------------------------------------------------
沙塞住泉眼,文益禪師見機問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麼堵?”
眾僧無話可答,禪師自答道:“被眼堵。”
 ---------------------------------------------------------------
僧人前來參見,文益用手指指帘子,馬上有兩個僧人一齊去捲簾子。禪師說道:“一個正確,一個錯誤。”
---------------------------------------------------------------------
一次,法眼文益與一位王公談佛論道,還一邊觀賞牡丹花。王公讓文益禪師當場作偈,文益立刻口占一偈:
擁絨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這一首飽蘊禪理,又兼得詩趣的禪詩,使王公頓悟玄旨。
----------------------------------------------------------------------------
清涼文益早年南遊參訪時,一次他與紹修、法進結伴同行,路過漳州地藏院,正遇下雪,無法趕路,於是便在地藏院住了下來。他們三人正圍著火爐烤火時,地藏院的住持羅漢桂琛禪師前來問道:“你們此行打算到什麼地方去?”
清涼文益答道:“雲遊四方遍參禪師大德。”
羅漢栳睬禪師又問道:“什麼是行腳事?”
清涼文益答道:“不知道。”
羅漢桂琛說道:“不知道便是最接近的了。”
隨即又與他們三人談論僧肇的《肇論》,當說到“天地與我同根”時,羅漢桂琛問清涼文益道:“山河大地和你自己,是同是別?”
清涼文益答道:“是別。”
羅漢桂琛便豎起兩根手指,清涼文益答道:“是同。”
羅漢桂琛又豎起兩根手指,便站起來離開了。
雪停了,天漸放晴。這時,他們三人向羅漢桂琛禪師辭行,羅漢桂琛將他們三人送到大門口,向清涼文益問道:“聽說你平時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隨即又指著庭下的一塊石頭問道:“你說這塊石頭是在你心中?還是在你心外?”
清涼文益答道:“在我心中。”
羅漢桂琛又問:“作為一個行腳的人,為什麼要放一塊石頭在心中?”清涼文益被此一問弄得很窘迫,無語以對,於是放下行李,決心跟隨羅漢桂琛禪師學禪。
清涼文益在羅漢桂琛禪師處開始學禪的一個多月中,每天都在羅漢桂琛禪師面前表述自己的觀點,解釋義理,羅漢桂琛對清涼文益說道:“禪教大法不是這樣。”
清涼文益說道:“師父,弟子已詞窮理絕,該說的已經說完了。”
羅漢桂琛說道:“如果談論禪教大法,一切都是現成的,無所不在。”
清涼文益當即於言下大悟。從此再不談義理,於平常事中去體悟本心。

清涼文益住持南京清涼院後,各地前來學禪的人很多,而他在引導學人時,主要採取以下四種禪法:一、箭鋒相拄;二、泯絕有無;三、就身拈出;四、隨流得妙。以下僅就這四種禪法,各舉一公案加以說明。

----------------------------------------------------------------
一天,清涼文益禪師與悟空禪師圍著火爐烤火,清涼文益禪師拿起香匙問道:“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麼?”
悟空禪師答道:“我依然叫它作香匙。”
清涼文益禪師不認可。悟空禪師過了二十多天后,才明白清涼文益禪師的那句話的真意。
悟空禪師於二十多天后,方才明白清涼文益禪師所說的“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麼?”這句話的真意,這真意便是相對與絕對,“香匙”是這一物的假名,叫做“香匙”是假有,不叫做“香匙”是無,意在不執著於一物,相對總是處在絕對之中,相對只是絕對的派生。這就是清涼文益禪師的“泯絕有無”的禪法。
------------------------------------------------------------------
一次, 有一僧問清涼文益禪師道:“聲與色這兩個字,什麼人能參透?”
清涼文益卻對眾門人說道:“大家說說,這僧參透沒有?如果你們領會這僧的問處,參透
聲色是不困難的。”
“聲”、“色”是六鏡(或稱六塵)中的兩境,指耳和眼所感覺認識的兩種境界。這是人人都能參透的,故答在問處。這是清涼文益禪師的所謂“就身拈出”禪法,也就是答在問處。
---------------------------------------------------------------------
有一次,一僧問清涼文益禪師道:“六處不知音,怎么樣?”
清涼文益答道:“你家的眷屬一大群。”接著又說道:“怎么領會,不要說這么來問,便是沒有悟得。你說六處不知音,是眼處不知音,還是耳處不知音?如果根本是有的,又怎么能了解無得的意義?古人說:‘離聲色,執著聲色;離名字,執著名字。’因此執著於形相修禪的人,到達了無想天(即第四禪天之廣果天,無想有情者的居處),雖經歷了八萬大劫那么漫長久遠的時間,但有一天掉下來,世界萬有事相儼然存在,這便是因為不知道絕對本體的真實,只會一個挨著一個地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這樣一直修到三祗功德圓滿。如古人所說:‘不如一念之間了悟無生法忍,超越三乘,權學等見解。’又說:‘彈指一揮間,圓滿成就八萬法門,一剎那間滅除三祗劫。’應須好好體會參究,如果照此去做便不會費很大氣力!”
對於世界的萬有事相,不應執著於有無,必須了悟本體心性,才能隨著事物的變化遷流而得其本體的真實。這便是清涼文益禪師的“隨流得妙”的禪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