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編輯
1、出自於姬姓,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於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藉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藉口將西伯囚禁,後釋放。西伯歸周后, 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併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後,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中有以他的諡號“文”為姓氏的,稱文氏。是為陝西文氏。2、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後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是為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姜文叔之後。根據有關資料所載,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岳之苗裔文叔於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於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4、出自(女為)姓,為(女為)滿之裔孫,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後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後諡號文子。其後人也有以“文”為氏的,是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諱改姓。五代後晉時,為避晉高祖石敬塘之名諱,“敬”姓改為“文”姓。如宋代文彥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時)皆為敬姓。
得姓始祖編輯
周文王、孫文子(孫林父)、許文叔(姜經初、甫父乙、許信公)、範文子(范燮、士燮、范叔)、田文子(田文、孟嘗君)。。文--西伯追謚周文王,庶孫以號文氏昌。《史記》上有個“桐葉封弟”的故事:“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後更名晉。成王與叔虞同為姬昌(周文王)孫,姬發子。姬昌崩,姬發興國,謚父曰“文”。叔虞六代孫、即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為雁門文之發祥。時在西周,距今三千年
郡望堂號
堂號:信國堂、正氣堂: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
郡望: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文姓家譜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譜》。
歷史名人
文祥: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近遼寧瀋陽市)正紅旗人。他曾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後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張,竭力推行洋務“新政”。
文廷式:政治名人,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視,被參革職。戊戌變法發生後,東渡日本。他能詩詞,也有慨嘆時事之作,著有《雲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文康: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後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於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
文徵明:明代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詩文書畫皆工,由精於畫。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名重於時,子弟甚多,人稱“吳門派”
文彭: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繼承家學,亦善書畫,而精於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並稱“文何”。
文嘉:畫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書,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兼能花卉。
文彥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他前後任事約50年之久,名聞四夷,後被封為潞國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者)
文天樣,字履善,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學家。他生當南宋末年,始終不渝地堅持抗元鬥爭,抗元失敗後在五坡岑(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錄》可謂為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所傳頌。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誕生時,正是蒙古大軍進攻南宋的時候,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難的悽慘景象。由此,在他年輕的心靈中滋生了愛國抗元的決心;與此同時,文天祥並沒有放棄學業,積極參與科舉考試,理宗寶祜四年(1256年)五月參加殿試,成了一名年輕狀元。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後到德佑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時間裡,他做官時間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隱遁和恬淡中渡過的。
文天祥抗敵決心非常之大,但終敵不過來勢兇猛的元軍。德祜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臨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敵人耍盡威脅利誘之手段,許以高官厚祿,文天祥巋然不動,元軍將他挾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範。文天祥設法在中途逃跑,回東南沿海組織力量抗敵,在陸上、海上,苦鬥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時,還一度組織北征,使元軍大傷其腦筋。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文天祥在五坡岑兵敗再次被俘。元軍將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繼續用威脅利誘的慣技,許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鬥爭。文天祥始終無動於衷,元人眼看陰謀無法實現,終於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對文天祥下了毒手。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倒在了敵人的屠刀下,結束了光輝的一生。
文天祥一生充滿了正氣,不貪圖高官厚祿,一生抗敵,這是他愛國熱情的最本質表現。在封建社會中,一個知識分子如此而為,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文天祥不僅是民族英雄,還是一個充滿愛國熱情的文學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愛國詩篇,如《指南錄》可謂為詩史;更有膾炙人口的《正氣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膽照人的詩句,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鬥爭,至今讀來仍凜凜有生氣。
文種:春秋時楚國人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文強(1907-2001)。文強是一位經歷極為特殊的老人。他的父輩曾追隨孫中山,本人是文天祥的23世孫,還是毛澤東的表弟,文強17歲拜見過中山先生。文強還是毛澤東的親戚。他說自己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主席的母親,毛主席是他的表兄。他和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感情最深,中學畢業後,兩人曾乘同一條船去報考廣州的黃埔軍校。文老考上了黃埔軍校四期,與林彪同期,與周恩來的弟弟周恩壽、李大釗的侄子李運昌等為同班同學,而毛澤覃則進了毛澤東在廣州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文強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國共青團,1925年到廣州後由周恩來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員。在廣州,他還應邀和周恩壽一起參加了周恩來與鄧穎超的婚禮,與周恩壽一起送給新郎新娘的賀禮是條幅,上書“花好月圓人壽”。那時,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的教官,而校長是蔣介石。文強還是林彪的班長,因林彪槍枝走火和林彪打過架。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又由邵力子介紹加入國民黨,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任賀龍領導的20軍第三師的黨委成員、少校連長,以後隨部隊轉戰到四川,擔任過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兼軍委書記,紅一師師長兼政委,領導四川23個縣,後因叛徒出賣被捕,成功越獄後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影響而離川到滬,在尋找周恩來申訴未找到人下脫黨。無奈中,經國民黨著名將領程潛、張治中等黃埔教官的介紹,加入了國民黨。抗戰期間受到戴笠重用,加入軍統,並領導軍統在敵後上海搞情報和策反,得到日本進攻珍珠港情報,可英美不相信。期間拒絕了中共要求其再回去的說詞。抗戰勝利後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和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兩個人打電報給蔣介石,說文強抗日功勞很大,應該晉升中將。1946年,蔣介石正式批准文強為中將。戴笠死後,文強脫離軍統,在其父老朋友程潛下面任辦公廳主任,1948年杜聿明一定讓他去徐州當副總參謀長,在淮海戰役被俘。1975年獲得特赦,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遷徙分布
春秋時,文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一帶,戰國時,文姓已經播遷到江準地區。兩漢時,文姓西進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過長江。唐朝時文姓已經出現在兩廣地區,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後,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宋朝時,文姓大約有18萬餘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3%,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占全國文姓總人口的30%。文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四川、江西,這三省文姓大約占全國文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布於河南、河北、廣西。全國形成了北部晉豫冀、南部江西兩塊文姓聚集地。
明朝時,文姓大約有1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文姓。文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四川、江蘇四省,大約占文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於廣東、山西、湖北、廣西、陝西。江西為文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文姓總人口的23%。宋、元、明時期,文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文姓聚集區。
分布
當代文姓的人口已達170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4%,排在全國第一百零九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萬激增到170萬,增長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如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廣西、四川、廣東四省區,大約占文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西、重慶、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湖南為當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湘桂粵、川鄂兩塊文姓聚集區。在600年間,文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湘渝、貴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4.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東部、湖北北段、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陝寧大部、甘肅東南、雲川大部、貴州西端、黑吉東部交界處、新疆西北,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9.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15%的文姓人群。今日文氏族人以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和四川為多,這五省文氏約占全國文氏人口的75%以上,其中湖南、廣東兩省就占全國文氏人口的38%左右。
家譜字輩編輯
家譜
江西永新坑東固塘文氏族譜,(清)文耕心、文應夢修纂,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後唐]文時。江西萍鄉萍西陂頭文氏族譜,(清)文嘯山等修纂,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明]文朝宗。
湖南湘潭柏陽文氏族譜八卷,(清)文佐凱纂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文寶,始遷祖為[明]文廷書。
湖南醴陵東堡文氏族譜六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文天祥,始遷祖為[元]文賢叟。
江西萍鄉文氏誠齋公支譜,(清)文叔來編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明]文必達。
湖南醴東東堡文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清)文景韓纂修,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元]文賢。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族譜,(清)文道盓,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江西文氏通譜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文春元。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三修族譜四卷,(清)文堯臣修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江西永新文氏統譜十八卷,(清)文子鴻纂輯,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後唐]文時,先祖為[宋]文公行。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三修族譜四卷,(清)文堯臣修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湖南寧鄉文氏八修家譜十六卷,(清)文武斌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漢]文翁,始祖為[漢]文黨。
湖南寧鄉文氏八修家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旃。
中湘古塘文氏四修族譜十九卷,(清)文祖枚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久大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文氏三房四修支譜六卷,(清)文大原等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仙洞文氏族譜,(清)文南剛等纂輯,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文仙洞。
江西萍鄉陂頭文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文朝宗。
石羊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衡山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支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上湘龍潭文氏家譜七卷,首一卷,(民國)文縣雲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四修族譜六卷,(民國)文星海續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文氏續修族譜,(民國)文含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曲石精廬刻本一冊。
湖南寧鄉文氏九修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旃。
湖南湘潭鹿嶺文氏六修族譜二十二卷,(民國)文傅乾總纂,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祖為文郁商。
江蘇蘇州文氏族譜續集,(清)文含纂輯,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蘇州曲石精廬石刻本。始祖為[後唐]文時、[元]文俊卿。
湖南寧鄉文氏亨房族譜六卷,(民國)文光錫,文大源主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先祖為[元]文丙三。
湖南長沙團山文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文家暹等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明初]文固清,支祖為[明清]文時彭。
湖南衡山坪上文氏十六修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衡山文蓬公派六修族譜七十八卷,(民國)文瀚德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衡山六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冊。
湖南長沙文氏沅房族譜四卷,(民國)文光棣等主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文氏三房族譜,(民國)文大原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文氏敬房族譜六卷,(民國)文碧山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南房支譜,(民國)文濤生,文溶川主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宋]文伯琦,先祖為[明]文淵淙。
湖南攸縣寨裹文氏七修族譜五卷,首一卷,(民國)文惠元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西漢]文翁、[後唐]文時。
湖南衡山觀湘文氏十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鉛印本。註:先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文漸、文茂、文鸞。
湖南湘潭中湘古塘文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仙源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文仙源,先祖為文思謙。
湖南文氏七房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鄉萍北桐田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六義堂房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宋]文伯琦,先祖為[明]文淵淙。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湖南醴陵醴南芷泉文氏五修族譜二卷,(現代)文昭徉主編,2002年計算機排印本。註:始遷祖為[元]文美濟。
江右文氏通譜,(現代)《江右文氏通譜》編纂委員會文強、文起等主編,2006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
廣東雲浮羅定文氏族譜,詩中命名(國家建設)詩中的一句用於人名,例文國X、文家X、文建X、文設X。族譜始祖「文泰隆(龍)」
字輩
湖北黃岡地區文氏家譜字輩:再可一運,繼楚宏光,豐源名盛,家道隆長,應承先緒,學啟賢良,順理華國,憲章佐邦,保世永大,慶衍熾昌,德厚敦遠,裕哲瓊芳,雲輝達業,傳潤發揚,洪觀維振
江右文氏通譜新字輩:常弘先祖德,仁義禮智信,風節貽澤遠,紫陽耀邦達,千石竹枝青,萬山松柏勁,江右雲天高,世代有才俊。
山東萊陽文氏字輩:碩貴時恩,起豐玉同,洪獻志瑞,林甫春榮。
湖南長沙文氏字輩:常守先德,光大前哲,惟善錫福,友孝忠烈,英賢蔚起,名振楚澤,學修登仕,經綸華國。
河南南陽市唐河少拜寺鎮文氏字輩:家修廷獻,金聲玉振,鴻恩廣慶,福德永昌,本立道生,雲集天祥。
河南固始文氏字輩:世承忠緒,永傳飴芳,克清先澤,雍冠伯良。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太平鎮文氏字輩:“有登啟元萬序思紹金德成慶永遠發吉長”.四川巴中文氏字輩:再秀玄華思,元本維光國,士興永紹宗,志已大庭通。
四川廣安文氏字輩:國正天心順,三清大道成,翠榮光明顯,祥瑞獻朝廷。
四川富順文氏字輩:紹義通天達,永遠思祖宗,大福朝仲仁,忠孝征綱紀,德政光明廷,丹青萬代傳,遵守先哲志,定為上國旨。
四川營山縣文氏字輩:登科方(匡)仕學,元(淵)明朝正興,廷顯光永耀,世代傳家國。(據傳,湖廣填四川時,文登業父子入川,開啟本支脈)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啟景才彥,承實良國,正天一永,士大光明,遠傳光澤,化成學興,嘉德可紹,通顯世登。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希光維宗毓,志學承先聖,懷德培祖基,詩書啟後裔。
四川射洪縣文氏字輩:世傳經國道,仁有齊家興;必學方為貴,弘施乃克誠。
四川開縣、重慶靜觀等地文氏字輩:至德自尊崇,思承奉聖廷,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倫,燕翼貽謀厚,成功錫慶頻,真誠能續序,雍睦本仁親,詩書敦世業,禮樂裕家聲,大振冠裳澤,元勛百代新。
重慶萬州文氏字輩:時運星方朝,應正永廷之,化啟傳家祚,思宗紹樹宏,富有仁承憲,長才佐建幫,同培光世德,遠大作賢良。
湖南雅安文氏字輩:通明必珠,應之朝在(存),登耀全啟,永尚中(光)希。
湖南耒陽文氏字輩:日永承祖志,世守法言昌,孝友昭先澤,詩書顯義方,家修廷可獻,體立運行臧,萬代賢才盛,登朝慶贊襄。
湖南攸縣文氏字輩:德承自舒,世植忠良,守禮秉義,正家有方,遠紹祖志,觀國之光,遵乃彝教,受澤孔長。
湖南衡山文氏字輩:廷繼尚正,應開以大。錫賢明祖德,勤宣慶緒長,詒經宏嗣業,繼遠燦彝章。
湖南湘鄉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綿,正士端期上,英才望拔先,詩書徽甲第,禮樂紹薪傳,在昔垂忠義,克繩仰象賢。
湖南瀘溪文氏字輩:盛景宏開,興啟體元,名賢長慶,榮華萬年。
湖南石門文氏字輩:必單景志昌,萬國星成運,闡之士光明,盛世振選學,定繼良忠敬。
湖南澧縣文氏字輩派:光明家風振,學定繼良忠。
湖南桃源文氏字輩:必發公派:光明盛世昌隆際會忠。必達公派:機儒起南國道承先正。大任公派:嗣臣士之上錦繡光愈隆丕振忠。合譜字輩: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龍山文氏字輩:必大景子思,XX廷中添,尚曰志體宗,光明盛世昌,隆際(吉)會忠(中):合譜新字輩(同桃源)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註:龍山縣水田壩文氏系桃源上文必發公之後,於清乾隆三十一年遷入,始祖成章(字灼志字輩)
黑龍江哈爾濱文氏字輩:嘉志開福業,立道繼士長,子承佩仕德,怡祺振永昌。
遼寧大連文氏字輩:世殿先鍾治,安懷永化成,順心增基業,元士復忠明。
安徽六安文氏字輩:新華傳家本,賢才繼世生,弘勛多厚道,立志永昌明。
廣西玉林文氏字輩:紹宇興岐鴻業遠,丕基信國慈欽長。
貴州長順、廣西凌雲文氏字輩:尚現朝華應,天國金洪世,啟永庭昌光,開順克如興。
貴州大方文氏字輩:天玉德中達,子開朝顯昌,洪隆鐵先廣,永遠振家邦。
字輩排行
文天祥嫡支文氏字輩:“安時儀天道伯汝元廷朝世子應時策名揚標鐫綿長永錫衍及新年英偉俊發振祖墓墀”。
湖南望城文氏字輩:“常守先德光大前哲惟善錫福友孝忠烈英賢蔚起名振楚澤學修登仕經綸華國”。
湖南東鄉文氏字輩:“師聖希賢承家輔國世濟其美克光祖澤仁孝立本德義允全發名成業福祜萬年”。
湖南道縣文氏字輩:“添仲應朝世升一坤錫為清輝元應載□生”。
湖南桃源文氏字輩:
必發支派:“光明盛世昌隆際會忠”;
必達支派:“機儒起南國道承先正”;
大任支派:“嗣臣士之上錦繡光愈隆丕振忠”;
三支合派:“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耒陽文氏字輩:“日永承祖志世守法言昌孝友昭先澤詩書顯義方家修廷可獻體立運行臧萬代賢才盛登朝慶贊襄”。
湖南攸縣文氏字輩:“德承自舒世植忠良守禮秉義正家有方遠紹祖志觀國之光遵乃彝教受澤孔長”。
湖南衡山文氏字輩:“廷繼尚正應開以大錫賢明祖德勤宣慶緒長詒經宏嗣業繼遠燦彝章”。
湖南湘鄉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綿正士端期上英才望拔先詩書徽甲第禮樂紹薪傳在昔垂忠義克繩仰象賢”。
湖南瀘溪文氏字輩:“盛景宏開興啟體元名賢長慶榮華萬年”。
湖南石門文氏字輩:“必單景志昌萬國星成運闡之士光明盛世振選學定繼良忠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澧縣文氏字輩:“光明家風振學定繼良忠”。
湖南醴陵文氏字輩:“應世其昌大振家聲鹹昭慎守顯達增榮繼起恢先光耀宗盟熙朝人瑞寰海鏡清”。
湖南桃江文氏字輩:“潮福紹仕友昌章宗大應尚勝嗣維賢萬邦隆盛德永世進忠良明顯昭謨烈宏達喚書香心傳其肇孔慎修克發揚四海承聲教三湘詠樂康都欣生意厚遙祝歷年長夷裔求能立中原競自強飛翔猶鳳舞騰舉又龍驤治可希虞夏功宜邁漢唐軒黃道澤遠攸久固吉祥”。
湖南東安文氏字輩:“克振家聲遠貽謀燕翼長試書承後澤俊秀裕前芳根節存中道生安賴上蒼沛然清操見極力則顏張”。
湖南宜章文氏字輩:“天克華成儀維春忠君友德廣時明福緣善慶集雲錦禮樂詩書燦日星”。
湖南新化、安化、漣源、冷水江文氏字輩:“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綸燕翼治家瑞宣揚錫慶祥明修傳漢代治化定經邦典範光前哲洪澤裕後昆國泰民康富長久樂昇平”。
江右文氏通譜新字輩:“常弘先祖德仁義禮智信風節貽澤遠紫陽耀邦達千石竹枝青萬山松柏勁江右雲天高世代有才俊”。
四川廣安文氏字輩:“國正天心順三清大道成翠榮光明顯祥瑞獻朝廷”。
四川富順文氏字輩:“紹義通天達永遠思祖宗大福朝仲仁忠孝征綱紀德政光明廷丹青萬代傳遵守先哲志定為上國旨”。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啟景才彥承實良國正天一永士大光明遠傳光澤化成學興嘉德可紹通顯世登”。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希光維宗毓志學承先聖懷德培祖基詩書啟後裔”。
四川開縣、重慶靜觀文氏字輩:“至德自尊崇思承奉聖廷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倫燕翼貽謀厚成功錫慶頻真誠能續序雍睦本仁親詩書敦世業禮樂裕家聲大振冠裳澤元勛百代新”。
四川雅安文氏字輩:“通明必珠應之朝在(存)登耀全啟永尚中(光)希”。
四川宜賓文氏字輩:“一啟國旗單學仕應明廷宗支萬代雲賢才鹹通達將相住金陵”。
四川蓬溪文氏字輩:“白字永國知忠天章子西榜自萬化見顯模定遠基賢才名祿位德壽著書詩禮儀通懷寶儒風運孔尼”。
四川南溪文氏字輩:“義朝啟正文尚天世在友”。
四川瀘州瀘縣、湖北麻城、孝感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興仁義禮智信光乾裕後坤”。
湖北宜昌文氏字輩:“完太漢承寅希耀運高汝先志承廷啟世家光宗耀”。
湖北松滋文氏字輩:“曾宏緒裕坤家生恆振大”。
湖北秭歸文氏字輩:“先祥士習少宗永”。
湖北荊州文氏一支字輩:“世裕坤家生恆振大”。
湖北荊州文氏一支字輩:“錫洪範九敘守漢高三(山)章”。
山東萊陽文氏字輩:“碩貴時恩起豐玉同洪獻志瑞林甫春榮”。
山東臨沂莒南文氏字輩:“占連鳳章永孝洪”。
山東沂水文氏字輩:“宗某高某君淑建大永定振某善富全洪利清方成”。
山東樂陵文氏字輩:“守德庭升書玉炳建”。
重慶萬州文氏字輩:“時運星方朝應正永廷之化啟傳家祚思宗紹樹宏富有仁承憲長才佐建幫同培光世德遠大作賢良”。
重慶文氏一支字輩:“山處元喜子西幫安家興祖宗功德大世代中孝天”。
貴州大方文氏字輩:“天玉德中達子開朝顯昌洪隆鐵先廣永遠振家邦”。
貴州長順、廣西凌雲文氏字輩:“尚現朝華應天國金洪世啟永庭昌光開順克如興”。
廣西玉林文氏字輩:“紹宇興岐鴻業遠丕基信國慈欽長”。
廣西南寧、欽州文氏字輩:“祖有大裕德吾家萬世興”。
江西吉安文氏字輩:“大民嘉應國萬年道德迷正仕端其尚英材望派先”。
廣東高州文氏字輩:“賢聖明永海創達乾起家”。
河南南陽市唐河少拜寺鎮文氏字輩:"家修廷獻,金聲玉振,鴻恩廣慶,福德永昌,本立道生,雲集天祥"
河南固始文氏字輩:“世承忠緒永傳飴芳克清先澤雍冠伯良”。
黑龍江哈爾濱文氏字輩:“嘉志開福業立道繼世長治成丕士德曰啟振永昌”。
遼寧大連文氏字輩:“世殿先鍾治安懷永化成順心增基業元士復忠明”。
安徽六安文氏字輩:“新華傳家本賢才繼世生弘勛多厚道立志永昌明”。
內蒙古通遼文氏字輩:“宗泰顯化三國振民澤賢”。
台灣文氏一支字輩:“名永振家……”
文氏一支字輩:“光廷玉樹之蘭秀紹繼先明中義全”。
文氏一支字輩:“國啟登景運學士朝廷方才高宗德光賢能君祿厚榮華世代昌”。
文氏一支字輩:“亮士光萬正大幫國勝平齊佳興魁梧祿為傳高升”。
文氏一支字輩:“家紹宏運中正賢良”。
文氏一支字輩:“德伯忠正玄永久立必賢仁傑昌大有世代億長聯”。
文氏一支字輩:“朝正永廷之化啟傳家作成仁世澤長首先思遺訓紹逑煥新章”。
歷史名人編輯
文丑
東漢末年河北名將。曾與趙雲大戰不分勝負,二十合敗徐晃.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準備攻延津。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被操擊破而死。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文祥
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近遼寧瀋陽市)正紅旗人。他曾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後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張,竭力推行洋務“新政”。
文廷式
政治名人,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視,被參革職。戊戌變法發生後,東渡日本。他能詩詞,也有慨嘆時事之作,著有《雲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文康
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後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於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明代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詩文書畫皆工,尤精於畫,在畫史上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傳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名,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名重於時,子弟甚多,人稱“吳門派”。文彭
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繼承家學,亦善書畫,而精於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並稱“文何”。文嘉
畫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書,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兼能花卉。文彥博
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他前後任事約50年之久,名聞四夷,後被封為潞國公。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