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蛤蟆頭

撫州蛤蟆頭

撫州蛤蟆頭,位於撫州小島唐代的正覺寺。

傳說一

撫州自古以來便是漁米之鄉,農耕文化發達。作為人類的朋友----蛤蟆(撫州人稱青蛙為蛤蟆)自是受到歡迎。傳說在撫河中有一小島(在現撫河大橋下),每年春季蛤蟆交配時,叫聲徹夜不停,蔚為壯觀。人們謂之為神,在島上建有一小廟,供奉一石雕蛤蟆,祈求平安、五穀豐登。後在撫州不少地方,都建有供奉蛤蟆的小廟,南昌人到撫州,見撫州人崇拜一蛤蟆,覺得好笑,於是稱撫州人為“撫州蛤蟆”,後又稱“撫州蛤蟆頭”其義有恥笑、貶義之意。後又有民間彥語:“撫州蛤蟆,塊錢兩耷(只),有洽冒洽,冒洽想洽(洽:吃)”。

傳說二

臨川縣誌記載:撫州城東門外正覺寺的千佛樓西邊,建有一座將軍殿,殿內塑有蛤蟆將軍三樽神像,活靈活現妙趣橫生,俗稱蛤蟆菩薩。傳說古代臨川螟蟲猖獗,致使農民年年欠收,鄉民們四處求神拜佛,始終未能消滅蟲害。有一年春末夏初,臨川各地來了很多蛤蟆,一天到晚蛤蟆聲遍野,結果從這一年起螟蟲之害幾乎滅跡。臨川人民為表彰蛤蟆滅蟲有功,專門修建廟宇供奉蛤蟆將軍,從此撫州的蛤蟆之名遠播四海。這種說法得到絕大多數臨川人的認同,似乎合情合理,因為始建於唐代的正覺寺。經歷清代擴大規模後確實建有將軍神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