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名賢公祠

揭陽名賢公祠

揭陽名賢公祠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59),為揭陽黃氏祭祀南宋名賢煥國公而建,迄今已有600多年,極具文物價值。名賢公祠於辛卯年九月修繕竣工,美輪美奐。

2011年11月24日,名賢公祠重光慶典當日,來賓四五百人,有當地領導,有揭陽黃姓祖地福建邵武、有名賢公曾治下汀州等遠道嘉賓來賀,追思名賢,感慨萬端。今盛世重光,更喜名賢世家,後昆其昌。
名賢公祠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59),為揭陽黃氏祭祀南宋名賢煥國公而建,迄今已600餘年。然世事滄桑,名賢公祠2009年8月被定為揭陽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仍為工廠所占用,面目全非。黃氏族人念其祖,溯淵源,致力於文物保護,踴躍樂捐,重修名賢公祠。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以恢復明洪武原貌為鵠的。修繕工程於辛卯年正月開工,他們聘名匠,選良材,務求盡善盡美。在整理地基時得二石,有碑記。一石為黃煥國生平簡介,一石為租石。現立於公祠裡面,迄今已有600多年,極具文物價值。名賢公祠於辛卯年九月修繕竣工,美輪美奐。
黃煥國是福建汀州名宦祠、揭陽鄉賢祠供奉的宋朝地方職官,明清以來的廣東省、潮州府及揭陽縣三級地方志,無一例外地為他立傳。據明代嘉靖《粵大記》載:黃煥國,字章卿,揭陽人。天資明敏,涉獵經史。登紹興辛亥進士。初宰臨汀,政協民心,有戡亂之功,由朝奉轉朝議,通判汀州。秩滿,汀民臥轍留之,如嬰兒之失母。立祠於南安岩。再遷判鄞江,三載,卒。知州郭正已銘其壙曰:“仁波德澤,雨露均施。忠肝義膽,日月爭輝。譽著三陽,功全五陟。生佛見稱,汀民廟食。”
辛卯年修繕整理地基時出土二石,有碑記辛卯年修繕整理地基時出土二石,有碑記
彭妙艷《揭陽古代名人黃煥國》載:黃煥國之能夠成為歷史名人,是在“虔寇”為患最慘烈的南宋末年,他奮勇蕩寇,穩定社會的情景下取得的,他的成長與成名,有其特殊性,是在社會動亂時代用勇氣、智慧以及仁心的培育與弘揚積累起來的。與“太平時代”和“太平地區”的做官不可同日而語。也就是說,在兩宋揭陽名人中,黃煥國獨樹一幟,他對於後世的影響,有著自己的特色。也因鑒於此,800多年來,黃煥國一直受到黃氏後代和揭陽家鄉眾鄉親之尊仰崇敬。
在揭陽,除了名賢公祠,還有一座型制恢宏、獨特的皇賜御葬宋代名墓,那就是黃煥國名賢公之墓。墓位於仙橋山前村南面“雞翁拍翼山”之陽,坐北朝南,墓面寬6.35米,高2.7米,地面全部採用花崗岩石鋪砌。墓碑為一整塊長2米,高1.54米,厚40厘米的巨大長方形石板塊,石碑整體為浮刻瑞靄拱日圖案,圓日碑額上首中央陰刻一“宋”字,“宋”字下邊陰刻碑文分成從右到左兩行,右行為“賜進士名賢任鄞江”,左行為“半刺朝散大夫黃公”,正中下方為一“墓”字。奇特的是“賢”字上半部自右向左刻成“忠臣”這一《康熙字典》才有的古字,意為賢且忠之良臣。圓日碑面兩邊及碑座均以浮雕水波紋狀之雲朵。相傳原先墓前石級一直連線到山腳,共分九層,每層九級,共是九九八十一級,每層又鋪設一台,經供謁墓時上下山小憩和觀景,但現今平台和石級均已湮沒。此外,原先墓前還有一對石獸和兩支華表,在“破四舊”時散失,幸被黃氏後人尋得,石獸分雌雄,雕刻粗獷雄健;華表為圓錐形,上刻仰蓮瓣紋。這四件石雕,造型古樸,深具宋代藝術特色。現停放於名賢公祠裡面。名賢黃煥國公墓於1996年4月,被列為揭陽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煥國,這位開揭陽賢達之先河的古代高賢,因其在職期間戡亂有功,施行仁政,而受治下汀、鄞兩州、府之子民譽稱為“生佛”,這確是個殊榮。以致800多年來,黃煥國深受後人之敬祀弘揚。而今天名賢公祠的重光,不但可以讓神主傳之不朽,也讓家鄉沾其榮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