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在潮汕地區,自古祠堂總以男人為“主角”,死後可入祠供奉。在封建年代,潮汕女性雖也能涉足祠堂接受後裔供奉,重男輕女沒有國內其他地方那么嚴重,但也基本處於陪襯地位。因此以供奉女性為主角的祠堂,在潮汕各地並不多見,在中國更是無從談起。但事物都有特例,在潮汕的千祠萬堂中就有近20座以女人為主角的專祠。這近20座座女祠分別為:澄海金氏宗祠(又名“祖姑祠”)、潮安黃氏祠堂(又名“婆祠”)、揭陽黃氏貞義姑寢室(又名“祖姑祠”)、汕頭翁氏家廟(又名“祖姑祠”)、汕頭紀氏宗祠、潮安蘇氏盛戶祖祠(又名“祖姑祠”)、普寧黃氏祖婆祠、榕城許氏庶祖祠、揭東彭氏婆祠、榕城東門郭氏祖婆祠、揭東從發庶祖祠、揭東吳氏順敬祖祠、榕城陳氏延慶第、揭東姚氏儒林第等。

澄海金氏宗祠(又名“祖姑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在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後溪村有座獨特的女祠“祖姑祠”。“祖姑祠”有500多年歷史,該祠紀念的卻是一名終身未出嫁、自強不息的姑娘。該祠位於後溪村中心,是一座“雙背劍”格局的祠堂,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占地總面積2500平方米左右。祠堂大門兩邊擺放一對石鼓,門楣嵌入式石匾陽刻“金氏宗祠”四字。中央主座二進布局,進門是前廳,兩邊庫房,走過天井便是上廳,分成三廂,正中是影堂。正座兩側是從屋,子孫門分別寫著“敦宗”、“睦族”字樣。

據考,祖姑諡號端潔,乳名二姑,生於明英宗年間(1437—1464年)。其人從小聰明伶俐,十分孝順長輩,惹人喜歡。因面部有胎記,出嫁當天遭受男方鄉鄰譏評,個性倔強又無意婚嫁的金端潔,深感委屈,即命回轎返鄉,發誓“事親終老,終身不嫁”。回家後,性格爽直、敢作敢為的金端潔衝破世俗樊籬,勇敢地自立門戶,辦酒坊、開商號、買田園、事農耕,亦商亦農,留下殷實家資和百畝良田。金端潔終身不嫁、立志創業的行動感動了父兄和族人,她的胞兄將一個兒子過繼作為她的嗣子,蕃衍盈升,遂成茂族。為緬懷金端潔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的美德,其裔孫在嘉靖後期至萬曆年間合力建成了“祖姑祠”。為緬懷金端潔勤儉持家的美德,其裔孫合力建成“祖姑祠”,每逢節日都會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據了解,至現在,金端潔一族總人口將近千人,皆奉金端潔為先祖。

潮安黃氏祠堂(又名“婆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在潮州市潮安龍湖寨有座寬大氣派的祠堂———“婆祠”。該祠坐落在龍湖寨直街一側,坐西向東,為潮汕傳統的“四點金”建築格局,占地500多平方米。門洞極闊,達10餘米,也稱“闊嘴祠”。門匾兩側各有兩個石雕麒麟,造型生動威猛;兩個“加官進爵”石雕惟妙惟肖。后座斗拱採用典型的潮州“三載五木瓜”全木結構,雕刻有雙獅、人物故事、花草等,線條流暢,原有紅素漆。后座共有四根粗大的八角石柱,直徑40厘米,柱礎直徑為50厘米。大門石匾陽刻“椒實蕃枝”,為潮州先賢翁萬達之裔孫、康熙己丑科進士翁廷資所題。

“婆祠”是明末清初時期“家資豐盈甲潮州”的員外郎黃作雨為他的生母專建。相傳黃作雨發跡後,捐巨資建造了黃氏宗祠,供奉列祖列宗之神位。但因為他的生母周氏身為妾侍(俗稱“阿婆”),按封建禮法死後是沒有資格入祠受供奉的。黃作雨見自己掏腰包建造的祠堂竟連生母都沒有資格入祠,很不服氣,遂重新擇地建祠,專門供奉其生母神位,故稱“婆祠”。

揭陽黃氏貞義姑寢室(又名“祖姑祠”)

揭陽市揭東縣玉湖鎮馬料堂村的黃氏貞義姑寢室,供奉對象為黃氏六世祖姑,名由娘,字貞靜。生於明朝嘉靖三十年九月。原居住於豐順湯坑白馬宮角頭,系黃氏五世仕珠公之千金。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祖姑一生勤勞勇敢,秀外慧中,有見地,有抱負。當祖姑十二歲時,家父不幸遭蘇賊陷害而死,十四歲時其母在家不料病危疾終。昔日親堂伯叔戚友少稀,家中只有姐弟二人,無依無靠,孤苦零丁,彼時日常生活供養,全靠祖姑一人維持,當時在封建王朝的社會強權勢力,對其家庭無辜迫害,姐弟二人吃不飽,穿不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裡掙扎,實為可敬可佩,益加崇拜。

光陰荏苒,春去冬來,祖姑年逾及笄,行年十七,上無父母親堂兄長,終身大事由已主婚,配偶游家。于歸之日,臨登采轎,村中男女老幼,蜂擁爭看,當時其幼弟和軒公六歲也跟人群擠在其中,因年幼力弱,被人撞倒,顛仆在地,哭聲震耳,觀眾袖手無人上前牽扶,祖姑登興後,見此狀,觸景傷情,內心深感,立即降轎,走前抱起幼弟,降轎曰:余不嫁矣!余不幸早年而失怙恃,所遺僅茲幼弟一脈,今欲出門,弟已所失,當機立斷,遣轎夫返回遊家,並代述明祖姑登轎後之情景,婉言懇情,另娶良緣,表達其意,為照料扶養幼弟成長,決心不嫁,願意舍已終身婚事,並取得男方見諒,允納解除婚約。

自此後祖姑在家,姐作兄權勤勞紡織各事皆能。幼弟在其精心照料成長邇後成家立業。時逢明未,朝廷腐敗,戰事不斷,豐順一帶深受其害。眼看生靈塗炭,和軒與姐姐商量,於1609年舉家遷居到揭陽縣玉湖鎮。於1631年貞靜祖姑八十高壽無疾而終,含笑天庭。為紀念姑恩,馬料堂、西門、埔龍三寨合力出資,於同治三年建造“貞義姑寢室”,三寨嗣裔謹遵古訓,依序排列輪值祭祀。

汕頭翁氏家廟(又名“祖姑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位於汕頭市金平區鮀江街道蓬洲居委翁氏家廟,供奉著一位翁姓姑母(名貞慧)的神位。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福建莆田漆林人翁傑偕其兄翁俊到潮州定居。其兄居潮州,翁傑則遷居海陽縣鮀江都(今汕頭鮀江街道)。初來乍到,鮀江都還一片荒蕪,翁傑搭茅為廬,並努力躬耕,過著清貧的生活。到了第四代翁澤,生有女兒翁貞慧、兒子翁興權。然而翁澤夫婦早逝,兒子興權又兼年幼,時值十六歲的姐姐貞慧,見弟弟年弱無依,於是自誓不嫁以哺養興權成人。

翁興權少年懂事苦讀經書,後在宋高宗建炎十二年(公元1142年)不辜負其姐願望,考中了壬戌科秦熺榜進士,授英德州真陽縣主簿。因廉潔有政績,皇帝曾賜“忠正名臣”牌匾。後來他的兒子翁慶巽也在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考中甲辰科衛經榜進士,授閩縣知事偕承事郎。父子同為進士,一時邑里傳頌謂之“橋梓濟美”。貞慧姑母也被郡邑旌表為烈女。宋寧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翁慶巽思無以報恩姑母,乃於家鄉創建興慶院,姑母貞慧入住其中持素以終餘年。嘉定二年八月十九日,貞慧姑母病逝。翁慶巽特在蓬洲城建“翁氏家廟”,姑母神牌特恩準進祠崇祭。門匾曰“孝烈垂芳”,故後世子孫稱其為“祖姑祠”流傳至今。

潮安蘇氏盛戶祖祠(又名“祖姑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在潮州市潮安縣鳳塘鎮鶴隴村(又名後隴)蘇氏盛戶祖祠(蘇資淑祠)。該祠由蘇資淑之弟的後裔為其建造和祭祀。資淑女祠在後隴盛戶“甲一公祠”的後面,為帶天井的單進建築,分左右兩個側門,沒有正門。祠內祭祀大廳正中仿造了一座近3米高,1.5米寬的潮汕木雕神龕,用潮汕傳統黑漆和貼金工藝製作完成,外觀金碧輝煌。在神龕稍前上方的棟樑上有一塊牌匾寫著該祠的堂號———“報德堂”。龕內安放這一塊豎立的木製家神牌,銘文曰:“明資淑蘇大娘姑神位”。廳的石柱上有一副對聯。聯曰:“盛德浩存敬祖姑培蘭植桂;戶澤盈瑞耀子孫奕世箕裘。”右側門(出入主門)正面門楣上邊浮雕匾是“盛戶祖祠”,內面是“千年俎豆”。左側的小門緊閉,未察看外面有無牌匾及文字。左側小門內,門楣上方是“奕世箕裘”。

蘇資淑不但有宗祠,她還被收編入《蘇氏後隴宗族總譜.北宗派支譜》。其《譜》曰:“十四世孝德公,崑山公之子,……孝德公幼年時,父崑山公{註:名瑀,明成化丙子科舉人}卒於京都,公伶仃孤苦,姊大娘姑撫養持攜,矢志不嫁。迨公成人,姊已老矣,終卒於家中,附葬雞籠山。她的墓葬,至今尚存,石碑字‘明資淑蘇大娘姑墓’。當是之時,北宗之派{註:蘇氏後隴派下一支系,即盛戶房,危而一髮引千鈞,其得以瓜瓞綿延者,皆賴祖姑德蔭所賜也,每年三月十五日致祭。” 其弟孝德的後裔及北宗派{盛戶房}宗親,在其忌日和清明都到宗祠和墓地致祭,緬懷她犧牲愛情婚姻,撫養持攜其弟孝德之恩。

榕城許氏庶祖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許氏庶祖祠是許國佐在祖母余氏祖婆還健在時就為她建造的(余氏卒於崇禎十五年(1642)),時間當在重修許氏宗祠的同一年(1637)或稍後不久。生祠是為健在的人建造的祠堂,裡面供奉的是祠主的長生牌位,有祈壽祝福的意義,祠主去世後則改用神主牌位,用以祭祀,祠堂性質也隨之變為普通祠堂。據許氏族譜載,西門許氏宗祠原是其八世祖許守愚(許國佐曾祖父,舉人,仕南京池州東流知縣)晚年開始建設的許氏祖祠(祀許氏榕城始祖玉窖公),但在萬曆戊寅年(1578)未就而卒,萬曆庚辰年(1580)由其子孫續建竣工。約60年後的崇禎丁丑年(1637),許守愚之孫許有寷(官至慶州通判)見宗祠頹廢,遂“割產葺之,增置祭田,俾祀事無缺”,進行重修(清版《揭陽縣正續志。懿行》)。其時,許國佐已在兵部任職官,父子皆仕宦顯達。但宗祠重光、家族榮耀之際,許國佐父子卻心存愧憾,因為宗法禮制有“赤腳(阿婆)不能入祠”的規定,即許國佐的祖母余氏阿婆百年之後,她的神主不能進入許氏宗祠配祀供子孫祭拜。其時許國佐父子在名分上雖屬許公期裔孫,是余氏的“侄子孫”,但實為母子祖孫,血緣親情天倫之屬。所載,許有寷過房承嗣時尚幼,其生父母“教督之者益至”(《揭陽許氏族譜》)。許國佐為了報答祖母余氏的養育之恩和消除父親的顧慮,遂將許氏宗祠東側一“下山虎”宅居拆除,為祖母建造一座“雙背劍”生祠建築——許氏庶祖祠。在古代宗法文化中,建造祠堂屬於報本追源、尊祖敬宗的重大舉措,而為庶祖建造生祠更是彰顯孝道之舉。許國佐父子修宗祠、建生祠的做法,演繹的是崇孝報本的美德。

揭陽西淇村陳府彭氏婆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彭氏婆祠位於揭陽市揭東縣登崗鎮西淇村陳氏宗祠北側,坐南朝北,為潮汕傳統建築“雙背劍”院落(左側巷厝已倒塌),乃清代乾隆年間西淇陳氏第十六世祖陳嘉琜、陳嘉璠、陳嘉球(庶出)三兄弟為其生母順敬(號)彭氏所建造的專用祠堂。祠堂大門石匾陽刻“坤芳鼎峙”四字,命名與古代其他女祠建築殊異。後廳堂匾已失,堂號失考。這座名稱獨特的“坤芳鼎峙”女祠,當地人俗稱其為“婆祠”。

榕城東門郭氏祖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郭氏祖祠(俗稱婆祠)位於榕城東門直街郭氏宗祠東側,坐北朝南,是一座潮汕傳統二進一天井“雙背劍”院落建築,乃東門郭氏第十四世祖郭春華(練裕)及其兄弟三人於清代光緒六年(1880)為其祖母順賢林氏(東門郭氏第十二世祖、福建同安知縣郭創垂庶妾,郭氏族譜稱其為“林氏祖婆”)建造的專祠,是揭陽榕城現今保存較好的一座清代女祠(婆祠)建築。作為婆祠,郭氏祖祠在名稱上與普通祠堂沒有差別,沒有以“×氏庶祖祠”或“××(女祠主的號)祖祠”等女祠常見方式命名,但在建築形制上仍然保留女祠常見的特點:朝向與宗祠相反、規模比宗祠小。婆祠的前陽埕兩側構築圍牆與前照壁連線,使婆祠增加了一個“前天井”。為了避免形制規模上與宗祠接近而產生禮制上的衝突,其“前天井”兩側圍牆中各開一側門(俗稱“龍虎門”)作為進出祠堂的東西通道,這樣“低調”處理避免了僭越之嫌。婆祠正門門匾陽刻“郭氏祖祠”四個行書大字,門匾背面陰刻郭春華楷書《祠記》。

普寧市流沙平湖村黃氏祖婆祠

黃氏祖婆祠位於普寧市流沙鎮平湖村,具體詳情不明。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揭東區從發庶祖祠

揭陽市揭東區(藍城區屬市私設,國家不予承認)白塔鎮桐和村的“從發庶祖祠”是潮汕地區最年輕的一座婆祠,該祠約始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即將竣工時因“土改”(1950年1月新中國土地改革運動)而停建,祠匾、前廳柱等棄置未用,後來祠址改作他用。

揭陽曲溪吳氏慈富婆祠

吳氏慈富婆祠,位於揭陽市揭東區曲溪街道坑美村,具體詳情不明。

揭陽曲溪吳氏順敬祖祠

陽市揭東區曲溪街道溪路篦村吳氏的婆祠“順敬祖祠”,是清代後期當地有一定財力的吳姓兄弟集資為祖母順敬祖婆建造的婆祠。

榕城“陳氏延慶第”(婆廳)

揭陽市榕城區的陳氏“延慶第”,相傳是陳泰興為自己的母親翁氏,修建專門祭祀的府第廳堂,始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

揭東“姚氏儒林第”(婆廳)

潮汕女祠 潮汕女祠

揭陽市揭東區桂嶺鎮鳥圍村姚氏的婆祠“儒林第”。

汕頭紀氏宗祠(未嫁少女“福姑”入祠)

祭祖祝文“福姑紀氏”段 祭祖祝文“福姑紀氏”段
官埭頭紀氏宗祠 官埭頭紀氏宗祠

位於汕頭市龍湖區官埭頭村(今龍祥街道泰龍居委)始建於明朝正德十二年的紀氏宗祠,大門前聳立著旗桿墩,大堂上掛滿歷代出仕的官宦子孫。而在這座莊重的官宦家廟,神龕不起眼位置上卻供奉著一位“顯廿二世福姑紀氏”,據稱這位尊稱為“福姑”是位剛滿十五虛歲少女。相傳“福姑”是崇瑞公之女,幼年時候一次割草偶然發現一小罐碎銀,也因為這罐碎銀讓家裡得以置田買畜,在家父與兄長的努力下家裡漸漸富裕起來。

十五歲因一次纏腳中,“福姑”忍受不了傷痛最後因發炎高燒而逝,其兄長念其“福姑”恩德為其安葬,後裔百年來掃墓祭祀如一日,侄孫不忘“福姑”之發家恩德,更是為“福姑”捐錢立神主於祠堂,衝破封建社會的束縛在祠堂爭取到一席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