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房祠

三房,仁愛公。 七房,玉�公。 八房,汀江公。

八房祠,原是一處祠堂的名稱。她坐落於榕城店馬路中段,坐南朝北,與考院(現為思賢中學)對面。解放後,祠堂被改建為揭陽縣最大型的百貨公司。百貨公司搬遷後,又改為華僑商品專賣店,如今已另作他用。時過境遷,半個世紀過去了,八房祠也已經面目全非了。但她的名字,卻常在人們口中出現,就是青年一代,也稱新華書店前南側為八房祠前。如:“到八房祠前買書去。”“還是八房祠邊的蚝烙最好食。”既然祠名還有人知道,無妨把她的歷史,作個概略介紹。
在揭陽縣範圍內,百姓中以林姓的人最多,有:“揭陽林半縣”之稱。其實太誇張了。據一些資料統計,林姓在今揭陽市人數,約有45萬人,居全市第十位。若是在全潮汕統計,則林姓居第二位。這就十分可觀了。
清朝光緒元年(1875),居住於揭陽縣(含揭西縣)的林姓宗親,各派族長、鄉紳、耆老的代表,到縣城集會,根據各自的族語,都是“九牧”的後代,是宋、元、明期間,從福建省莆田遷來的,同一派系,成為一族。商定成立宗親會,並從莆田九牧起,按各鄉輩序推算,以“德”一輩為起點,定出共同輩序二十代,作為在揭林姓統一輩序。各派系以一位祖宗為代表,抽籤排列序次。
據說,當年到會宗親、理清源流,共有九個派系。抽籤結果,有一派系列為第九房的,認為名號不雅,乃退出後於西馬路自建公祠奉祀,也屬林氏之族。其餘八房次序是:大房,華山公。其後代主要在白塔新厝、桐坑、蛟龍(俗稱“膠籠”)、東畔寨等。
二房,仕聳公。其後代分布於漁湖的江夏、港口、港尾溝、新路、桂梓,磐東的江灝,榕城的上義河、下義河等。
三房,仁愛公。子孫多居於榕城城隍前一帶,後大部分遷往鯇浦、池邊等。
四房,居士公,其裔孫多居於梅崗的曲溪、隴浦,炮台的石井,以及榕城史巷等。
五房,文熙公。其子孫多居於喬林鄉,以及由喬林繁衍出來的松山林、鳳潮林、仙春林、華清林、榕城內埠、外埠林,澄海鷗汀林,陸豐博美林等。
六房,梅軒公。其裔孫多居於錫場的錫東、錫中、錫西三個行政村。
七房,玉�公。子孫多居於榕城��林等。
八房,汀江公。子孫多居於西門外仙�村。
民國八年(1919),宗親林鼎民,為使林氏在縣城有個會所,開會有個定址,並作為宗族會館,像陳氏於省城建“陳家祠”一樣,林姓子孫入城謀生有個投靠之處,乃倡建“九牧公祠”(林氏在唐代,居於福建莆田一族,林披公生了九個兒子,後皆為州牧。唐代州即府,牧,是地方首長,九個州有:端州、江陵、橫州、韶州、通州、邵州、循州、雷州、福唐州。相當於今之市級首長。史稱“莆田九牧”。是林姓最榮耀史頁,故燈籠一邊寫“九牧世家”)。乃擇地於店馬路南側,與考院對面,建起一座規模宏大的祠宇,匾額上書“九牧公祠”。口頭則多稱“八房祠”。
時人都知道祠堂是林氏子孫八房所共建,因此,正名反而被忘了,都稱“八房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