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情
在廣東,各個鄉鎮每年接受上級單位的考查為20至60項次,最多的達90多項次。鄉鎮領導一年差不多有150天至300天忙於應酬接待。在河北,某縣一個月就接待了92批來自省、市的考核、評比、達標檢查團。在東部某市一街道辦事處,一天之中接待了6個考查組。中午安排考查組在6家酒店分別用餐,一把手坐著小汽車逐個飯店敬酒。送完各個考查組,辦事處主任竟累倒在門口。
接待成本
中國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接待的成本,無疑從中分了一杯羹。
飯桌上的費用像流水一般無法統計。在貴州,接待用酒上已經形成了“非茅台酒拿不出手,非茅台酒不喝”的潛規則。貴州省一個貧困縣的負責人曾表示,當地一年至少要用一卡車茅台酒搞接待。有人算了一筆賬,每個縣按100箱茅台計算,以市價6000多元一箱,全省的招待費用光喝茅台一項,就在5000萬元以上,這“還是非常保守的估計了”。
為了敦促下邊重視本部門安排布置的工作,有時本來一個電話就能解決的工作,現在動輒就組成一個個轟轟烈烈的檢查組,連吃喝外帶土特產,多少經費就這樣流走。一些單位借檢查之際,還向基層單位吃、拿、卡、要,這無疑還滋長了腐敗的生長。
接待中的紙張浪費情況也相當嚴重。重要檢查講究“規範化”,匯報材料用紙鉛印,裝訂成冊,一些趕製出的材料有一米多高。又有幾個領導能從頭到尾細細看完?檢查一結束,成堆的材料只能當廢紙賣。
而從一般賬目上看,是看不出接待的全部花費的。一位鄉鎮黨委書記坦誠地告訴記者:“在決算報表上,我鎮的接待費用是5萬元,其實去年真正花費是16萬元,而我們的全部財政收入才120萬元”。
一名多年在基層政府工作的工作人員公布了一筆接待一個20人的檢查組一天的成本:匯報材料5元×60本=300元,台賬資料費用3000元,就餐1000元/桌×4桌=4000元,禮品6000元……總計為22500元。
作為付出這樣接待成本的回饋,他表示,“考核結果99.9999%通過。”
為了在考查中讓上級領導看得“賞心悅目”,基層政府有時可以說是“不惜血本”。某地一鄉鎮在接待上級考查基層司法所場地建設的情況時,原本鄉里是把司法所、綜治辦、維穩辦幾個職能相近的部門合在一起辦公的,但為了達到考核標準,硬是又籌了幾十萬給基層司法蓋了一棟獨立的辦公樓。
據了解,目前接待的經費主要由鄉鎮自籌,上級財政沒有專門的撥付。為了政績和個人仕途,接待的“裝點門面”費又不敢省,還得咬著牙打腫臉充胖子。而鄉鎮的財政情況本就很緊張,有的鄉鎮負債嚴重,這無疑更加加重了基層負擔。
評論
如果說是為領導考察而修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那也不算浪費。然而不少項目卻是形式主義唱主調,勞民傷財,花錢不少,百姓卻不買賬,甚至會惡化幹群關係。
新農村建設中,上面要來檢查新農村的廁所建成情況,要求家家要有沖水便盆。但建一個廁所要幾千元,雖說有政府補貼,但農民也得自己出錢,有的還是新修了房子,又要重新改造格局,很多農民都不願意。但上面要求的時間很緊,沒辦法,只能強制執行,本來是件好事,政府還貼了不少錢,卻弄得怨聲載道。
在另一個鄉,縣委縣政府下達了建沼氣池的任務。但用沼氣池節約能源的前提是農民必須養豬,才能提供沼氣原料。而這個鄉很多農民不養豬。上面要來檢查落實情況,鄉政府只好從財政經費中補貼修建了40多個。到現在,建成的池子全是擺設。
“農民最講實事求是,其實打心眼裡看不慣鄉鎮幹部的這種做法。”湘南某鄉鄉長說,“搞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最後受到傷害的都是民眾,損害的是黨和政府的威信。”
在一些地區,部分基層官員的浮誇風愈演愈烈。上一任當政者爭相在當政期間搞些“形象工程”作為升遷的本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誰不造假誰吃虧”的現實。而繼任者面對爛攤子有苦難言,索性也只好變著花樣搞“形象”政績,結果為百姓所做的民生工程越來越少,基層政府的債台卻越築越高。
在現實中,領導的願望和百姓的需求有時會發生錯位。在這兩者發生衝突時,作為鏈條和紐帶的基層政府往往將領導的願望放在首位。接待中的形式主義,往往導致幹群關係緊張甚至惡化,與執政為民的本義南轅北轍。
形式主義的危害還在於,上級在基層官員的引導下,所見所聞並非實情。這樣,當上級要對某個地區的發展做出規劃和決策時,就有可能因了解的情況不真實,而造成決策的失誤。一方面可能會給當地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另一方面,如果由此下達了不科學的指標,下級將更加變本加厲地造假,惡性循環就此產生。
成因分析
從機制上來說,中國行政機構的臃腫向來為人詬病。不管地區發展情況怎么樣,省、市、縣(市、區)林林總總的部門一定健全,而且上下對口。俗話說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那么多相關職能部門都要強調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都要組織檢查組到下面敦促自己部門工作的情況。諸多的日常事務也需要例行的考核和評比。因此,作為最基層的鄉鎮一級政權,上述的檢查考核評比都要從他們這個“針鼻兒”中穿過,疲於接待應酬也就不足為奇。
而從體制上來說,“不合理的幹部人事制度很容易形成‘一頭熱’的現象”,重慶大學教授陳萬志說。對基層工作的監督權、對幹部任用的決定權都握在上級的手中,這讓基層絲毫不敢放鬆接待工作,只能“對上負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表示,體制上的弊端造成的後果是,在應對自上而下的檢查中,地方上形成了一種規律性:如果是省里來檢查,那么,市、縣、鄉、村都會緊急動員起來,探明情況、透露信息、共同應付;如果是市里來檢查,縣、鄉、村則都緊急動員起來,共同應付。老百姓的民謠則這樣諷刺:村騙鄉,鄉騙縣,一級一級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
專家認為,客觀上上級領導視察太多、太濫,有些毫無意義的考察是造成下級官員接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基層幹部希望接待好,能得到上級的賞識從而被提拔重用的心理,是他們終日忙於接待的主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