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作者柳宗元,以記事為主,篇末稍加議論,是為變體。文章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文章通過捕蛇者蔣氏對其祖孫三代為免交賦稅而寧願冒著死亡威脅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中唐時期中國勞動人民生活悲慘,揭露封建統治階級通過苛稅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表達柳宗元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柳宗元由異蛇引出異事,由異事導出異理,即由蛇、征蛇、捕蛇、捕蛇人、捕蛇者說依次刻畫描寫,以蛇毒與賦斂之毒相對舉而成文。全文先事後理、因前果後、處處設比,文風委婉曲折,波瀾縱橫,脈絡清晰,層層遞進。閱讀本文時應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顯志。

基本信息

文章概述

文章通過捕蛇者蔣氏對其祖孫三代為免交賦稅而甘願冒著死亡威脅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時期我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當時“苛政猛於虎”的稅收。

作者介紹

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
柳宗元(773—819),唐代 文學家,字子厚,河東解(現在 山西運城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先後任集賢殿正字、 藍田縣尉和監察御史里行(即見習御史)。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參加 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但這場改革僅歷時7個月就失敗了,王叔文被殺;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

這段史實在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中有記載,805年,這個昏君(指唐德宗)死了,唐順宗繼位。唐順宗得了中風病,不能說話,親信人王伾、王叔文替他出主意,朝臣中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名士,幫助王叔文議論政事。唐順宗繼位,下令蠲免民間對官府的各種舊欠;停止地方官進奉和鹽鐵使的月進錢;減江淮海鹽價,每斗自370錢降為250錢,減北方池鹽價為每斗300錢;取消宮市;召回陸贄和著名諫臣陽城等;宣布京兆尹李實的貪污罪,貶為通州長史。這些,在當時都是善政。宦官俱文珍等和反王伾、王叔文的朝官結合起來,擁立唐順宗的長子李純(唐憲宗)為皇帝,唐順宗退位稱太上皇。唐憲宗貶王伾、王叔文。王伾病死,王叔文被殺。柳宗元等八人都算是王叔文黨,貶到遠州做司馬。

柳宗元的貶地永州,在當時是相當荒僻落後的地區。司馬是刺史的助手,有職無權。柳宗元在這裡住了將近10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當刺史。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取得顯著政績。但因長期內心抑鬱,健康狀況惡化,終於病死在柳州,年僅47歲。

創作背景

柳宗元和韓愈同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象生動, 語言簡練,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還寫了不少政論和哲學論文;在詩歌創作上,善於用簡 朴疏淡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他的詩文稿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

蔣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這裡說的“六十歲”,指的是唐玄宗天寶中期(746—750)到唐憲宗元和初期(805—810)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戰亂頻仍,先後發生過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爭、朱泚叛亂等等,全國戶口銳減,朝廷隨意增設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無有限制,使人民的負擔日益加重。儘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頒布了兩稅法(分夏、秋兩次交稅,即課文中說的“歲賦其二”),並明文規定“敢在兩稅外加斂一文錢,以枉法論”,但這不過是欺騙百姓的手段,事實正如陸贄所說:“大曆中供軍、進奉之類,既收入兩稅,今於兩稅之外,復又並存”;又說加稅時“詔敕皆謂權宜,悉令事畢停罷。息兵已久,加稅如初”。人民在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但悍吏仍不放過,“有流亡則攤出(由存留戶共同負擔),已重者愈重”。從這些情況來看,柳宗元“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文章原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 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 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餓渴而 頓踣。觸風雨, 犯寒暑, 呼噓 毒癘,往往而死者, 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文章詳解

參考譯文

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
永州的郊野有一種奇異的蛇,黑色的皮膚,上有白色的斑紋,它碰過的 草木全得枯死;(若)咬了人,沒有(能夠)抵擋他的。但把它捉了來,風乾以後製成藥餌,卻可以治好大風、攣踠、瘺、癘等(惡疾);還可以消除爛肉,殺死人體內的寄生蟲。起初,太醫用皇帝的命令徵集這種蛇,每年徵收兩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準許)他們用蛇抵應繳的租稅。永州的 老百姓都爭著去幹這件差事。

有個姓蔣的人家,專享這種好處有三代了。我向他打聽,他卻說:

“我爺爺死在捕蛇上,我爹死在捕蛇上,我繼承這件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多次差一點死掉。”說這話的時候,臉上好像很悲傷。

我同情他,並說:“你怨恨這件事嗎?我打算告訴管政事的人,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怎么樣呢?”

姓蔣的(一聽)更覺得悲苦,眼淚汪汪地說:“您是可憐我,讓我活下去吧!可(您不知道,)我這件差事的不幸,還不像恢復我繳稅的不幸那么厲害啊。要是我過去不幹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從我家三代定居在這個村子,算起來,到現在有六十年了,(這些年)鄉鄰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產繳光了,家裡的收入用完了,(大家)哭著喊著,四處逃亡,又飢又渴,常常跌倒在地,(一路上)頂著狂風暴雨,冒著嚴寒酷暑,吸著有毒的瘴氣,死者遍野,屍骨成堆。從前跟我爺爺住一塊兒的,如今十家中連一家也沒有;跟我爹住一塊兒的,十家中沒剩下兩三家,跟我一塊兒住了十二年的,如今也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靠著捕蛇獨自活了下來。凶暴的官吏一到我們村子來,就到處亂闖亂嚷,嚇得人們哭天叫地的,甚至連雞狗也不得安寧啊。我提心弔膽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還在裡面,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餵養它,到規定的時間把它交上去。回來後,心滿意足地吃我地里出產的東西,來過完我這一輩子。其實呢,我一年裡冒生命危險只有兩次,其餘的日子卻能高高興興地過,哪裡像我的鄰居們天天都這么難熬呢!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鄰居的死已經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這件差事呢?”

聽了這些話,我更加悲痛。孔子說:“橫徵暴斂比老虎還要兇狠啊。”我曾經懷疑過這句話。現在從蔣氏的遭遇來看,還是真實可信的。唉,誰能想到橫徵暴斂的毒害比這種毒蛇還要厲害呢!所以我為此事寫了這篇“說”,我期待著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這種情況。

通假字

非死則徙爾:通"耳",罷了,助詞,表感嘆語氣。
謹食之:通"飼",供養,飼養。小心地餵養

古今異義

向:古義:如果;今義:向來,向....方向。
大風:古義:麻風病;今義:很大的風。
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病:古義:困苦不堪;今義:生病。
生日:古義:生活一天天地今義:人出生的那一天。

詞類活用

1.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名詞作動詞,把肉晾乾。
2.歲賦其二名詞作狀語,每年。
3.歲賦其二名詞作動詞,徵收賦稅。
4.君將哀而生之乎形容詞作動詞,使……活下來。
5.而鄉鄰之生日蹙名詞作狀語,一天天。
6.殫其地之出動詞作名詞,指地里的收成。
7.竭其廬之入動詞作名詞,指家裡的存糧

一詞多義

捕蛇者說捕蛇者說

①動詞——作,製成。“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②動詞——做,乾。“今吾嗣為之十二年”。
③動詞——寫。“故為之說”。

①離去,意為醫治。“可以已大風”。
②已經。“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①徵收。“歲賦其二”。
租賦。“孰知賦斂之毒……”

①惡瘡。“可以已……瘺、癘”。
②疫病,疫氣。“呼噓毒癘”。

①繳納。“當其租入”。
②收入。“竭其廬之入”。

①每年。“歲賦其二”。
②年。“積於今六十歲矣”。

①很。“貌若甚戚者”。
②厲害。“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③超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
②你。“若毒之乎?”

①怨恨。“若毒之乎?”
②有毒的。“呼噓毒癘”。
③害。“孰知賦斂之毒……”

①使…活下去。“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生活。“而鄉鄰之生日蹙”。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si,飼。“謹食之”。

①看。“今以蔣氏觀之”。
②考察。“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捕蛇者說捕蛇者說
1.之:的。
2.野:郊外,野外。
3.產:出產,天然生長。
4.異:奇異,特別。
5.質:底子,質地。
6.章, 花紋
7.觸:接觸。
8.盡:全,都。
9.以:假設連詞,如果(質疑)。此文中多省略主語可能為“以(之)齧人”,“以”為介詞“用”,或者“以”為連詞,表並列(例:而惠以有謀。)找不到以用作如果的例子。
10.齧:咬。
11.御:抵擋。
12.之:代詞,指被 毒蛇咬後的傷毒。
13.然,然而,可是。
14.得,得到,指捉到。
15.而,連詞,表示順接關係。
16.臘(xī):乾肉,這裡作動詞用,指把蛇肉晾乾。
17.之,它,代永州的異蛇。
18.以,把。
19.為,製成。
20.餌,指藥餌。
21.可,可以。
22.以,用來。
23.已:止,治癒。
24.大風:麻風病。
25.去,去除。
26.死肌,死肉, 腐肉
27.三蟲:泛指人體內的寄生蟲。
28.其,助詞,不譯。
29.始:剛開始。
30.以,用。
31.命:命令。
32.聚,徵集。
33.之:這種蛇,指永州異蛇。
34.歲,每年,年年。
35.賦,徵收、斂取。
36.其,這種蛇,指永州異蛇。
37.二,兩次。
38.募:招收。
39.者:……的人。
40.當,抵。
41.其:他們的。
42.租:稅收。
43.入: 繳納
44.奔走:指忙著做某件事。
45.焉:兼詞,於之,在捕蛇這件事上。也可理解為——語氣詞兼代詞。
46.專:獨占。
47.其:代指這種 捕蛇而不納稅的好處。
48.之:代蔣氏。
49.則:卻。
50.於:在。
51.今:如今,當前。
52.嗣:繼承。
53.為:做。
54.幾:幾乎。
55.數:多次。
56.之:音節助詞,無實義。
57.貌:臉色。
58.戚,憂傷。
59.且:並且。
60.若:第二人稱代詞,你。
61.毒:怨恨。
62.將:打算。
63.於:向。
64.蒞事:視事,管理事務。
65.役:給官府出勞力。
66.復:恢復。
67.大:非常。
68.汪然:滿眼含淚的樣子。
69.涕: 眼淚
70.生:使……活。
71.斯:此,這。
72.若:比得上。
73.甚:那么。
74.向:這裡是假使的意思。
75.為:做。
76.病:困苦不堪。
77.自:自從。
78.居:居住。
79.積:一年一年累積起來。
80.生:生活,生計,生存期間。
81.日:一天天。
82.蹙:窘迫。
83.殫:盡。
84.竭:盡,完。
85.廬:簡陋的房屋。
86.徙:輾轉遷移。
87.頓踣:(勞累地)跌倒在地上。
88.犯:冒。
89.癘:這裡指 疫氣
90.曩:從前。
91.其室:他們的家。
92.非……則……:不是……就是……。
93.爾:用於句尾,表示限制的語氣。
94.以:憑,憑藉。
95.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96.囂:叫喊。
97.隳突:騷擾。
98.駭:使人害怕。
99.雖:即使。
100.恂恂:提心弔膽的樣子。
101.缶:瓦罐。
102.弛然:放心的樣子。
103.謹食之:小心的餵養它。之:指代蛇。
104.時:到(規定獻蛇的)時候。
105.退:回來。
106.甘:有味地。
107.有:生產出來的東西。
108.齒:歲月。
109.蓋:用於句首,帶有估計的語氣。
110.犯:冒著。
111.熙熙:快樂的樣子。
112.旦旦:天天。
113.是:這,指冒死亡的危險。
114.毒: 怨恨
115.苛:苛刻。
116.於:比。
117.乎:相當“於”,對。
118.故:所以。
119.以:用來。
120.俟:等待,這裡有希望的意思。
121.人風:即民風。 唐代為了避 李世民的諱,用“人”字代“民”字。

文章賞析

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
蔣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這裡說的“六十歲”,指的是 唐玄宗天寶中期(746—750)到唐憲宗元和初期(805—810)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戰亂頻繁,先後發生過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爭、朱泚叛亂等等,全國戶口銳減,朝廷隨意增設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無有限制,使人民的負擔日益加重。儘管在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頒布了兩稅法(分夏、秋兩次交稅,即課文中說的“歲賦其二”),並明文規定“敢在兩稅外加斂一文錢,以枉法論”,但這不過是欺騙 百姓的手段,事實正如陸贄所說:“大曆中供軍、進奉之類,既收入兩稅,今於兩稅之外,復又並存”;又說加稅時“詔敕皆謂權宜,悉令事畢停罷。息兵已久,加稅如初”。人民在 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但悍吏仍不放過,“有 流亡則攤出(由存留戶共同負擔),已重者愈重”。從這些情況來看,柳宗元“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第一段

(1)這是作者設定的一個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線,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生了急切讀下去的願望。

(2)這一段重在寫毒蛇之“異”,從三個方面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可以用來治癒麻瘋、手腳拳曲、脖腫、惡瘡,消除壞死的肌肉,殺死人體內的寄生蟲。因而皇帝發布命令,一年征兩次,可以抵消應交的租稅,因此從那以後“永之人爭奔走焉。”作者只用“爭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爭先恐後,不辭勞苦,冒死捕蛇的情景顯示出來了。

第二段

從“有蔣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個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異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於是”,有的“幾死者數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為寫“害”,再用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並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裡行間,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於色的情態勾勒了出來。明明是備受毒蛇之苦,卻說獨享捕蛇之利,在這極為矛盾的境況中,更見其內心的酸楚。

於是作者接下來說,“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在為蔣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時,好心地提出了一個解脫危險的辦法。這幾句話句子簡短,語氣急促。而且連用了三個“若”(解釋為“你”),表明“余”是面對面地與蔣氏交談,態度是誠懇的,幫助對方的心情是急切的,辦法也似切實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蔣氏並沒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將是的這番話態度同樣懇切,語氣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賦斂之毒更可怕。

這話怎么講呢?蔣氏說了這幾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蔣氏祖孫三代在這個地方住了六十幾年了,親眼見到同村人的遭遇鄰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們把田裡的出產全部拿出,把家裡的收入全部用盡,也交不夠租賦,只得哭號著輾轉遷徙,饑渴交迫而倒斃在地,頂著狂風暴雨的襲擊,受著嚴寒酷暑的煎熬,呼吸著帶毒的疫氣,常常是死去的人一個壓一個。從前和我爺爺住在一起的人家,現在十戶當中難得有一戶了;和我父親住在一起的人家,現在十戶當中難得有兩三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現在十戶當中難得有四五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絕了就是遷走了。而我卻由於捕蛇而獨自存活下來。《柳文指要》引錄了林西沖一文,算一筆唐代的賦稅賬:“按唐史,元和年間,李吉甫撰《國計薄》上至憲宗,除藩鎮諸道外,稅戶比天寶四分減三,天下兵仰給者,比天寶三分增一,大率二戶資一兵,其水旱所傷,非時調發,不在此數,是民間之重斂難堪可知,而子厚之謫永州,正當其時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實錄。

第二層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鄉下催租逼稅的時候,到處狂呼亂叫,到處喧鬧騷擾,那種嚇人的氣勢,就連雞犬也不得安寧.而這時他小心翼翼地起來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見捕來的蛇還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細心地餵養蛇,到規定的時間把它當租稅繳上去。回來後;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裡的出產,安度歲月。

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
蔣氏說的第三層意思是:這樣看來,一年當中他冒生命危險有兩次,而其餘的時間就可以坦然快樂地過日子,。哪像鄉鄰們天天都受著死亡的威脅呢?即使現在因捕蛇而喪生;比起鄉鄰們來,也是後死了。哪還敢怨恨捕蛇這個差使犯?蔣氏的這一番話,以他“以捕蛇獨存”和鄉鄰們“非死則徙”相對比,以他“弛然而臥”和鄉鄰們將受悍吏襲擾相對比,以他一歲之犯死者二”和鄉鄰們“旦旦有是”相對比,說明捕蛇之不幸,確實“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可見他在講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時“貌若甚戚”,而當聽了要恢復他的賦稅時卻“大戚,汪然出涕”地懇求。完全是出於真情。蔣氏的話,發自肺腑,帶著血淚,聽來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結尾一段說:“余聞而愈悲”,比聽蔣氏講一家人的苦難時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過去對孔子所說說“苛政猛於虎”這句話還有所懷疑,現在從蔣氏所談的情況看來,這話是可信的。誰知道賦稅對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還要嚴重呢!於是寫了《捕蛇者說》這篇文章,為的是讓那些觀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賦稅給老百姓造成的災難。在全文這敘述邊議論間或抒情的寫法中,最後這一番議論.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說“苛政猛於虎”強調的是一個“猛”字,那么本文就緊扣一個“毒”字,既寫了蛇毒,又寫了賦毒。並且以前者襯托後者。得出“賦斂之毒”甚於蛇毒的結論。

本文在寫作手法方面,除了對比、襯托的大量運用及卒章點明主題外,對蔣氏這一個人物的描繪也是極富特色的。特別是他不願意丟掉犯死捕蛇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講得是既有具體事實,又有確切數字;既有所聞所見,又有個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輩輩的經歷,又有此時此刻的想法;既講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訴說了鄉鄰們的苦難:不僅使人看到了一幅統治者橫徵暴斂下的社會生活圖景,也讓人感到此人的音容體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動傳神。

全文處處運用對比:捕蛇者與納稅的對比,捕蛇者的危險與納稅之沉重的對比,捕蛇者與不捕蛇者(蔣氏與鄉鄰)的對比——六十年來存亡的對比,悍吏來吾鄉是我和鄉鄰受擾的情況,一年受死亡威脅的次數和即使死於捕蛇也已死於鄉鄰之後等情況。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賦斂毒於蛇”這一中心。
文章通過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橫徵暴斂下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有力得控訴了社會吏治的腐敗,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堅持改革的願望。
一.使用襯托突出重點。
本文寫毒蛇之害以襯托重賦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賦,蔣氏之祖、父死在這上頭,而蔣氏卻甘願乾此差事,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使用對比表現主題。
文章從多角度進行對比,從各層面揭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死亡與生存的對比:文章以其鄉鄰60年來由於苛賦之迫而“非死則徙”的遭遇與蔣氏“以捕蛇獨存”的狀況作對比,觸目驚心地表明“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危與安的對比:“鄉鄰賦斂之苦”對比“蔣氏捕蛇之‘樂’”,鄉鄰因賦稅而受悍吏的騷擾,譁然而駭,雞狗不寧,整日處於不安與危險之中;而蔣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臥熙熙而樂”。鄉鄰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蔣氏“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這諸多對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本文風格委婉曲折,波瀾縱橫,閱讀時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顯志,對比的寫法。

通篇讀來,《捕蛇者說》這篇散文內容詳實.人物突出,見地深奧,筆端犀利,堪稱散文中的傑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