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為了改善扶貧措施,一些地方推出了扶貧羊工程,由以前直接發放扶貧款改為將扶貧資金買成養送給農戶,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這一舉措在內蒙、新疆等地確實有良好的成效。
但在一些不適宜養羊的地方也生搬這套做法,扶貧羊反而成為貧困戶口中的肉,扶貧羊被吃成為大笑話。
措施
在以牧為主的地區,但牧民缺乏生產資金,自我發展能力薄弱。為了提高貧困農牧民的自我發展能力,當地政府實施“扶貧羊工程”:扶貧辦選購二到五歲的生產母羊,按照特困戶人均三到四隻、低收入戶一到二隻的標準發放,並由鄉村與受益戶簽訂扶貧畜飼養責任書,做好扶貧畜的後續管理。
責任書有詳細的規定,要求貧困戶三年內不得隨意買賣、宰殺、轉讓扶貧羊,以確保貧困戶的發展實力。
此外,當地政府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初步形成“龍頭企業+基地+牧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解決牧民賣畜難的問題,帶動牧民穩步增收。
效果
據新疆日報報導,新疆富裕縣從2005年開始實施扶貧羊工程,到2007年底,全縣共為貧困戶發放扶貧羊20908隻,覆蓋貧困村22個,有1948戶8603人受益,貧困戶由當初的人均占有畜不足2隻發展到5隻以上,解決了389戶2068人特困人口的溫飽,920戶4599人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紅格爾蘇木,2012年8月20日,350隻“扶貧羊”在邊防民警的護送下,已全部發放到14戶困難牧戶家中。據牧民測算,一隻羊一年下兩羔,一羔能賣800多塊,25隻小羊一年就能增收2萬元。每戶25隻育齡母羊再繁殖,不久的將來,牧民就能有一片不小的羊群。
吃羊事件
據人民日報2015年1月5日報導,某地搞扶貧,給一貧困村提供了120頭母羊。還派技術人員下鄉,提供飼養管理、專業防疫、母羊配種等技術服務。
結果這120頭“扶貧羊”,被村民吃剩了不到60頭。這個擰巴的扶貧方案,折射出當前扶貧工作中的一個問題—盲目克隆別的地方的產業,結果白費勁了。
腐敗事件
江蘇省泗陽縣潘集村村主任夥同民調主任、助理會計、計生主任、村民組長等人將134隻扶貧羊截留私分。評論
從表面上看,“扶貧羊被吃”是農民愚昧、短視的產物;從本質上看,“扶貧羊被吃”卻是農民理性選擇的結果。“統一制式的新房子沒有羊圈的位置,羊在哪兒養?村子周圍全是戈壁荒灘,沒有水草,怎么放羊?村子交通不便,養成的羊、剪下的毛如何運輸出去?”脫離了強有力的實施作業系統,“扶貧羊”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一個好的扶貧項目,應該是道德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結合體;“扶貧羊”徒具道德價值,卻難以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最終陷入了“初衷良善、方法僵化、效果不盡如人意”的難堪境地。扶貧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一旦指標設計不合理、程式設定不科學、細節考慮不周全,再美好的願景也會被漸次抽離、掏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