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XIAOBOPI
【拉丁名】: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
【動植物形態】:落葉灌木,高2~3m。一、二年生枝條,深紅色,無毛。刺三叉。長1~3cm。葉簇生,圓形或寬卵圓形,長2~4cm,寬1.5~3.5cm,先端圓形,基部寬楔形,邊緣具刺狀齒。總狀花序具多花,常彎垂,總花梗長1~2cm,小苞片窄卵形,長約2.5mm,萼片6,2輪,橢圓形或寬卵形,長3~4mm,寬1~3mm,花瓣6,2輪,寬卵形或橢圓形,與萼片等長或稍長,先端鈍,基部具2蜜腺,雄蕊6,短於花瓣; 子房長圓形,柱頭盤狀,漿果橢圓形,紅色。
【主治功能】:治疫癘、陳熱病、黃水病。中皮熬膏,治眼病。
【功效】:清舊熱,解毒。
【採收加工】春、秋季採挖根,洗淨切片,曬乾。
【產地分布】生於山地林緣、溪邊或灌叢中。分布於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地。
【臨床套用】用量9~15克,水煎服。臨床常用於治療痢疾、腸炎、黃疸、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目赤、急性中耳炎等症。
【主要成分】全株含生物鹼,其中有小檗鹼、巴馬亭、藥根鹼、古倫胺鹼、木蘭花鹼等。根皮因含大量上檗鹼,所以根皮也可供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