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轄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環境優美秀麗,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雲湖(英雄水庫)、毛力湖(毛力水庫)”三湖之交相輝映而尤顯風姿。慈湖是慈城的點晴之筆,為慈城增添了水靈秀氣,而獅子山、大寶山、清道山等卻烘託了慈城的雄渾霸氣。慈城地域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其距寧波市中心約15公里,距離寧波櫟社機場20餘公里、距離北侖港約38公里;有市公車331、333、337、339路直通慈城,行程15-20分鐘;西側的餘姚江即是浙東運河的部分。慈城史稱勾、勾余、勾章,自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歷1200多年皆為慈谿縣治。慈城是江南極少數保存較為完好的縣城,保存了完整的傳統生活結構方式,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築,還有孔廟、會館、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築、構築物。遴選出來的慈城古建築群是其中最優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其中孔廟布局完整,規模宏大,為浙東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文廟,反映了儒學在傳統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影響。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門頭、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馮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緻,用料考究,是當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圍仍保留了完整的傳統街區,歷史環境未有大的改變,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和生活氣息。馮岳彩繪台門是江南彩繪的重要實例,具有宋式彩畫的遺風。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政區劃
和平居委會(光華路14號)、東街居委會(竺巷東路42號)、新民居委會(竺巷東路42號)、尚志居委會(尚志路62-1號)、北門居委會(尚志路62-1號)、慈東居委會(民權路34-1號)、得勝居委會(日新路38號)、支援居委會(中山路82號)、中山居委會(中山路82號)、解放居委會(雷家巷1號)、新生居委會(雷家巷1號)、妙山居委會(妙山衛生院內)、雲湖居委會(雲湖公有村)、街道辦事處(民權路34-1號);金沙村(後新屋)、五聯村(菜場)、公有村(回龍庵)、南聯村、八字村(石人橋)、五湖村(湖頭)、五星村(山林隊)、妙山村(妙山橋)、三聯村(楊家)、向上村(郭浪橋)、民豐村(高地段)、浦豐村、國慶村(橫碧橋)、勤豐村(雷家弄8號)、新聯村(山沿)、湖山村(湖山)、觀莊村(後觀莊)、山東村(禮睦廟)、山西村(姚家)、白朱灣村、南門村(裘街)、東鎮村(覺民路7號)、北門村(中華路23號)、東門村(東門外路135-1號)、東山村(東山下)、慈湖村(大池頭)、上岙村(梧桐下)、毛岙村(大路下)、毛力村(孔家)。歷史沿革
慈城設治始於吳越勾踐時(約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縣治在餘姚江畔城山地方,作為越國的屏障。唐朝開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為令,遷縣治於浮碧山以南,浚疏闞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漢名儒董仲舒雲世孫董黯母患屢疾,喜歡大隱溪水,奉母築室以待,擔溪水供母飲,母病漸愈,以此故事以名縣稱為慈谿,屬明州。慈谿原屬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諱,改為寧波府,下轄鄞、慈谿、奉化、定海(鎮海),象山五縣,後來到清鹹豐間,將昌國衛(舟山群島)改為定海,原定海改為鎮海,是為寧屬六縣。明永樂十六(1418年)慈谿縣令失縣印,請示於朝廷,詔令重鑄新印,改溪字從谷,名為慈谿。明嘉靖年間,慈谿縣境濱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谿城,積極防禦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民國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1949年5月,慈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以解放路為界分孝東孝西兩鎮。1954年十月慈谿縣治遷至今慈谿縣滸山鎮,舊慈谿改稱“慈谿鎮”,劃歸餘姚線。1958年一度轉為人民公社,為東風人民公社。一九六零年十月又恢復建制鎮劃歸寧波市管轄。1984年10月原慈東鄉合併於慈城鎮而劃歸寧波市江北區管轄,為區內最大的建制鎮。1992年5月,雲湖鄉和妙山鄉劃歸慈城鎮。2001年10月27日,乍浦鄉劃歸慈城鎮。歷史名人
周信芳
周信芳(1895—1975),中國當代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革新家,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寧波江北區慈城鎮人。1895年1月14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清江市)。先輩皆為仕宦。父周慰堂,業餘愛好京劇,後正式搭班演青衣,藝名金琴仙。抗日戰爭期間,他在上海積極投身各項救亡運動,負責京劇界的宣傳和動員工作。1946年,在各種座談會上得識周恩來、郭沫若、夏衍、蔡楚生等人。在中共領導下,參加了反“共員登記”。抗捐抗稅等愛國民主運動,並拒赴電台演唱所謂“戡亂”節目。1948年初,家居研究戲劇理論和古典戲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同梅蘭芳、程硯秋、袁雪芬一起應邀出席第一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52年,參加第一界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1953年冬,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副總團長。1956年,率上海京劇院訪蘇演出團赴蘇聯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3月8日逝世。應昌期
古鎮名人應昌期(1917――1999)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人,1917年10月23日出生於慈城玉皇閣桂花廳兩側的樓房內。應氏為寧波大族,相傳先世系漢代河南汝南郡名門,西晉末為躲避“八五之亂”而遷到浙江沿海一帶,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稱於世。到抗戰結束後,先生欣然應命到台灣銀行任職,長達18年之久,期間歷任總行營業,業務及國外各部經理,並升到副總理代總經理,採取了各種切合國家經濟發展及工商業實際需要的措施。
秦潤卿
名著秦潤卿(1877――1966)名祖澤,號抹雲老人,今寧波江北區慈城人,其父秦九齡曾任招商局帳房後常失業,坐守家中,門第清寒,15歲由其表叔介紹海豫源錢莊學業,由於深自體會到家境清貧,不能比擬富家子弟,因而生活儉樸奮發向上,逐級由學徒信房外職到經理、督理。清宣統元年(1909)豫源改組為福源秦仍任經理,乃博採各銀行,錢莊之長,改用新式薄遍,設資產負債表,開設信託等金融業務。民國6年(1917),上海南北市錢莊合併成立錢業公會,秦任副會長。後又升任會長,參與創建了錢業市場,現金公庫和銀錢業聯合準備庫。民國10年起創辦『錢業日報』。他不僅在金融領域卓有成績,而且對故鄉的教育事業也頗為關心。他於1915年在慈城西建設校舍,辦學校,專收貧寒子弟免費入學,定名為"普迪國小"誠聘謝益三先生為校長,延聘左聯五烈士之一的趙平復(即柔石)。著名文藝理論家和作家巴人執教,教學質量在當時全省私立國小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