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情緒傳染,也稱群體性癔病,即癔症的集體發病或流行性癔症,則是癔症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這種情況多發生於一些常在一起生活的群體中,如學校、寺院、相對封閉或集中的工廠,以及其他公眾場所。最初有一人出現癔症發作,周圍目睹者的精神受到感應,相繼發生類似症狀。由於對這類疾病的性質不了解,常在這一群體中引起廣泛的緊張恐懼情緒。在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影響下,使癔症在短期內爆發流行。大多歷時短暫,表現形式形似。
主要理論
其中一個情緒傳染機制的主要理論認為,它與古代動物的防禦機制有關。大多數群居動物對其它同群動物的情緒和行為非常敏感,這往往是為了自我保護。如果是一群草原動物在一起放牧,其中之一開始恐慌,其它動物也會變得害怕,甚至整群動物都會同時逃散。一些動物甚至還基於情緒有更複雜的行為,整群動物一起嬉戲玩耍或一起緊張。
原因
人類情緒傳染的另一個潛在原因是移情作用。大多數人會自動嘗試理解周圍人的感受,以便於更好的相處。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往往會嘗試體驗其他人的情緒,並因此而出現同樣的情緒。一些人還無意識的模仿其他人的面部表情與言談舉止,並有激發特定情緒的傾向。
分析
心理學上的確有情緒傳染以及能量互動,可這種互動效應是非常微弱的。舉個例子,心理學上有“吸引力法則”:“無論是桌子、椅子等有形的物體,還是思想、情緒等無形的東西,都是由不同振動頻率的能量組成的。比如一排音叉,當你敲響其中一個音叉讓其發出清脆的高調樂聲,沒多久,其他的音叉也會發出同樣高調的樂聲,它們的聲音會互相應和,產生共鳴,甚至愈來愈大聲。”可這個影響是微弱的,平時很多人都是感覺不到的,憑藉敏感的儀器,才能觀測到。所以,心理“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是朝夕就能達到明顯狀態的,而需要長時間的影響、薰染。
影響
情緒傳染被視為一個影響企業生產力的主要因素,而且負面情緒看起來比積極情緒的影響更大。如果房間裡有一個人情緒很低落,周圍的人都會也會被消極氛圍籠罩,使每個人的效率都變得低下。此外,情緒傳染也在家庭生活質量方面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一些人嘗試把情緒傳染當做影響人的情緒和決定的一種方式。例如,推銷員會做出極端快樂的樣子,以讓觀眾有同樣的感受,這對勸說他們購買產品有幫助。類似策略也用於企業管理,讓工人感覺更積極一些。
相關事件
1.接種疫苗後集體不適
2010年4月22日,廣東惠來一學校46名小學生在接種B肝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廣東省衛生廳事後表示,經調查認為事件疑似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即群發性癔病)引起,與疫苗無關。
2.軍訓學生集體頭暈
2009年8月,甘肅省榆中縣參加軍訓的60名學生陸續出現頭暈、四肢無力等症狀。當地衛生局調查後發布通報稱,這些學生是因軍訓強度較大,學生體質較弱、精神緊張,而引發的“群體性癔病”。
3.上千工人集體“癔症”
2009年4月23日,吉林省吉林化纖集團上千工人先後出現頭暈、噁心等不良反應,住院者超過160人。隨後衛生部派出的專家組利用4天時間給出結論:這是一場“群體性癔病”。但後經媒體披露及國家安監總局證實,這是一起“集體中毒”事件,而非心理因素。
4.學生飲奶集體不適
陝西榆林通報251名小學生飲用牛奶後不適事件檢測結果,稱所飲用的蒙牛學生奶未檢出致病菌,符合飲用奶標準。通報未解釋學生不適原因。蒙牛方面稱,學生晨跑後空腹喝牛奶,可能導致身體出現乳糖不耐症。中國乳協稱,不排除學生間情緒的互相干擾與傳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