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病
抱怨是職場通病,抱怨是成功大敵。在職場上,抱怨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經常抱怨的人會變得消極,不思進取。抱怨,還會讓人陷入可悲的惡性循環:越是覺得自己“不幸”,越是覺得環境“不公平”,就真的會對—切都無能為力,讓更多的“糟糕”和“麻煩”找上門來。
這些理由聽起來似乎也會賺不少同情心,接下來,他們就有了所謂充足的理由偷點懶,耍點滑,甚至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山望著一山高;有些人更是趁機混水摸魚,唯恐公司不垮、天下不亂,對公司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實到最後,損失的是單位,可根本上,這些人又何不是錯失了大好的光陰年華與不錯的發展機會,這真是一件於公於私都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
現象調查
數據表明,隨著競爭壓力的增大,“牢騷族”的數目也變得異常龐大。一項關於職場人抱怨狀況的調查顯示,近9成職場人每天都會發出抱怨。其中,65.7%的人每天抱怨1次~5次,13.8%的人每天抱怨6次~10次,4.8%的人每天抱怨20次以上,只有11.2%的人表示自己“從來不抱怨”。
情緒傳遞
生活就是一張緊繃的弓弦,任何不如意都可能將自己的抱怨彈射出去。在早上擁擠車流中抱怨城市通勤越來越糟,在工作推進中抱怨老闆苛責下屬怠工,回家後看到孩子貪玩一頓臭罵,孩子窩火一腳踢向身邊打滾的小貓。這一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踢貓效應”的景象每天上演。
這種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這個受害者也許是“貓”,也許是每個人。
於是在組織中,員工們老是抱怨“工資低、管理亂”,管理者也經常抱怨說“老闆不信任、不重視,下屬不配合”,而老闆卻又抱怨說“員工素質差、效率低、幹部沒有責任心”等等,全是抱怨。
職業影響
抱怨會讓人們失去工作動力,心態消極,應付工作,結果業績出不來,更嚴重的是,它是辦公室里隨時可能泄露的“細菌”,像一團揮之不去的煙霧,瀰漫在整個工作場所中,讓所有人都牢騷滿腹,士氣低下,近九成人天天發牢騷。
在職場上,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這樣的牢騷。它們像一種看不見的“病毒”,在不知不覺中蔓延,形成一個個可怕的負能量“黑洞”,吞噬著我們的職業理想、工作熱情、人生目標,甚至影響人們職業生涯的發展。
牢騷者之所以不被人喜歡,是因為會令聽者陷入情緒的焦躁,不僅令自己,也令周圍人失去行動力。無論你在抱怨什麼,你都在傳遞一種負面情緒。“對組織而言,這是一種極易大規模擴散的病毒,它會嚴重地侵蝕組織健康的機體,產生巨大的負能量,影響整個組織的正常運轉及前途命運。
處理措施
在職場中職業化非常重要,積極正面的情緒及行為舉止是職場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職場人職業發展的助推劑。職場人應能夠在工作中、生活中散發出積極正面的能量,化抱怨為抱負,而不應只是一味地消極應對。大量事實證明,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永遠比發牢騷要高明得多。找到問題的關鍵人物,以平和的態度把問題反映出來,請對方解決或協助解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保證“訴求明確”
在你開口抱怨之前,要首先明確困擾自己情緒的“罪魁禍首”,用簡明扼要的語句概括出壓力的“元兇”,表達出自己期望獲得改善的重點要求,比如“想睡覺”、“停止加班”等等,而不是以“煩”、“窮”、“愁”這樣簡單的形容詞一筆帶過。
留有迴旋餘地
“抱怨”的場合與方式的選擇同樣非常重要。應當儘量避免在正式場合,工作時間對工作進行抱怨,會使你看起來缺乏起碼的度量和專業素質。比較聰明的做法,應該是選擇在下班後的閒暇時間,以比較私人的方式向有需要傾聽的對象進行抱怨。這一點尤其適用於上級和下屬之間,雖然說話的內容也許並不美好,但你選擇的時間場合則充分尊重了對方的身份,反而能使抱怨聽起來更加誠懇。在抱怨的過程中應當“就事論事”,堅決避免任何帶有惡意人身攻擊、侮辱、毀謗性質的言語。
抱怨要趁早
這裡的“趁早”,不是遇到任何不順心的大事小事都立刻抱怨。而是要學會及時體察自己的心理需求,在某些單個獨立的創傷性事件發生後,能夠及時通過“抱怨”這種比較直接的方式來排遣壓力和鬱悶,而不至於麻木地累積到最後近乎於崩潰的地步。
防抱怨輻射
1.做好定位增強“防輻射”免疫。
2.不斷學習提升自信。
3.不盲目跟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雙語解讀
Complaintinfection 抱怨傳染
Uncontrolledcomplainingis likeaninfectionthatcanaffectone'sworkandlifequality.Toomany complaintscannegativelyimpactpeople'sphysicalandpsychological
healthandleaveanegativeimpressiononothers.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