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多形性皮疹,成片狀或瀰漫狀,傾向於濕潤部位,對稱性分布,易於復發和慢性化, 自覺劇烈搔癢為主要臨床特徵。根據其發作情況,可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三類。其中急性濕疹以紅腫、糜爛性滲出為主。

簡介
因為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和身體的任何部位,同時,本病好發於肌表,部位多較局限,所以,見於1959年的首篇現代針灸治療本病的文章,就是關於用梅花針與毫針結合治療幼兒濕疹的個案。縱觀現代針灸治療濕疹四十年,六、70年代,以梅花針為主,甚至有多達700餘例的大樣本報導;也有試用電針、耳穴壓丸、艾灸等法的,總體上說觀察的樣本量不大。
治療

外治驗方
濕疹在中醫文獻中擁有“浸淫瘡”、“鏇耳瘡”、“繡球風”、“四彎風”、“奶癬”等多種別稱,分發作部位及人群不同又有多種分類。近年來,濕疹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專家認為這與氣候的變化、日常生活中大量化學製品的套用、都市生活飲食結構的改變等有密切聯繫。
蘊肌霜內含洋甘菊、蛇床子等有效成分,可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用後可迅速消除瘙癢、疼痛、紅腫等症狀,改善肌膚肌理,剝落角質皮膚,促進真皮生成,幫助皮膚恢復活力。
黃連、苦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連苦燥乃入心經,瀉心火,為治療濕疹之要藥。苦參清熱燥濕,味道苦、性寒。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殺蟲止癢,《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與苦參搭配,治療濕疹效果顯著。
白鮮皮、地膚子——解毒療瘡,祛風止癢
白鮮皮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止癢之功。地膚子辛、苦,寒。能清除皮膚中之濕熱與風邪而止癢。《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
龍骨——安神養魂、生肌斂瘡
龍骨重鎮安神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赤石脂、何首烏——淨水除濕、潤腸通便
《本草匯言》記曰:赤石脂“滲停水,去濕氣,斂瘡口,固滑脫,止瀉痢腸澼,禁崩中淋帶。”
何首烏潤腸通便、有截瘧、祛風、解毒之功效。適用於風疹瘙癢、瘡癰、瘰癧、痔瘡等症狀。
發病病因
急性濕疹是一種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滲出傾向,伴劇烈瘙癢,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症。可多年不愈,發病機理主要是內外激發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種遲髮型可變態反應。
1、內因:患者的過敏素質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與遺傳有關,可隨年齡、環境改變,神經因素如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勞累等也可能誘發或使病情加重。此外,內分泌,代謝及胃腸功能障礙,感染病灶等與發病也有關係。
2、外因:如日光、濕熱、乾燥、搔抓、摩擦、化妝品、肥皂、皮毛、燃料、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濕疹。某些食物如魚蝦、蛋等也可使濕疹加重。
發病機理
急性濕疹發病機理主要是內外激發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種遲髮型可變態反應。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性、接觸傳染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覆發作。
臨床表現
在早期或急性階段,患處有成片的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難見的水皰,嚴重時有大片滲液及糜爛;在亞急性狀態,滲液減少及結痂,患處由鮮紅變暗紅,沒有大片的糜爛;在慢性狀態,滲液更少或完全乾燥而結痂,往往和鱗屑混合而成鱗屑痂,患處顏色更暗或是發生色素沉著,有時色素減少,在皮紋尤其運動程度較大的部位容易發生裂口,長期摩擦搔抓能引起顯著的苔蘚樣化,和神經性皮炎(慢性單純苔蘚)不易區別。
濕疹常有多種形態,容易減輕、加重或復發,邊界一般不太清楚。皮疹容易發生於兩側並或多或少的對稱,根據急性或慢性程度而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鱗屑、痂、色素增加或減少、皸裂或苔蘚樣化等不同的表現,其中數種表現往往混雜在一起,有時先後發生。如有繼發性感染,還可有膿皰等皮損。則用錯了藥就會造成很多的不良後果。
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紅斑、丘疹、丘皰疹或水皰密集成片,易滲出,境界不清,周圍散在小丘疹、丘皰疹,常伴糜爛、結痂,如繼發感染,可出現膿包或濃痂。處理適當則炎症減輕,皮損可在2~3周后消退,但常反覆發作並可轉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