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獅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清時期,最早以“花會”形式出現。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始建於1925年,最初的表演只是簡單地模仿獅子的動作,追求驚險場面。近半個世紀以來,徐水北里獅舞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又把現代歌舞的特點融入其中,使這一民間舞蹈藝術日臻完美。形式
徐水北里獅舞分雙人與單人兩種扮演形式。兩人合扮一頭獅子時,前者雙手握住獅頭道具戴在頭上,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帶,身披著用麻、羊毛編織加工而成的獅皮。單人扮演的小獅子,獅皮與四肢是連在一起的整體服裝。引逗獅子的角色,叫“引獅郎”,多是武士裝束,手拿繡球引獅起舞,動作以翻、騰、亮相為主。
徐水北里獅舞在表演中有文獅(雌獅)、武獅(雄獅)之分,文獅重在表現獅子的活潑神態和喜歡嬉戲的性格,通過演員的肢體活動,來表現獅子“搔癢”、“舔毛”、“打滾”、“抖毛”、 “啃爪”等習性動作。武獅著重運用技巧,表現獅子威武的神態,常與武術、雜技動作相糅合,表演高難動作。表演中用打擊樂伴奏,但獅舞的動作不受音樂節奏的限制,音樂只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徐水北里獅舞素有“北獅之宗”之稱,多年來廣泛活躍於北方地區。20世紀50年代曾赴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並先後出訪歐洲六國。近年來,多次參加全國、各省市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和大型慶祝活動,兩次赴美國迪斯尼樂園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