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後宋(1355年2月~1366年12月),白蓮教教徒劉福通建立,扶立前白蓮教首領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定國號
宋。並曾一度打到大都附近,給予了元朝沉重的打擊,加速了腐朽的元朝的滅亡。其原屬部眾朱元璋部最終推翻了元朝,建立起明朝。
起義
元朝末年,朝廷不修水利,以至於造成黃河決口,糧田被淹,漕運中斷,鹽場被毀。為此,元惠宗順帝下令徵發15萬民工開鑿新河道治理黃河,與此同時朝廷又變更鈔法,濫發紙幣,造成物價飛漲,致使怨聲載道。“開河”和“變鈔”加速了元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開河後,北方白蓮教首領“明王”韓山童及其教徒劉福通等決定利用這一時機,反抗元朝。他們一面派教徒在治河民工中大力宣傳“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一面又暗地裡鑿了一個獨眼石人,埋在即將挖掘的黃陵崗附近的河道上,然後到處散步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等到治河民工挖出這個獨眼石人後,個個驚詫不已,以為真的應驗了。訊息傳出後,大河南北,人心浮動。四月下旬,韓山童、劉福通、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韓咬兒等,聚眾3000人於潁川潁上(今安徽潁上),劉福通等宣稱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劉福通自稱是大宋名將劉光世的後代,應當輔佐之。韓山童發布文告說:“蘊玉璽于海東,取精兵於日本。貧極江南,富稱塞北”。又打出大旗,上書:“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表現出了要推翻元朝,恢復大宋王朝的堅定決心。不幸事情敗露,地方官追捕十分緊急,韓山童最後被捕犧牲,其妻楊氏、子韓林兒逃到了武安(今江蘇徐州),劉福通等倉促起兵。五月初三一舉攻克潁州(今安徽阜陽),由於起義軍成員都頭裹紅巾為標誌,故稱為紅巾軍。又因為起義軍成員多為白蓮教信徒,燒香拜佛,故又稱為香軍。同月,紅巾軍占領亳州(今安徽亳縣),徐州兵馬指揮使禿魯戰死。不久,又攻破項城(今河南項城南)、朱皋(今河南固始北)。七月,元將安車萬戶朵哥、千戶高安童在潁州中流矢而死。八月,紅巾軍攻克確山縣(今河南確山縣)。九月,劉福通又攻克汝寧府、息州(今河南息縣)、光州(今河南潢川),部眾達到十萬人,全國各地紛紛起兵回響。
建國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劉福通從碭山清河將韓山童之子韓林兒迎至亳州(今安徽亳縣),立為皇帝,號為“小明王”,定國號為“宋”,改元“龍鳳”,定都亳州,史稱“後宋”,又稱為“韓宋”。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及六部。地方設行省和府縣。任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劉福通弟劉六為樞密使。不久,丞相杜遵道因擅權,被劉福通所殺。劉福通遂為丞相,後又兼任太保,掌握了後宋政權的實權,小明王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皇帝。元朝廷視後宋政權為心腹大患。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元朝名將答失八都魯被提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授予“便宜行事”的特權,命他率原屬太不花的部隊前往鎮壓後宋政權。但出師不利,被劉福通擊敗於許州長葛(今河南長葛東北),劉福通派出趙明達部連連攻取了嵩州(今河南嵩縣)、汝州(今河南臨汝)以及洛陽(今河南洛陽),北渡孟津至懷慶路(今河南沁陽),河北為之震動。元朝廷大為恐慌,一面命官軍加強曹州(今山東菏澤)、興元(今陝西漢中)以及沂州(今山東臨沂)、莒州(今山東莒縣)等地防務;一面命答失八都魯迅速調兵攻打後宋政權的首都亳州。十一月劉福通戰敗於太康(今河南太康),元兵遂圍困亳州,小明王遷往安豐(今安徽壽縣)。答失八都魯與劉福通大戰於亳州,結果,大敗而逃。亳州轉危為安。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擺脫被動局面,劉福通決定分兵西、東、中三路北伐。
北伐
後宋龍鳳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九月,最先出師北伐的是以李武、崔德率領的西路軍。他們連克潼關、陝州、虢州(今河南靈寶),勢不可擋。答失八都魯急調察罕特穆爾、李思齊對西路軍進行追剿。李武、崔德折往晉南,在攻取了平陸(今山西平陸東南)、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後與追兵遭遇,戰敗後隊伍潰散。次年年初,潰散的隊伍在李武、崔德的組織下,重整旗鼓,攻占商州(今陝西商縣),拿下武關。二月,又奪取七盤,進據藍田縣。潤九月,劉福通又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人入陝增援,奪取了興元路(今陝西漢中),遂入鳳翔(今陝西鳳翔)。察罕特穆爾增援,紅巾軍失利。後宋龍鳳四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李喜喜率部分紅巾軍入蜀,號稱“青巾軍”。後被天完政權徐壽輝部將明玉珍追殲,不得不投奔武昌的漢王陳友諒。李武、崔德等在後宋龍鳳六年(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向元朝李思齊投降。
東路軍由名將毛貴率領。毛貴原是淮安平章趙君用的部將。後宋龍鳳三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率軍由海道入山東,接連攻下膠州(今山東膠縣)、萊州(今山東掖縣)、益都路(今山東益都)、濱州(今山東濱縣北)、莒州(今山東莒縣)等地。七月,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回響毛貴,攻陷寧路(今山東鉅野)。次年正月,攻克南北漕運的樞紐東平路,使元朝南北漕運中斷。二月,毛貴又攻克濟南。至此,山東大部分地區為毛貴、田豐所占領。後宋政權在山東設益都等處行省,毛貴為平章。為把山東建成北伐的基地毛貴設立了“賓興館”,選用以前的元朝官員,並派姬宗周等為地方官,還頒發了銅印。毛貴十分重視發展生產,在萊州屯田,儲備糧食。不久,毛貴開始揮師北伐,親率紅巾軍進入河北。三月,攻克薊州(今天津薊縣),至郭州棗林、柳林(均在今北京通縣境內),進逼元大都。可惜毛貴孤軍深入,很快就被趕來的元軍打敗於柳林,不得不退回濟南。後宋龍鳳五年(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淮安趙君用來山東投奔毛貴,竟將毛貴殺害。七月,轉戰至遼陽的毛貴部將續繼祖回到益都,再殺趙君用。從此山東紅巾軍內部開始自相殘殺,東路北伐軍一蹶不振。後宋龍鳳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夏,察罕特穆爾進攻山東,田豐、王士誠等投降,濟南失陷。十月,元軍進圍益都,毛貴部將陳猱頭堅守。次年六月,田豐、王士誠殺察罕特穆爾,重入益都城。察罕特穆爾養子擴闊特穆爾(又稱王保保)承襲父職,繼續圍攻益都。十一月,益都被攻破,田豐、王士誠被殺,陳猱頭被俘送大都。山東的東路北伐軍被鎮壓下去。
由關先生、破頭潘(潘誠)等率領的中路軍,於後宋龍鳳三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但是,由於元軍的兵力強大,最終未能實現與毛貴會師於河北的計畫。次年九月,關先生攻克定州(今河北定縣)。十月,占領大同、興合等路。十二月,攻克上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占領全寧路、遼陽路,後宋龍鳳五年(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一月,紅巾軍進攻高麗。後宋龍鳳六年(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戰敗於西京(今朝鮮平壤),退走。三月,又從海路進攻高麗西北的沿海諸州,不久又退去。後宋龍鳳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關先生、沙劉二、潘誠率十餘萬紅巾軍渡過鴨綠江,進攻朔州。十一月,攻占撫州、安州,並占領了高麗首都開京(今朝鮮開城)。但不久,高麗軍圍攻開京,紅巾軍戰敗。關先生、沙劉二等陣亡,潘誠率餘部敗退遼陽,不久在遼陽被俘。
衰亡
北伐的同時,劉福通在後宋龍鳳五年(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五月,攻占了汴梁(今河南開封),並但能夠為都城,小明王也從安豐遷來,實現了北方紅巾軍多年的夙願。就在此時,後宋政權呈現出一片鼎盛的局面。但是,隨著三路北伐軍的相繼失利,以察罕特穆爾、孛羅特穆爾為首的元軍兵分兩路,進一步加緊對汴梁的圍攻下,這種繁榮沒有維持多久,八月,汴梁城被攻破。劉福通保護韓林兒衝出重圍,退守安豐。
後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駐守在濠州的張士誠趁安豐空虛之機,派遣其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城破,劉福通戰死。三月,吳國公朱元璋親自率軍救援安豐,呂珍戰敗逃走,朱元璋保護小明王回滁州,然後再回應天(今江蘇南京)。
後宋龍鳳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部將廖永忠迎小明王至應天。途經瓜步江,將小明王沉入水中溺死。此前,朱元璋已於後宋龍鳳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進封為吳王。小明王駕崩後,朱元璋即放棄龍鳳年號,次年改成吳元年。後宋政權遂告滅亡。
都城變遷
亳州,今安徽亳縣,1355年2月至1355年11月,定都於此。安豐,今安徽壽縣,1355年11月至1359年5月,由亳州遷都於此。以後,隨曾一度遷往汴梁,但總的來講,後宋還是長期定都於此,小明王更是常駐於此。汴梁,今河南開封,1359年5月至1359年8月。5月,劉福通攻克汴梁,遷都於此,小明王也從安豐遷來。8月,汴梁城被元軍攻破,劉福通保護小明王遷回安豐。安豐,今安徽壽縣,1359年8月至1363年2月。1359年8月,汴梁城被攻破後,復遷都安豐。1363年2月,安豐城被張士誠部將呂珍圍攻,劉福通戰死。朱元璋親率部眾遷來救援,救出小明王,並遷小明王於滁州。滁州,今安徽滁州,1363年2月至1366年12月,小明王遷於此。
相關大事年表
1355年(龍鳳元年),二月,韓林兒被立為皇帝,號稱小明王,建立後宋王朝,改元龍鳳,建都亳州。丞相杜遵道擅權,劉福通殺之,並代其位。六月,擊敗元朝名將答失八都魯。十一月,劉福通戰敗於太康,答失八都魯進圍亳州。韓林兒遷都安豐。劉福通擊敗答失八都魯,亳州轉危為安。1356年(龍鳳二年),七月,朱元璋為吳國公,設定江南行省,任命其為平章。九月,李武、崔德揮師北伐,是為西路軍。西路北伐軍進展順利,勢不可擋,連克州縣。後,與元軍遭遇,交戰失利,軍隊潰散。
1357年(龍鳳三年),年初,李武、崔德重整旗鼓,攻占商州,拿下武關。二月,西路軍攻取七盤,進據藍田縣。毛貴從海道揮師北伐,進入山東,是為東路軍。七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回響毛貴,攻陷寧路。九月,關先生、潘誠等揮師北伐,進入山西,是為中路軍。潤九月,劉福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增援西路軍,奪取興元路,入鳳翔。元察罕特穆爾增援,西路軍失利。1358年(龍鳳四年),正月,東路軍攻克東平路,元朝南北漕運中斷。二月,毛貴攻陷濟南,山東大部劃入後宋版圖。毛貴揮師進入河北。三月,毛貴部攻克薊州,並與元軍交戰於郭州棗林、柳林。元軍增援,毛貴部戰敗於柳林,退回濟南。九月,關先生攻克定州。十月,攻克大同、興合等路。十二月,中路軍攻克上都,占領全寧路、遼陽路。同年,李喜喜率部分紅巾軍入蜀,號稱“青巾”。後被徐壽輝部將明玉珍追殲,只得投奔武昌陳友諒。
1359年(龍鳳五年),四月,淮安趙君用逃奔毛貴,竟殺之。五月,劉福通攻占汴梁,並遷都於此,小明王也從安豐遷來。七月,毛貴部將續繼祖回益都,再殺趙君用。八月,答失八都魯圍汴梁。劉福通戰敗,保護小明王退守安豐。十一月,中陸軍進攻高麗。
1360年(龍鳳六年),正月,中路軍戰敗於高麗西京,退走。三月,中路軍又從海路攻打高麗西北的沿海諸州,不久又退去。五月,李武、崔德投降元朝李思齊。
1361年(龍鳳七年),夏,察罕特穆爾攻山東,田豐、王士誠投降,濟南失陷。九月,關先生、潘誠、沙劉二率十餘萬眾渡過鴨綠江,進攻高麗朔州。十月,察罕特穆爾進攻益都,守將陳猱頭堅守。十一月,中路軍攻占撫州、安州,並攻占高麗都城開京。但不久,高麗軍圍攻開京,中路軍戰敗,關先生、沙劉二戰死。潘誠率餘部敗退遼陽,不久在遼陽被俘。
1362年(龍鳳八年),六月,田豐、王士誠殺察罕特穆爾,重入益都。察罕特穆爾子擴闊特穆爾承襲父職,繼續圍攻益都。十一月,擴闊特穆爾攻破益都,田豐、王士誠被殺,陳猱頭被俘送大都。1363年(龍鳳九年),二月,張士誠部將呂珍攻打安豐,劉福通陣亡。三月,吳國公朱元璋親自率兵救援安豐,呂珍戰敗逃走,朱元璋保護小明王回滁州,自己再回應天。七月,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八月,大破陳友諒,陳友諒中流矢而亡,江西平定。
1364年(龍鳳十年),正月,江南諸將奉立朱元璋為吳王。二月,朱元璋親征武昌,陳友諒之子陳理投降,湖北平定。
1365年(龍鳳十一年),正月,徐達攻下寶慶,湖南平定。
1366年(龍鳳十二年)。八月,命徐達、常遇春率軍二十萬,討伐東吳張士誠。十二月,朱元璋派部將迎小明王至應天,途經瓜步江,將其沉入水中溺死。
1367年(吳元年),九月,徐達攻克平江,活捉張士誠,東吳平定。十月,命湯和、吳禎率軍攻打方國珍。十二月,方國珍投降,浙東平定。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皇帝位,改國號明,年號洪武,定都應天。湯和活捉了元福建平章陳友定,福建平定。二月,常遇春攻克東昌,山東平定。四月,廖永忠部倒了廣州,元廣東平章何真投降,廣東平定。常遇春在洛水北面大敗元兵,梁王阿魯溫投降,河南平定。七月,廖永忠拿下象州,廣西平定。八月,徐達攻克大都,改大都為北平,元朝滅亡。十二月,徐達攻克太原,山西平定。
1369年(洪武二年),八月,徐達攻克慶陽,斬了張良臣,陝西平定。
1370年(洪武三年),四月,前元惠宗順帝在應昌駕崩,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
1371年(洪武四年),正月,命湯和、周德興、廖永忠、傅友德、顧時等率馬步水三軍征討明氏大夏國。六月,湯和至大夏都城重慶,明升投降。七月,傅友德攻下成都,四川平定。
1381年(洪武十四年),九月,命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師征討雲南。
1382年(洪武十五年),潤二月,雲南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