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後出塞我本良家子,出師亦多門。
將驕益愁思,身貴不足論。
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
中夜間道歸,故里但空村。
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
作品注釋
⑴出師亦多門:這句可以理解為,為國出力本來有很多種渠道。⑵間道:這裡指小路。“間”,會意字,古寫作“閒”,“間”是後起字,金文從門從月,本義指門縫。
作品簡析
《晉書·樂志》載漢樂府有《 出塞》《 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種以邊塞戰鬥生活為題材的軍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 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為《後出塞》。杜甫的前後《出塞》曲,並非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爭。《後出塞》五首寫的從唐玄宗開元(713-741)初年,到唐玄宗天寶(742-756)末年間幾十年的歷史縱向歷史變遷,通過一個軍人的一生反映出來。此詩是《後出塞》的第五首,也是最後一首。寫的是征者不堪連續二十年的窮兵黷武,偷偷開小差回到家鄉,但由於多年的征戰和民間疾苦得不到解決,故里已是空曠蕭條。這個時候朝廷的拓邊好戰已使百姓士卒疲於奔命,連年征殺已無可忍受,以至於開小差的現象成為普遍且已被社會及文人同情和認可。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 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 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 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 李白並稱“ 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