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政策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 “十五”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將主要依賴稅收與經濟的協調增長。 2.當前我國財政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長期以來影響我國財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考研科目

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課考試內容之一。2010年考研政治課改後,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一起考察。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形勢與政策選擇綜述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如何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穩固、規範、高效、健康的財政體系和財政運行機制,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此將理論界有關這一問題的觀點綜述如下。
一、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形勢展望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收支測算應包括“九五”最後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規劃期間。
有的學者認為,我們對2000年的財政收入預測暫不考慮費稅改革的體制因素,對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減持平處理, 經濟成長方面按7%考慮,物價方面按3%考慮,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 按此測算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將達到11890億元,比1999年預算增長10%, 絕對額增加1000多億元。關於2000年財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測算,2000年全國財政支出將達到13350 億元, 比1999年預算增長10.1%,絕對額增加1200多億元。2000年支出與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減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財政赤字為1660億元,比1999年擴大157億元。
“十五”時期的預算。收入測算應從幾個因素來考慮和處理。
(1)費改稅。儘管“十五”期間費改稅將使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決不了國家可支配財力增加的問題,因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確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變。費改稅的意義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國家可支配財力的數量,而是治“亂”,是規範政府分配行為的制度建設,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巨觀經濟運行環境。
(2)巨觀調控所需的財政政策取向。 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等因素導致的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運用上不可能成為增稅的時機。
(3 )財政體制。1994年新財稅體制運行幾年來,通過不斷的磨合與完善,一個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已初步形成,機制本身保證了“九五”時期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
(4)經濟成長。 據當前一些機構的研究報告及世界銀行發展報告,我們按照7 %的經濟成長速度和國家計委物價預測中的3%的價格方案考慮,“十五”的gdp現價增長速度為10%。幾項因素中,我們認為直接影響“十五”期間國家可支配財力的數量主要是經濟成長,因此收入測算中以經濟成長作為主要參數。據此,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將達到19150億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財力1400 多億元。支出的考慮主要從需要與可能兩個方面來分析。“十五”期間是否需要繼續擴張支出規模,主要取決於中期經濟形勢的發展,關鍵在於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動趨向和近兩年來採取的擴張政策刺激國內需求的效果。從經濟周期的調控運行來看,財政政策從擴張到收縮都應有過渡,需要保持相應的連貫性,不可也不應該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勢如何發展,財政支出的壓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會保障補助(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補助、貧困人口生活補助等等)的增加,擴大內需政府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後續資金壓力,以及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各種社會成本等,都需要財政增加支出。
另有學者認為,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將面臨以下幾個影響因素。
1.“九五”時期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續提高,2000 年估計能夠繼續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時期財政收入的增長很重要的在於一些臨時性、政策性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十五”時期將很難繼續發揮作用。“十五”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將主要依賴稅收與經濟的協調增長。
2.當前我國財政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長期以來影響我國財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從預算內財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經濟的巨觀稅負(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 而從整個政府分配活動看,把預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動賴以維持的資金來源考慮在內,經濟維持整個政府運轉的負擔估計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從全口徑政府收入角度看,經濟的稅負並不算低。“十五”面臨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減少經濟中不規範的政府分配活動的同時,採取措施增加財政收入,必然將加重整個經濟的負擔水平;如果僅僅把預算外、制度外轉化為預算內進行管理,又不得不維持這部分資金原有的支出格局,並不能增加財政可直接支配的財力,從而也就不能有效緩解財政當前的收入困難。
4.1998年和1999年,我國已經連續兩年實行增加國債發行、擴張政府需求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從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繼續實行相對擴張的財政政策仍然難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認為,我國經濟需要比較長的結構調整時間。根據世界銀行有關專家的分析,在這個期間裡,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經濟成長速度可能下降到4.5 %左右,這個速度顯然是我國社會現狀所難以接受的。因此,財政政策面臨著技術擴張的壓力。
5.造成財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財政基礎薄弱,財政可調控財力嚴重短缺。初步測算,考慮物價因素,如保證法定支出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十五”時期僅支農、科教文衛支出、價格補償等因素即可占去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50%左右。如果考慮到近年來大量下崗職工的生活保障問題、糧食收購等資金需要,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的可調控財力極為有限,“十五”時期財政收支矛盾將更加突出,作為巨觀調控主體的中央財政無疑將要面對更加嚴峻的考驗。
6.在我國財政調控經濟手段缺乏的情況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體現為財政赤字國債的增加,但財政赤字的擴大和國債規模的增加,也相應增大了財政的風險。很顯然,不論從財政赤字還是國債角度看,聯繫到我國脆弱的財政基礎,財政風險都不是一個讓人可以放心的問題。
還有學者認為:對“十五”時期我國國債規模的預測主要基於“九五”時期經濟運行情況,特別是與1999年國民經濟計畫指標緊密相關。“十五”時期各主要指標預測是:gdp計畫增長7%,各年分別為106480億元、117130億元、128840億元、141720億元和155900億元;中央財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變,利率以應到期國債實際利率計算,各年中央財政赤字分別為1810億元、1990億元、2190億元、2410億元和2650億元,合計將達11000億元,超過“九五”時期一倍左右。 根據“十五”時期的中央財政赤字和內債、外債的還本付息情況,各年國債發行額將為:4100億元、3800億元、3800億元、3500億元和3500億元, 累計近19000億元,比“九五”時期新增3800億元。依此計算,“十五”時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財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財政債務負擔率仍都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內。如果依此指標,我國“十五”期間仍存在一定的發債空間。
再有學者認為:21世紀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間,我國巨觀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將表現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勢。
1.經濟成長速度繼續受到需求制約。我國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動的衝擊之外,主要原因在於最終消費率下降,以及消費需求不足對投放擴大的影響。從國際比較看,我國近幾年的最終消費率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明顯低於儲蓄率較高而消費率較低的亞洲國家,原因是我國的居民消費率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個百分點左右);但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率按人口比重計算卻不低於其它國家,問題在於農村消費水平太低,影響了整個居民的消費率。從現在到“十五”期間,我國國內需求結構失衡從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消費需求的擴張基本上依賴於農村居民消費擴張期的到來。
2.經濟成長質量將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間,國有經濟的制度變革和戰略調整將較大幅度推進,這會帶動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上升,同時促進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較快發展,使競爭機制更趨於合理和有效,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改革和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進程,加上市場需求相對不足的約束,將對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起著較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經濟成長質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計“十五”期間增長方式轉變和增長質量提高最為明顯的領域將是消費品工業部門。
3.產業結構調整將邁出較大步伐。90年代以來我國的結構問題比較突出,一個是三次產業的結構偏差明顯加深,另一個是工業結構的升級非常緩慢。這兩個方面對我國的經濟成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在“十五”期間我們不能不花大力氣來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4.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重要的新時期。加入wto, 受到衝擊較大的產業將是農業、重製造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很多第三產業部門,而大多數消費品工業則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對外競爭能力。即使中國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紀初期也必然要實行進一步開放的政策, 在關稅降低和外商投資條件方面都會邁出較大的步伐,國內企業將面臨更多的商品進口衝擊和國際大跨國公司進入的衝擊,面對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同時也會有更多的國內企業去迎接新的國際挑戰,擴大對外出口和對外投資。因此,“十五”期間我國在經濟成長與結構調整中既可以進一步利用擴大開放的有利條件,又需要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儘快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