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經濟成長方式”通常指決定經濟成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以及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成長的方式。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成長方式可歸結為擴大再生產的兩種類型,即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
再生產。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成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成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成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成長的方式。
集約型經濟成長方式
依靠生產要素的最佳化組合,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實現的增長。這種經濟成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為核心。粗放型和集約型的增長的區分依據是從經營的角度劃分的。如果從生產規模擴大的實現方式看,可以分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的擴大再生產。
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
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經濟成長。這種經濟成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核心。
粗放型經濟是與集約型經濟相對的。集約型經濟成長方式是指在生產規模不變的基礎上,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進機器設備、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來增加產量,這種經濟成長方式又稱內涵型增長方式。在當代,提倡的是集約型經濟。比如東北牧業的發展方向,就是發展集約化。
概念
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的
經濟成長。這種經濟成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核心
原則
經濟成長方式的選擇應堅持以下三條原則:(1) 是否有利於持續、協調的經濟成長;(2) 是否有利於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3) 是否有利於滿足社會需要,即有利於經濟結構最佳化、社會福利改善和使環境得到保護等。
轉變意義
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是維護中國經濟安全、提高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經濟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導致對原油
需求大幅增加,世界石油價格大幅攀升並持續保持高位,對全球經濟成長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也使中國經濟面臨不穩定的發展環境。由於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經濟總量的擴大,中國原材料和關鍵設備的進口明顯增多,中國經濟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的程度也在增大。面對不穩定的國際經濟環境,要實現中國經濟安全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成長方式,降低經濟發展對能源、原材料等的進口依賴。中國出口增幅迅速提升,貿易順差呈擴大趨勢,對拉動國內經濟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容易造成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特別是外貿增長方式,努力提高國際分工位置和產品附加值,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最佳化資源配置,創造新的比較優勢,才能不斷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安全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是推動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經濟成長方式粗放表現在主要通過擴大投資規模、過多依靠各種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由此導致了效率不高、效益相對低下和環境壓力明顯加大,以及發展本身的不可持續性。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且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發展中大國,現實的國情不允許人們繼續走粗放增長的發展道路,否則能源、資源將加速枯竭,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經濟健康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正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和切入點,是保障中國經濟安全和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必須從生產要素配置、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等基礎環節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第一,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科技進步可以改進產品、工程的設計,更新機器、設備,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生產要素的投入和使用;還能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效益,從而實現經濟成長的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第二,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