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早年學藝
張錫鑾,1843年3月7日(清道光廿三年二月初七日) 出生於四川省成都縣,父親是駐防四川的一個舊軍官。幼時就在其父督導下習武,頗得家傳,早年隨軍習武,騎術和槍法都很精絕,且“智謀膽略,學識兼備”,二十歲前即為監生。1863年張錫鑾在武昌從軍。1864年入湘軍鮑超部霆字營辦理營務。1875年隨熱河都統崇實入東北,為錦州鳳凰廳候補道,討“馬賊”有功。1877年(光緒三年),奉天省委任張錫鑾為通化設治委員,丈量荒地,勘定城基,籌劃通化建縣事宜。 1879年實授通化縣知事職。1884年張錫鑾離通化知縣任,人民感之,勒政碑城南門外。後改任錦縣知縣、錦州鳳凰廳同知。
甲午戰爭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戰事起,10月底日軍越鴨綠江入侵中國,連陷安東、九連城,鳳凰城,不久又陷岫巖、寬甸等東邊道諸城鎮,原奉天東邊道宜麟以失地被革職。11月張錫鑾授為署東邊兵備道,時鳳凰城既陷,張錫鑾乃統定邊軍移屯通化,募新汰舊,得七營,軍氣復振,並督率各營聯合鄉團,收復寬甸。1895年2月26日,張錫鑾督軍分三路進,東路由營官林長青率領之定邊軍左營遇敵於寬甸西南之一撮毛,雙方激戰,日軍不支東潰,又為鄉團所阻,乃奔入寬甸南門,會合城內日軍,出西門擬包抄清軍後路,適營官岳元福率西路軍至,迎頭奮擊,日軍死傷甚眾,向罄兒嶺逃遁,張錫鑾遂乘勝收復寬甸縣城,盤踞長甸日軍聞訊亦棄城遁。3月1日清軍又將長甸收復,5日據香爐溝之日軍也退守金廠,9日張錫鑾督軍進攻金廠、長岡。3月11日張錫鑾軍與日軍在紅銅溝南展開激戰,擊斃日軍多人,14日夜日軍放棄金廠潛渡璦河,退回九連城,“自是寬甸境內肅清,倭人阻河為守,璦水以東無倭人蹤跡”,時清軍宋慶、長順、依克唐阿等部聯合反攻海城,日軍大部西赴海城應援,駐東邊道日軍大為減少,九連城、鳳城、安東義民頗覘倭人動靜赴告我軍,高麗義州亦有請兵願內應者,兵機甚利”,可惜張錫鑾兵力既單薄,彈藥槍械又不足,無力大規模反攻,九連城、鳳凰城等城邑遂淪於日軍而不可克復。10月間,東邊道諸城始與遼東各縣邑同時交還,張錫鑾任奉天東邊道兼東邊稅務處監督。
名震東北
1897年,張錫鑾被黑龍江將軍伊克堂阿以稅務舞弊事件參奏免官。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張錫鑾復任奉天東邊道兼東邊稅務處監督、中軍各營統領、巡警總辦、全營翼長等職。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9月16日安東開辦商埠,張錫鑾兼開埠局總辦,籌辦開埠事宜,任滿升署度支司。1908年9月11日,清政府奉天度支使張錫鑾與日本駐奉天(今瀋陽)領事岡部三郎於奉天簽訂和約,共二十一條,附《章程備考書》一件七條。9月後任奉天營務處總辦,那時候關外的綠林馬賊(紅鬍子)橫行,張錫鑾改編防軍,收編了張作霖、馮德麟等匪部,張作霖還拜其為義父,改任淮軍全軍翼長,“快馬張”名震東北。1909年9月,東北革命軍進攻奉天清軍,張錫鑾曾參與鎮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奏請清廷起用其部下王士珍、倪嗣沖、張錫鑾等。10月29日山西新軍發動起義,11月15日新任總理大臣袁世凱任命張錫鑾為山西巡撫,率曹錕、盧永祥的第三鎮開往石家莊,準備攻破娘子關並向山西開進。11月13日,梁啓超結束流亡生活回國,抵大沽,16日到天津,受到張錫鑾、唐紹儀的歡迎。12月13日清軍攻占娘子關,一度給山西革命造成很大壓力,軍隊一路燒殺淫掠,凡是攻占革命軍占領的城鎮,盧永祥就下令休兵三日,縱任兵丁肆意燒殺淫掠。
擁電共和
1912年1月1日民國成立,28日張錫鑾電請清政府擁護共和。2月1日被清政府任命會辦奉天防務,4日改任東三省邊務大臣,有乘機取代總督趙爾巽的意圖。2月9日張錫鑾奏請清廷速降明諭,宣布共和,12日清帝下詔退位,3月10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15日東三省順從共和,袁世凱令改“直隸總督”為“直隸都督”,以張錫鑾署理直隸都督,他通電全國,稱廢省改道有三大利,請求“先從直省實行,為天下倡”,其“廢省改道”的主張未能實行。8月23日孫中山乘船抵達天津,晚8時,直隸都督張錫鑾在順德飯店宴請孫中山,24日清晨,孫中山乘車由利順德飯店出發,到達直隸都督府,訪問直督張錫鑾。
9月8日,張錫鑾改任東三省西邊宣撫使,指揮東三省剿撫烏泰叛亂的軍事力量,對以烏泰為首的各旗叛軍採取“剿撫”的策略。9月8日收復了嘎喜喇嘛廟,11日攻克瓦房,12日占領葛根廟,13日攻克烏泰王府,15日又攻占了烏泰之弟齊默爾特府邸,18日最後攻占烏泰軍盤踞的鎮國公旗,至此平叛戰鬥基本結束。10月10日北京政府給予張錫鑾二等嘉禾章。10月28日,吉林都督陳昭常、東三省宣撫使張錫鑾與東蒙十旗會議於長春,會議通電指出,對於“共和政體,極意贊同”,議決中央可在東蒙邊塞要隘駐軍、蒙古王公不得將財產私售或抵押外國人、向外國借債需先得中央允準、中央頒布特別優待蒙人條件、東蒙十旗一律改懸五色旗等十項決議,31日會議結束。11月3日奉天都督趙爾巽辭免,由東三省西邊宣撫使張錫鑾署理。11月16日實任奉天都督,並加陸軍上將銜,22日統內蒙全軍。12月18日張錫鑾被派為奉天西邊宣撫使。
1913年2月4日,奉天都督張錫鑾電請袁世凱提倡中日聯盟。2月8日,奉天都督兼民政長張錫鑾函告吉林、黑龍江兩省民政長,裁撤東北三省屯墾總局所屬吉、江兩省分局,吉、江兩省屯墾統歸奉天總局兼辦。2月26日,全國陸軍擬定分為八區,而東三省並為一軍區,由奉天都督張錫鑾統轄三省軍務。5月15日,袁世凱宣布撤銷黃興之陸軍上將,馮國璋、張錫鑾、閻錫山、周自齊、張鎮芳、張鳳翽等復聯名通電毀詆黃興。6月13日,袁世凱令張錫鑾以奉天都督兼署吉林都督,7月31日,北洋政府令“吉省軍政例行檔案以兼督名義委由護軍使孟恩遠代行,重要事情仍由兼都張錫鑾辦理”。8月18日,庫倫蒙軍千餘名進犯遼源(今吉林雙遼),奉天都督張錫鑾派步兵統領吳俊升率部迎戰,蒙軍被殲四十餘名,余均逃竄。10月10日授以勛二位,13日卸兼奉天民政長。
1914年1月4日張錫鑾調離吉林,再兼奉天民政長。6月3日卸吉林都督職。6月30日袁世凱裁撤各省都督,於北京建將軍府,並設將軍諸名號,分駐各省督理軍務,任張錫鑾為“鎮安上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節制吉林、黑龍江兩省軍務,成為東北首領,但張作霖對張錫鑾表面逢迎,暗地排擠。9月27日卸兼奉天民政長,10月8日給予一等嘉禾章。
1915年3月18日,奉天鎮安上將軍張錫鑾電告北京政府,日軍三百名開入奉天城,另有一千五百名駐紮於南滿鐵路沿線。3月20日日本人在長春插旗招募義勇軍,準備赴歐參戰,引起中國政府驚慌,害怕華人應招,影響中國的“中立”態度,一面商求日領事停止招募,一面“密禁華人應召”。6月24日北洋政府授張錫鑾為陸軍上將。因受到張作霖竭力排擠,不得已多次以“老病之身不勝重任”向北京政府提出辭呈。8月22日調任“彰武上將軍”、督理湖北軍務,因駐鄂第二師師長王占元不表歡迎,未能赴任,滯留北京。12月12日袁世凱陰謀帝制,21日冊封張錫鑾為“一等伯”,22日袁世凱令,“彰武上將軍督理湖北軍務張錫鑾著開缺,留京當差”,改授將軍府“振威上將軍”,兼參政院參政,月俸千金,但與袁世凱日漸疏遠。
淡出政界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張錫鑾退出政界,賦閒天津。1917年,張作霖以三十萬銀元在蘇州購得著名的“網師園”,贈與其師張錫鑾作慶壽,改稱“逸園”,俗稱“張家花園”,築“琳琅館”、“道古軒”諸勝,但張錫鑾本人未住此園,葉恭綽、張善子、張大千等文化名人曾一度借寓園中。1922年4月21日,浙督盧永祥及張錫鑾、趙爾巽、王士珍、王占元、孟恩遠、張紹曾等電曹錕、張作霖勸告息爭,請“訂期同蒞天津敘晤,清除隔閡”,22日又聯名電吳佩孚,請“持堅忍態度,以待調人之進行”,張作霖電張錫鑾等,願赴津晤曹錕,實際未能起到效果,28日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5月奉系失敗,張錫鑾閒居天津,不復出仕,旋病死。10月19日,北洋政府令褒揚前直隸都督張錫鑾,並著照上將例議恤。
軼事
張錫鑾酷愛好馬,綽號“快馬張”,以強悍著,騎射功夫名震四方,很有些文韜武略,軍中皆稱其智謀膽略,且文武雙全,學識兼備,是個才子武官,他和袁世凱私交甚篤,是袁的老把兄(王修植、張錫鑾、孫寶琦、潘克俊、袁世凱五人曾結成盟兄弟),資歷甚老;張錫鑾詩書畫都有一番功夫,著有《張都護詩存》,詩頗俊整,詩多悲壯語,又時有淒艷語。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