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注釋
從容:閒暇的樣子
圯(yí):橋
直:特,故意
鄂然:驚訝的樣子。鄂:通“愕”
里所:一里路光景。所:表示約數
平明:天剛亮時
一編書:一卷書。古代書籍寫在竹簡上,用皮條串聯起來,故稱編
興:興起
濟北:楚漢時期諸侯王國,治所在今山東長清南
譯文
留侯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直把他所穿的鞋丟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裡跟我相會。”張良於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 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那裡去。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裡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裡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 (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裡。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後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捲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覆地誦讀它。(於是他後來便為劉邦做事)
人物簡介
張良(?—前186)字子房,漢族,漢初三傑之一。傳為漢初城父(《後漢書注》云:“張良出於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張良,並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