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10年,李瑞東、李存義、李書文、馬鳳圖創辦天津中華武士會,張景星、王中泉、李書文為教習,“神棍”王中泉、“神槍”李書文攜徒張德忠、霍殿閣等蒞津,可以說技驚津門。他們在海河北岸這方熱土上留下過足跡,傳播過技藝。張景星掌功尤純,能隔豆腐打磚。與弟子張毓衡、韓會卿晚間在八式房對槍,不用掌燈,可見槍技進入神化之境界。練八極拳時,帽頭一起一落,頂拔勁的功夫尤深。張景星是八極拳門早期闖天下的早期代表人物,“羅疃八極”的拳、槍的升華,他和黃四海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張景星的事跡載入民國22年《滄縣誌》。
幼年習武
由於受家庭影響,張景星自幼對武術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並隨父習練羅疃八極拳。一招一式練的既勤奮而又規範紮實,且天賦資質極佳,一學就會,一點就透,練習八極拳能悟得其理,練得其法,循序漸進,練一次有一次的增益。且深鑽細研,對練法、打法、截法、進退法、趨避法、以柔克剛,以動打動,剛來用泄,柔去加擠,剛來用柔,柔來剛進,隨式打式,隨機應變,眼見身隨。各種招法使用時,“柔主變化,剛主松放”的精深奧妙悟得極其透徹,各種招法練的極為嫻熟。張景星在父親張克明去世後便子承父業執掌張家把式房,並把師兄黃四海也請到把式房,虛心請教,黃四海見師弟對自己尊重遂傾囊而授,張家把勢房的技藝更加全面。哥倆精研八極技藝及六合大槍,共同對羅疃八極在原有基礎之上進行全面總結與提煉,對六合大槍運用的爐火純青,並以心神鎮寧,招數精熟為世人所稱道。
廣收門徒
張景星盡得其父八極真傳,與師兄黃四海精研傳承八極拳,結交天下武林豪傑並廣收門徒。其中嫡子張毓衡、南良李書文、楊石橋馬英圖、馬鳳圖、羅疃韓慧卿為其翹楚。與師兄黃四海融洽無間,成為後輩的楷模。尤其是李書文,他是黃四海先生的弟子,得藝多為張景星所授。由於李書文尊師重道,對二位師父更是恭敬有加,晚年黃四海曾對張景星講:師弟,書文這孩子有良心,你就把壓箱底的東西教給他吧。韓慧卿遷居羅疃後,仰慕張家把式房,得其父煩請一鄉紳說情,引薦至把式房學習。張景星見韓慧卿聰明好學,練功刻苦,懂禮法,遂收為入室弟子,學藝數十載,韓家境貧寒,也多得師父接濟。
比武換藝
光緒末年,一八極拳名師與武清李瑞東比武輸手,張景星聽後氣憤至極。張與師兄黃四海商量後,遂攜子張毓衡去武清訪李瑞東,李瑞東未敢輕易較技。張景星對其子張毓衡說:“毓衡練趟八極拳,今天就是練給一個人看的(意指李瑞東)”。張毓衡練畢,李瑞東贊道:“我今天見到了真正的八極拳!”於是和張景星先生訂金蘭交。之後李瑞東與張景星較大槍,張用大槍把師弟輸手找了回來。李瑞東要求以太極換張景星大槍,張景星亦要求以大槍換李瑞東太極拳,自此倆家往來不絕。八極門吸收的金剛八式、五路佛拳、太極拳、揉手功等,均李瑞東技藝也!李瑞東及弟子,吸收八極拳、六合大槍等技藝。兩門技藝保留至今,成為武林佳話。
張景星掌功尤純,槍技更精絕,與弟子張毓衡、韓會卿晚間在把勢房對槍,不用掌燈,可見槍技進入神化之境界。練八極拳時,帽頭一起一落,頂拔勁的功夫尤深。張景星還精於周易占卜看風水,人情練達,有折衝樽俎之才,在滄州東南影響頗大家,鄉人尊稱“張三爺”。 張景星是八極拳門早期闖天下的早期代表人物,“羅疃八極”的拳、槍的升華,他和黃四海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清朝副將
(?—?)字慶齋,淮軍將領,安徽合肥(今肥西)人。清鹹豐年間入清軍袁甲三部,參加鎮壓太平軍。1865年(同治四年)加入淮軍,隸鼎軍。官至副將。
張景星
[清],景星,清代文學家,字二銘,江南松江府婁縣(今上海市)人,候補主事。著有《宋詩別裁集》,《元詩別裁集》。
張姓名人盤點(三)
盤點張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