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達[原國家教委生物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

張宏達[原國家教委生物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
張宏達[原國家教委生物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宏達,教授。1914年出生,廣東揭西人。建國後,歷任中山大學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中國植物學會第八、九屆常務理事,廣東省植物學會、廣東省生態學會第二屆理事長,國家教委生物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專於植物分類學,山茶屬植物的系統研究,主編《植物學》,合編《中國植物志》,原廣東省生態學會名譽理事長。2016年1月20日,張宏達先生在廣州逝世,享年102歲。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3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系,曾任中山大學講師。

任職情況:

植物學家張宏達 植物學家張宏達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實驗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際山茶學會及美國山茶學會會員、 廣東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曾任廣東生態學會理事長、《生態科學》主編。曾任國家教育部及國家教委教材編審委員會生物科副主任、植物組組長,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

主講課程

從教65年來,張老非常重視教書育人,以身作則,陸續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植物分類學》、《植物拉丁文》等10多門課程。

研究方向

從事植物系統學、植物解剖學、植物形態學、植物生態學、植物群落學、植物 地理學、植物區系學等教研工作。

主要貢獻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科學院基金等主要項目共10多項。1986年~1989年組織“中—德海南熱帶雨林生態考察”項目(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畫CERP)。在植物分類學、植物區系學和植物群落學等3個主要方面都進行了奠基性的基礎研究。他發現植物新屬7個、植物新種300多種。其中“華夏植物區系的起源和發展”(1980)、“種子植物系統提綱”,是我國50年代開展植物分類學和系統學研究以來最重要的標誌性成果之一。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出版專著9部,編寫教材講義12本,發表論文160餘篇。培養博士30多名。張宏達對廣東省生態學會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發表論文300多篇,撰寫和編寫專著、教材10多部。

張老於1974年首次宣讀了具有原創性的“華夏植物區系理論”,並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堪稱氣勢磅礴的科學論著,如《大陸漂移與有花植物區系的發展》、《喜馬拉雅的崛起及其植物區系的起源》、《再論華夏植物區系的起源》等,並進而建立了一門 “植物區系學”學科,對中國植物科學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86年,張老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依據植物系統進化發育的原理,提出了一個單元多系的“種子植物分類系統大綱”,2000年又在第16屆國際古植物學大會上發表了“種子植物新系統”,他的一系列全新的見解引起同行的高度關注。1999-2003年,年近九旬的張老仍然主持編著出版了《種子植物系統學》。這也是我國植物學家根據自己的分類系統編著完成的第一部系統學專著。

1979-1992年,任國家教委教材編審委員會生物科副主任、植物學科組組長,並主持編寫本科普通高校《植物學》教材。

科學研究工作:

植物區系學

研究地球及各大陸有花植物的起源、發展及相互聯繫的創新學科,論證了地球有花植物起源於三疊-侏羅紀,起源地點及時間是在聯合古陸分裂之前的三疊紀已經存在。不是傳統上說的晚白堊紀,來自北極或古熱帶,進而論證華夏有花植物區系是在二疊-三疊紀,從大羽羊齒類演化出來的。

植物系統學

從種子蕨開始,把種子蕨類劃分為狹義的種子蕨肉籽類及松柏類三大發展方向,從狹義種子蕨分化出前有花植物-大羽羊齒類,再發展出原始有花植物及現存的次生有花植物,這一系統由於在美國大羽羊齒找到常見於有花植物體中的齊墩果烷,而獲得初步的證實。近年來開展了有花植物分子系統進化的研究。

植物生態學

開展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群落類型、群落結構的分類、群落及個體的生產力及生物量的研究,並開始分子生態學的動態研究,同時開展海岸紅樹林的生產力及生物量研究,以及礦山廢棄地和工樹植物抗污染的研究。

獲獎記錄

多次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主持撰寫的四部《中國植物志》及參與的“中國植物區系研究”等獲中國科學院一等獎和特別獎。

1985年張老獲得廣東省政府頒發的立功證書。

198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2年,他主持的教學組獲廣東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及廣東省教書育人先進集體稱號。

1997年獲“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特等獎。

2000年國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他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張姓名人盤點(三)

盤點張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張進仁
張金序
張煥芬
張懷成
張金滿
張華平
張海霖
張海蘭
張江垠
張健珍
張國齋
張國營
張健航
張華春
張建樞
張建人
張漢民
張鴻義
張國櫸
張建可
張國芬
張鴻修
張建福
張桂偉
張桂寧
張堅志
張貴軒
張貴勤
張貴君
張甲生
張廣田
張廣仁
張光遠
張光淵
張光炎
張光恕
張光曙
張光樞
張光儒
張家塤
張光倫
張宏祥
張家拓
張琦嵐
張其義
張其威
張岐宣
張丕興
張鵬順
張鴻鳴
張培信
張培善
張培華
張能芳
張能德
張能成
張南若
張乃強
張乃焯
張木生
張銘瑜
張家錕
張加延
張繼桓
張鴻劍
張濟生
張民夫
張夢昌
張宏名
張梅兮
張季平
張蠻慶
張季階
張錄易
張隆山
張龍生
張龍卿
張林龍
張林國
張了應
張良生
張紀新
張聯社
張紀淮
張 吉
張連明
張連琨
張利真
張恆才
張慧徠
張立秋
張立年
張立漢
張立功
張力寧
張理端
張寒龍
張蘭橋
張魁武
張揆一
張奎元
張惠生
張克寧
張克從
張可村
張康侯
張康德
張開錫
張開邦
張駿發
張俊達
張聚振
張舉賢
張靜智
張靜琴
張惠勤
張會庭
張敬誠
張景遠
張輝先
張景山
張煥喜
張景國
張宏智
張晉康
張進之
張禮華
張景宏
張連仲
張金嶺
張衡武
張金榮
張敬煒
張光海
張景星
張濟民
張金廷
張明啟
張慧琴
張明光
張明富
張國盛
張惠忠
張涵慶
張紅武
張良奇
張連生
張鴻文
張家泉
張克勤
張汗承
張明林
張金麟[院士]
張建綱
張宏裕
張繼成
張利民
張宏達
張國楨
張鴻志
張國森
張鴻飛
張國良
張國俊
張國洪
張國棟
張洪義
張桂林
張建平
張光明
張洪波
張培正
張鳴華
張建中
張家勛
張國權[演員]
張建勛[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張海濤[女足教練]
張美君
張國偉
張茂華
張景德
張煥喬
張金波[教師]
張建民
張立新
張國成
張廣學
張靜江
張國柱
張國榮
張光斗
張履謙
張國華[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