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張其義(1910--1963)。革命老幹部,山東省巨野縣田莊鄉官廠村人。家裡壟地皆無,祖輩以打錫壺為生。他從七、八歲起,就隨父親走街串戶叫賣,飽嘗了人間的艱辛。十幾歲起,趁打錫壺的空閒,央求跟本村的私塾先生劉惕才學習文化。
革命事跡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的號召影響下,逐步懂得了抗日救亡的道理,毅然放棄小手工業,於1938年5月,參加了汶上、鄆城、巨野、嘉祥四縣邊區“青年抗日救國會”。他深入各村,寫標語、散傳單,檢查備戰,開展抗日的宣傳鼓動工作。這一年,他勇敢地參加了兩次反頑、兩次打土匪的戰鬥。1939年正月,受領導委託,帶領10餘人,在梁山“魯西軍政幹校”學習。5月份結業後,回巨北參加四縣邊區人民抗日救國會,任動員宣傳幹事。1940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5月,張其義根據黨的指示,負責組建巨北地下黨組織。同年6月,先後在關廠村(一名:官廠村)建立了黨小組、黨支部,張其義任支部書記,發展黨員6人。不久,他被任命為巨北二區黨委書記。1941年初,張其義先後在小屯、田莊、欒官屯常張營、白果樹、大姚莊、老張莊等村,發展黨員,建立了黨支部或黨小組。這時,二區地下黨員已發展到20餘人,到1943年,黨員發展到40餘人。1941年,根據縣委指示,王中祥回巨北協助地下黨負責人張其義工作(1942年春,王中祥被選為菏澤、巨野、金鄉、嘉祥、成武五縣聯辦參議長)。
1942年,敵後武裝正處於抗日戰爭的困難時期。為了和日偽等敵人作堅決的鬥爭,同年7月,山東巨野縣設立了交通局,作為七位成員之一,張其義以打錫壺作掩護,活動於巨野縣邊沿敵占區。
1945年12月,張其義受上級黨的指派,挑著錫壺挑子,頂風冒雪,進了巨野縣城。他巧妙地躲過敵人一次次盤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敵人陣地,繪製了敵人布防圖,及時送到冀魯豫軍分區。12月28日,帶領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向盤踞在縣城的蔣偽軍發動進攻。張其義在槍林彈雨中帶路,引導襲擊敵人的火力點。經過三天的激戰,終於第一次解放了巨野縣城,俘虜敵人官兵2700餘名。縣城解放後,張其義任巨北彭澤區黨委副書記兼聯合會主任。
1946年10月間,國民黨軍隊捲土重來,地主“還鄉團”反攻倒算。張其義查清敵人設防情況後,在縣武裝大隊的配合下,帶領區中隊和民兵,拔除了佃戶屯“還鄉團”據點,殲敵60餘人。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機智,收到了領導和民眾的讚揚。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始終和民眾一起,堅持腹地鬥爭,從未脫離崗位。1949年後,他歷任中共巨野縣委統戰部部長、巨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和文化館館長等職。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於1963年病故。
人物評價
縣委和廣大民眾對張其義的評價是:一生忠於共產黨,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道路,忠誠,正直,實事求是,能上能下,勤勤懇懇,克己奉公,密切聯繫民眾,為共產主義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姓名人盤點(三)
盤點張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