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家庭背景
張山雷,名壽頤,清同治十年(1873)出生於馬陸鎮石岡。天資聰穎,自幼好學。19歲就考上了秀才。中秀才之後,張山雷更加勤奮讀書,他搏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不涉獵,準備參加鄉試,希冀在仕途上取得一席地位。
就在張山雷二十多歲時,他的母親患上風痹的頑症,久治不愈,此事深深地刺激了年輕的張山雷。張山雷深感醫藥治病救人的重要,遂決定棄儒學醫。經過對中醫經典和歷代名家著述的朝夕鑽研,並隨當地老中醫俞德琈、侯春霖以及吳門名醫黃醴泉等學習,沒幾年,醫術大進,求醫者日多。為求深造,師從方泰黃牆名醫朱閬仙,朱氏視張山雷為得意門生,以生平經驗,一一傳授指點,張山雷學識益臻精湛,三載後,在城中張馬弄懸壺濟世。張山雷為人謙虛低凋,他的診所招貼僅書“張山雷知醫”五個字,不寫科目。由於他醫術高明,對病人認真負責,不久就在嘉定名噪—時,看病就醫者絡繹不絕。
開設診所行醫
清宣統二年(1910),張山雷移居滬上,並在上海開設診所行醫,以具精湛的醫術享譽滬上,並加入上海神州醫學會。1918年至1920年,張山雷襄助業師朱閬仙創辦了全國最早的中醫醫學校—黃牆中醫學校。張山雷感到祖國醫學數來,名賢繼起,著作如林,自清初以來,醫學中更多通品。然其間有的說理未盡透徹,有含意未申之處,且醫之與其他學說不同,辯證有偽,選藥必悖,為功為罪,捷於桴鼓。因此在黃牆執教時,他就著手著書立說,務使學生門徑既清,則臨證制裁,自能良心。由於張山雷學養精深,執教有方,來自四方就學者達七八十名,黃牆中醫學校聲譽卓著。在此期間,張山雷還在上海神州中醫學校執教,他所著的《中風斠詮》一書就已問世,並作為該校課本之一。他穿梭於上海市區、嘉定之間,傾其全心培育中醫後人。 1920年,由於他的業師朱閬仙逝世,黃牆中醫學校停辦。張山雷應浙江蘭溪中醫專門學校之聘,來到三江之匯、山清水秀的蘭溪,任該校教務主任,直至病逝。
胸懷抱負
張山雷胸懷振興祖國醫藥學的抱負,為了培育後繼人才,在蘭溪中醫專門學校的15年中,更是孜孜不倦,著書立說,夜編日教,經常漏夜孤燈寫作,有時直至黎明。他的著作共25種66冊,其中在蘭溪著有《醫家名記選讀》,並重訂《醫事蒙求》及《本草正義》。他在《本草正義》一書中,對不少藥物有其獨特的見解和發揮。張山雷治學嚴謹,對自己的著作精益求精,《醫事蒙求》第三次重訂時,他已沉疴在身,依然一絲不苟,重訂結束後,不久就病故了。
生平著作
張山雷稟賦聰明,自幼好學,曾精研文學,博學多聞。後因母病開始學醫,先後隨當地老中醫俞德琈、侯春林及吳門黃醴泉諸先生學習內科,後又隨朱閬仙學習外科。數年後,學業大進,不少親友鄰居請其診病,均能應手取效。鑒於當時西方醫學的傳入,中醫日受排擠。因此,自出家資,籌設中醫學校於黃牆村家塾,擬定教學計畫,編纂講義,後又應浙江蘭溪中醫專門學校的聘請,擔任教務主任,編寫教材,並親自執教,先後長達十五年。受業學生達六百多人,為中醫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先生多年執教,勤編教材,著有《難經匯注箋正》、《臟腑藥式補正》、《中風斠詮》、《瘍科概要》、《沈氏女科輯要箋正》、《醫事蒙求》、《脈學正義》、《本草正義》、《小兒藥證直訣箋正》、《醫論稿》等。
學術思想
融洽西中
張山雷雖強調“融洽西中”,但限於當時歷史條件,張氏仍十分注重中醫學術理論與臨床的重要性。認為《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是中醫學的基礎,應當認真掌握。至於臨床,雖有內、外、婦、兒科之不同,亦各自有其理論,而要提高臨床治療的水平,還應十分重視醫案的學習。俗話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只有多臨床,不斷積累臨床經驗,從中體會中醫理論的套用,才能更好地掌握臨床各科治病的實際能力。而醫案中所載,都是前人治療疾病的實際經驗,反覆揣摸,深入領悟,則有如病人在側,可以從書本中繼承與了解前人的經驗,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張氏的這一觀點,是有重要意義的。此外,張氏在學術上的貢獻,突出表現在對中風病證的認識和治療上。
歷史
實際上,早在《素問》之中已經有了後世所說的中風病的內容,只不過不稱之為中風而巳。《素問》中的“厥”病,張氏認為即後世所說的中風病。這種病非由外感風邪所致,而是由於肝火內盛,化生內風,激其血氣,並走於上,直衝犯腦,震擾神經,而為昏不知人,目眼歪斜,肢體不遂,語言不清等症。張氏明確指出,今之中風病“皆是肝膽火升,浮陽陡動,擾亂腦神經,或為暴仆,或為偏枯,或為眩暈昏厥,或為耳鳴耳聾,或更(目閏)動瘈瘲,強直暴死,諸般病狀,俱巳歷歷如繪,此皆近世之所謂中風病也。”張氏言中醫中風病證,藉助於西醫腦神經之說。在病機探討上,欲在使中西醫理論結合,而在治療上則無甚指導意義。蓋中醫辨證,主要在於五臟六腑,雖言腦神經受影響,但其治療原則,或養陰,或化痰,或熄風,或開竅,或通絡,又均於腦無關。所以這種中西醫理論的結合,於中醫學術的發展,意義不大。
臨床經驗
張山雷認為雜病之中風是以內風為主要病機,因此治療時強調應以“潛鎮攝納”為總原則。在此基礎上,按其病情,分為閉證、脫證兩大類,並根據具體表現,總結出治療八法。如開竅法,用於氣窒聲不出,牙關緊閉者,可用通關散(細辛、牙皂為末,吹鼻中)以搐鼻取嚏,同時針刺水溝、合谷等穴。固脫法,用於中風病證中由於正氣之散亡,無根之火暴動而見的脫症。潛鎮法,用於中風發作之前可以防患於未然,在已發作之後可以抑制病情的變化。開泄法,用於肝陽上擾,氣火上升,同時挾痰濁上壅,阻塞氣道,可用稀涎散、礞石滾痰丸(大黃、黃芩、礞石、沉香)、青州白丸子(白附子生用、半夏生用、南星生用、川烏生用)之類。若體質虛弱者,則宜用平和之劑以化痰泄痰,如二陳湯、杏仁、枳實、貝母、竹茹之類。另外,如膽南星、天竺黃、竹瀝、荊瀝之類,性最和平,可以重用。
此外,如順降法,用於中風痰火上逆,氣逆火升,氣必然因之而逆,因此在臨床上,可兼見喘促之證。此時治療,宜定其橫逆,調其升降,順達氣機,可用勻氣散(白朮、烏藥、人參、天麻、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蘇、甘草、姜),烏藥順氣散(麻黃、橘皮、烏藥、僵蠶、川芎、枳殼、炙甘草、白芷、桔梗、炮姜、生薑、大棗)。育陰養血法,用於怔忡驚悸、健忘恍惚,肝血不足,不能養心,心血虧虛之證,可用滋水清肝飲(山茱萸、熟地、山藥、茯苓、澤瀉、丹皮、當歸身、白芍、柴胡、山梔、大棗)、一貫煎(沙參、麥冬、生地、歸身、枸杞子、川楝子)等。滋填腎陰法,用於腎水不足,不能制火,肝陽暴動而化風,可用六味丸之類。通經宣絡法,用於半身不遂,手足不用以及疼痛癱瘓等證,可用獨活寄生湯、桑枝煎、虎骨四斤丸(木瓜、天麻、牛膝、蓯蓉)等。
後世影響
張出雷的學術觀點,雖然主張中西融合,但其於中醫學的主要貢獻,在於其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分類以及治療的認識和總結。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已的個人經驗,為後人在中風病的辨證分型和治法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而成為民國時期的一大名醫為後人所稱許。
個人評價
張山雷治學嚴謹,對經典醫著獨具見解,闡發秘奧,而於諸家學識亦多所箋正。同時參考現代醫學,取長補短,體現了學術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他以畢生精力研究醫學,著有《病理學讀本》、《中風斠詮》《瘍科綱要》、《藥物學綱要》、《脈學正義》、《難經匯注箋正》、《古今醫案平議》等25種65卷。在病危時,對其未完成的部分手稿,仍殷切關注,曾自挽一聯:“一伎半生,精神所結,神鬼可通,果然奇悟別開,盡助前賢,補直罅漏;孤燈廿載,意氣徒豪,心肝嘔盡,從此顯靈未泯,惟冀後起,完續殘篇” 。
中國現代知名中醫學家
中醫,是“起源與形成於中國,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特點的醫學”。中醫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同時中醫也指“中醫藥學科的專業職業隊伍”,即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