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傑,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上海市十三屆人大代表。
1982年、1985年在內蒙古大學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9-1998年先後在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所、英國盧瑟福實驗室等科研單位長期從事科研工作。1999年1月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光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所長,2003年任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局長,2006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曾獲中科院先進工作者、中科院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兼任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科院數理學部常委,英國物理學會Fellow,國際純粹物理和套用物理聯合會(IUPAP)專業委員會委員,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AAPPS)主席等。
個人履歷
1978.03-1981.02內蒙古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物理學士。
1981.03-1985.02,內蒙古大學物理系 固體物理 碩士
1985.03-1988.08,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光物理 博士
1988.09-1988.12,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89.01-1990.12,德國馬普量子光學所 洪堡學者/博士後
1991.01-1999.01,英國盧瑟福實驗室 研究員/課題組長
1999.09-1999.12,日本東京大學訪問教授
1999.01- 目前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課題組長
200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2006年11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2007年當選德國國家科學院(原利奧波第那科學院)院士
2008年11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2年5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工作
主要從事X射線雷射和強場物理研究。在波長14納米至6納米的近水窗波段實現了X射線雷射的飽和輸出,解決了通向水窗的主要物理難題;
研究了X射線雷射的最佳泵浦脈衝結構,為 X 射線雷射的小型化做出了貢獻;對相對論強雷射作用下電子在固體表面的高速運動進行了探索,產生了波長最短的固體高次諧波;測量了與快點火雷射核聚變相關的“鑽洞”速度,並揭示出其中的物理規律;對超熱電子的產生和傳輸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測量出了高能超熱電子的角分布,同時揭示出靜電分離勢對超熱電子的影響,實現了高能超熱電子的定向發射和在低密和高密電漿中的定向傳輸;
對飛秒脈衝強 雷射與大氣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進行了研究,在大氣中產生了長電漿通道並獲發明專利;
揭示了電漿定標長度和雷射偏振對超強雷射與電漿相互作用的影響;
與同事一起,研製出超短超強雷射裝置和其它強場物理診斷系統,建立了先進水平的強場物理研究平台。
張傑與盛政明等人同中科院物理所李玉同組成的團隊對相對論雷射—固體靶相互作用產生太赫茲輻射的新途徑進行了十餘年的探索。
社會兼職
國家散裂中子源大科學工程預研究項目主持人
IUPAP C:17量子電子學執行委員會委員
國際X射線雷射研究理事會理事
OECD 超短超強雷射委員會委員
英國物理學會高級會員
亞太原子分子物理國際顧問委員會顧問
物理學報副主編
物理雜誌副主編
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
中科院數理學部常委
國際純粹物理和套用物理聯合會(IUPAP)專業委員會委員
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理事
獲獎情況
1997年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
1998年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1998年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
1999年香港求是基金會青年學者獎
2000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
2002年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
2003年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
2008年因在高能量密度物理方面的傑出成就被授予2007-2008年度TWAS物理獎。
2015年度愛德華·泰勒獎,2015年9月24日,憑藉在地球上創造“微型太陽”,在小實驗室里重現“大宇宙”,張傑因他及其所帶領的團隊在快點火雷射聚變研究和在強雷射實驗室天體物理研究上的重要貢獻,在西雅圖被美國核學會授予2015年度愛德華·泰勒獎。
曾獲中科院先進工作者、中科院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中國科學院創新成就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香港何梁何利科技獎、世界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計畫優秀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獎、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