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方言

廣西方言

廣西方言,使用地區的人口來源複雜,語言或方言種類繁多,操各種語言的人長期雜處共存,各種語言和方言互相吸收融合,不斷豐富發展,使得欽廉片方言呈現出獨特的語言面貌。廣西漢語中流行最廣的一種方言,屬汊語粵方言。又稱白話。使用人口1500多萬。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

方言文化

方言是指一個地方的語言,是沒有文字的語言,廣西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方言的種類實是甚多,在廣西的每一個小區域都分布著好幾種不同的方言,方言在廣西已成了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但這種方言文化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沒落。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一提到壯族,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壯族人就一定會說壯話,非也!據老一代前輩們說,連他們都不會說壯語,甚至連壯族的服裝都沒有穿過,更不用說會唱劉三姐的山歌了。現在會說的一種方言只是在一個縣城裡流通的其中的一種,縣城裡還有好幾種不同的方言。可想而知,一個偌大的廣西該會有多少種的方言的存在啊!

奧語其實也是一種方言,一般廣西與廣東大多數人都會說粵語.不過廣西人與廣東人說的粵語是有所差異的,廣西稱粵語為白話,把粵語更簡單化,更通俗了。我十幾歲才開始接觸到粵語的,也沒有怎么的去刻意學,只是耳熟能說罷了。

方言是一個民族是代表,它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但往往也會給後代帶來一種無形的後遺症。學校的老師都是用當地的方言來教書的.苦得我現在說的國語,依然帶有很濃的廣西方言,例來廣西人說的國語在外人看來一向是二流的,但願未來的人不會重走這樣的老路。

方言在某一個時期確實是廣西的一種文化,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方言有一天會將被退出歷史的舞台,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

廣西居住著壯、漢、瑤、苗等12個民族。由於歷史、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原因,形成廣西區域內使用著多種的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各語言使用區域參差交錯,語言之間相互滲透和影響的格局。全區總共有漢語、壯語、勉語、布努語、拉珈語、苗語、侗語等13種民族語言,其中,漢語方言包括平話、西南官話(即桂柳話)、粵語(俗稱白話)、客家話、湘語、閩語等6種。除了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民族還使用幾種語言。廣西方言種類之多,堪稱中國第一。

廣西區語言的複雜局面是歷史形成的,是幾千年來各族人民不斷交流、融合的結果。早在先秦遠古時代,壯族先民就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如今,廣西範圍內以壯族為主的壯語人口約1550萬,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回溯春秋時代,楚國的勢力達到南海,漢語言進入廣西,中原民族與廣西的百越民族開始了歷史開創性的文化對接。第一次高峰是秦漢時期實現首次中華大一統,設立桂林、象、南海三郡,徵發百萬軍民戍守南疆,形成廣西最早的獨立的漢語方言———平話。到了唐宋時期,平話成為廣西各民族比較統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語。廣西農村的粵語就是在平話的基礎上形成的。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此後歷朝戍邊政策的需要,或者改朝換代的社會大動亂時期,大批漢、瑤、苗等民族遷徙、定居廣西,各種方言得到極大的豐富、交融。元明之際,特別是貴州布政司的設立,西南官話即古柳州話取代平話成為廣西的公共通用語,局部流通於桂中和桂北,清代形成桂林話。大量移民遷入是明清時期,人口來源主要是廣東和福建,帶來了粵語、閩語、客家話。而在桂北的全州、資源、灌陽等地,保持了較多的湘語特色。

“中國的吉普賽人”——瑤族從隋唐時期逐漸進入廣西,瑤語是中國最複雜的民族語言之一,有勉語、布努語、拉珈語三個語支。宋元時期苗族遷入廣西,苗族支系之多,為中國少數民族之最,有黔東、湘西、川黔滇三個語支。苗瑤不同支系的語言不同,即使在同一支系內部,語言也有很大的差異。元朝,回族遷入;明清時期,仫佬、毛南族形成,水、京、仡佬族遷入,達到民族語言與漢語方言第二次接觸、融合的高峰。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漢語方言深深地影響著各少數民族的語言,少數民族的語言也影響著漢語方言。

方言,是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種方言都承載了所屬民族的文化淵源、變遷和思想價值體系。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學科以方言作為研究的重要切入點,方言是破解古文字、地名、民間文學、民歌、地方戲劇等文化事象的密碼,往往能令許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客家人對自己母語的保存意識較強,以客家話為榮,小孩子在家中必須用客家話交流,因此廣西客家話內部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各地客家話可以相互通話,這是研究客家人獨特文化傳承機制的突破口。

各色方言畢竟是幾千年封閉自然經濟的產物。社會在變遷,改革開放在持續深化,資訊時代把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人們的交際範圍不斷拓展,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加強,社會的客觀發展要求推廣國語,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西國語普及的速度和質量前所未有。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因地制宜,確立了“分階段、分區域、分層次”的“推普”工作思路,採取先中心城市後向縣城及偏遠地區鋪開;先抓視窗行業,然後全面輻射;先抓教師和師範畢業生及公務員的“推普”測試,然後再擴展到各行各業的做法。每年9月的“全國推廣國語宣傳周”,如今已是第八屆;以國語為工作語言的人員需接受國語水平測試。通過這些基本措施,我區“推普”工作規範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取得突破性的實質進展。

正確認識和處理推廣國語和民族語言的關係,國家法律法規給予了明確的指引。《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國語”、“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通用語言文字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等均對語言文字、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使用有具體規定。

方言在“推普”潮流中保持著自己應有的語言和文化地位。語言沒有優劣、尊卑的分別,推廣國語是使人們具備雙語的能力,在會說方言的基礎上,還要會說國語。推廣國語不是簡單地“統一”語言,更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實現語言的主體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統一。

廣西作為一個民族自治區,大約80%的人是雙語者。依據國家的法律和民族政策,廣西實施雙語制,既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也同時使用全國通用的漢語和漢語方言。雙語現象和雙語制體現著民族平等、團結和互助的國家民族政策,有利於民族的發展。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方言是方言區的人們繼承母文化、感情溝通的工具,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憑藉。曾幾何時,雪村一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帶著“俺們那嘎”的東北味傳唱大江南北,它的流行,得益於方言的揉入。一些網民自發成立方言網站、錄製方言歌曲,“壯族線上”網站就是典型代表,民間宣傳和保護方言的合法合理行為,值得尊重。不少旅遊景區,能夠用少數民族語言哼上幾首山歌、民歌是導遊的必修課,這能拉近遊客與少數民族風俗的距離……方言與文化傳播的關係,不是為了推廣方言,擴大方言的流通範圍,而是發揮方言具有生動、鮮明、靈活的語言表現力,更好地挖掘地方文化、鄉土文化的魅力,使之更容易被大眾文化所理解、所接受。方言需要適度的發展空間,過分炒作方言、抬高方言的地位,或者貶損方言,使之低級趣味化的行為,都必須反對和制止。

方言笑話

有廣西人講國語,咬字不準,常帶明顯的地方口音。普遍的是將空讀成公,口念成狗,風又念瘋,由此鬧出以下笑話。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有朋友遠到,一般吃飯必上一盤田螺,主人夾起一顆田螺一看說:公的!便棄之。又夾一顆又道:公的!又夾又棄,嘴裡不斷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驚訝,心裡想:厲害,廣西人厲害,連田螺公母都看得出!

也是請朋友吃飯,廣西主人有點感冒,發現自己坐在空調風口下,便說:我感冒,不能坐在瘋狗邊。講完便換座,朋友不樂意了,啥意思,我是瘋狗?鬧出了一場誤會!

客家話研究

客家分布片點,通行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家話”,或“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土廣東話”。它是漢語方言中比較一致的方言。客家話以梅州話為代表。客家話是廣西漢民族中第三大方言,分布相當廣泛。在陸川、博白、浦北、合浦、防城港、欽州、靈山、貴港、賓陽、賀州(原賀縣)、昭平等縣市,客家話是當地的主要交際語言。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研究客家語言,探討它的形成對於客家民系的確立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客家話分布的地區如此廣大,是與客家人千百年來一次又一次地遷徙有很大的關係。客家人雖然屢遭戰亂、饑荒、械鬥等劫難,但仍能勇往直前,興家立業。客家人一般以家庭、氏族為單位聚集而居,保持著客家人的文化風俗習慣,發揚勤勞樸素、勇於開拓、團結奮進的精神。客家人經常外出謀生,四處闖蕩,他們身處異鄉,勢單力薄,必須加強內部的團結,而語言就是維持內部團結的最好手段。正如客家祖訓所說:“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他們把不講客家話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為,婚姻習俗,往往以是否會講客家話為前題,語言對婚姻起了“鵲橋”的作用。也正是如此,使客家人的後代頑強地保留客家話而世代相傳。即使到了非客家地區,甚至海外異國也是如此。

客家話是漢族八大方言:北方、吳、湘、贛、客家、閩南、閩北、粵之一的重要方言。廣西客家方言又可分三種:1、梅州聲(話)2、河婆聲3、河源聲。梅州,古稱嘉應州。廣西客家人很多來自嘉應的五華,這些人操純正的長樂(五華)口音。其語音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一些字,如田、米飯、筷子、樹、草、河、多、少、古典等的讀音與現行的國語相同。據張春雲先生考:這支人從梅州地區輾轉到賀縣、鐘山、平樂、荔浦、蒙山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等縣。今賀縣的桂嶺、蓮塘、賀街、鵝塘、八步、黃田、沙田北半部,步頭、黃洞;鐘山縣的西灣、望高、英家、羊頭;平樂縣的源頭鎮及荔浦、蒙山縣的客家人均屬這一支。另一支來自廣東河婆(今揭西縣)一帶,人數次之。梅州話和河婆話基本上一致,只是個別字詞讀音有些小差異。如稱筷子(或筷條)為“箸”,痛叫“疾”,飯讀“p澚n”。操河婆話的,今昭平縣全境的客家人;賀縣的公會鎮、沙田鎮的南半部、大平等其他一些鄉鎮;蒼梧沙頭鎮,均屬這一支。另一支河源客家聲。這支河源聲來自廣東河源市,人數較少。其口音融入了當地白話方言,故與梅州話的差別較大。清鹹豐年間,他們離開河源從珠江口溯西江轉溯賀江而在賀縣、鐘山縣擇地而居。故今賀州市的仁義鎮、信都鎮的鐘氏、廖氏,鐘山縣立頭鄉的李氏,賀縣的黃田、蓮塘、鵝塘、沙田等鄉鎮均有河源客家聲。其姓氏有李、包、鄒、周、張、徐等。

語音辭彙

聲母的特點: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1、古濁塞音和塞擦音如。並、定、群、從聲母字,不論是平仄,大都為送氣音。

2、古曉,匣母的合字,多變讀F-,如:輝、懷、花、回。

3、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語中念重唇音聲母P-,P-,保留了古語特點,如:飛、斧、肥。

4、古見組聲母細音今讀大都保持舌根音及喉音K,K、H,如:基、記、九的聲母是K,“希、喜”的聲母為H。

5、大都有唇濁擦音聲母V,如:物、碗、威、灣、還。

廣西客家話和國語的辭彙差異主要表現在來源、詞義、構詞等方面:

1、來源差異主要表現在古詞語的沿用,方言的創新和外來語的借用上。有一部分古詞語在客家方言的日常口語中是普遍使用的,但在國語中一般只出現在書面語裡或作詞素使用,日常口語則不同。如:索(繩子),禾(稻穀),烏(黑),飢(餓),朝(早晨),晝(中午),沸(沸騰)。另一部分是客家方言獨自保留的古詞語,如:銃(鳥槍),炎(烤),該(擔、挑),晡(下午或傍晚)。從方言創新看,有一些方言詞語是由於反映本方言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狀況、風俗習慣、土特產以及不同的造詞習慣形成的。如:春(蛋),豬紅、豬旺(豬血),長生板、大料(棺材),頭那(腦袋),婿郎(女婿),目汁(眼淚),睡目(睡覺),舌嘛(舌頭),食朝(吃早餐),食晝(吃午飯)。從吸收其他方言或借用外來語看,如吸收粵方言的“岩”(剛剛、合得來、合適),靚(漂亮、美好),嚦(聰明,能幹),論準(糊塗,不靈便,不得體),車大炮(吹牛)。有些借用來自英語的,如:波(球),波珠(軸承的滾珠)。從對外國傳入的物品名稱加“番”“洋”字,如:番茄(西紅柿),洋燭(臘燭),洋樓(樓房)。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2、從辭彙意義的差異看,有些是同義異形的,如:叫(哭),面(臉),熱頭(太陽),火蛇(閃電),心舅(媳婦),狗虱(跳蚤),翠目睡(打瞌睡),伯姆(伯母),家官(公公),家娘(婆婆)。有些是同形異義的,如:古典客家話指故事。打靶,國語指按一定規則對設定的目標進行射擊,而客家話是指槍斃。有些是詞形相同,但意義範圍大小不同。如:唇,國語指人或某些動物口的周圍的肌肉組織,客家話除了具有這層意義外,還有器物的口和邊緣的含意,如:鍋唇、桌唇、河唇。燒,國語有使東西著火,加熱使物體起變化的意義,而客家話除上述意義外,還有柴火,如割燒,熱等意義。吹,國語除了有合攏嘴唇,用力出氣,吹氣演奏,氣流柔風等流動的意義,還有誇口,破裂或不成功等意義,而客家話只有前一部分的意義。客家話用光字的地方,國語則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天光(天亮或天明)。另從詞法功能上的差異看,客家話一詞多義較多,如客家話的鼻字,除作名詞(鼻孔)外,還作動詞(聞、嗅)。愛,除作動詞(喜愛)用外,還作助動詞(要)用。燒,除作動詞(燃燒)外,還可作形容詞(暖和)和名詞(柴火)。最後從修詞的褒貶,感情色彩看,客家話的男性老人稱老人家,或老伯,貶稱老貨,或老傢伙,國語稱老頭兒,貶稱老頭子。

3、構詞差異主要表現在詞素次序,重疊式,附加式和單複音詞等方面的不同上,如詞素次序不同。客家話說緊要,國語則說要緊。塵灰(灰塵),鬧熱(熱鬧),牛公(公牛),人客(客人)等;從詞的重疊看,如:碗碗(每一碗),間間(每一間);附加式和單複音詞不同。親屬的稱呼,客家話是不用重疊的方式,而是用前綴十單音稱謂的方式來稱呼,如:阿公(公公),阿伯(伯伯),老弟(弟弟),老妹(妹妹)等。中心詞在後,前加修飾性的重疊音,如:熬熬條(大聲地不停吼叫),釘釘企(筆直地立著)。

語法分析

語法方面除上述構詞方面的差異外,還有其它方面的差異:

廣西方言廣西方言

1、人稱代名詞的領屬格可以通過變韻調和加“既”(個)的方法來表示,如:

主格涯(我),領屬格:涯既(我的)。

2、特殊疑問代名詞:脈個(什麼),滿人(誰)?樣般(怎么樣)?做脈個(乾什麼)?等。

3、客家話有特殊的位置,動量配搭關係,如:名動詞人歌衣服被子星田葉飯走量詞只條身番只丘皮餐轉擺

4、雙賓語的位置比較靈活,如:涯畀渠一件衫(我給他一件衣服)涯畀一件衫渠(意同上)其他通過變調的方式來表示近指和遠指等,在客家歌謠中都有較靈活的運用。

廣西各地方語言介紹

粵語

廣西漢語中流行最廣的一種方言,屬漢語粵方言。又稱白話。使用人口1500多萬。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州市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1/3;線的西北說粵語的不多,分布也較分散。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一部分粵語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

梧州粵語 漢語粵方言的次方言,在粵語中與廣州話最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江口鎮、金田鎮、南木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使用人口近100萬。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邕潯粵語 漢語粵方言的次方言之一。與梧州粵語比較相近,能互相聽懂。語音系統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特別是壯語的成分,元音普遍高化,多 類韻母。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勾漏粵語 漢語粵方言的次方言之一。在粵語中使用人口最多,在800萬以上;與廣州話差別大。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複雜,聲調有10個,是廣西漢語方言中聲調最多的一種。有漢語粵方言中極為少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 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l23°∞辭彙很有特點,如平南環城土語“湯”讀為S nj21(音與“順”同)。

欽廉粵語 漢語粵方言的次方言之一。內部差異小,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主要分布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語言特點是有舌面音聲母 ,沒有撮口呼y,聲調有的地方只有7個(如合浦)。

官話

西南官話 漢語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之一。使用人口700萬左右。流行於桂林市各區縣、柳州市各區縣、來賓市各區縣、河池市區和河池部分縣,以及梧州、百色的部分縣市。除桂林市及附近地區外,其他地區以柳州官話為標準音,內部差別不大。廣西人民廣播電台長期開辦以柳州官話為標準的播音節目。

桂林官話 屬漢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主要流行於桂林市(含郊縣)及桂北一些地區,使用人口80多萬。鼻化韻的的鼻音成份明顯比柳州官話濃,聲母中n與l不分,辭彙有特點,如“熱水”稱為“ lài 水”。

柳州官話 屬漢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之一。流行地域及影響相當廣泛(見西南官話)。以柳州市(人口60多萬)為代表,語言主要特徵是音系簡單,辭彙與語法上古今、南北兼收並蓄,並以通用語為主,明顯特徵是有鼻化韻、夾雜入聲(喉塞音)塞音尾(廣泛流行於其它地區的沒有入聲韻尾)。主意系統排列為:聲母16個韻母36個,聲調4個。

客家話

屬漢語客家方言粵西次方言,流行於客家人居住區。內部差別不大,互能聽懂,語音系統受粵語影響較複雜,與廣東省梅縣客家話差異較大,辭彙和語法與國語大體相同。使用人口約500萬左右。廣西客家人祖先大都是於清乾隆年間陸續從廣東省梅縣嘉應州(今梅縣市及梅縣地區)沿西江遷人,現主要分布在桂南、桂東和桂中的陸川縣、博白縣、浦北縣南部、合浦縣東部、賀縣、鐘山縣和昭平縣相鄰地區、黎湛鐵路沿線;桂平縣、平南縣、象州縣、來賓市、賓陽縣、玉林市各縣市客家人居住人口都超過20萬;柳州市、貴縣、鹿寨縣、南寧地區、欽州地區、百色地區、河池地區、桂林地區等也散居著不少客家人。以陸川話為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3個,韻母48個。

平話

平話主要使用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北各地和湖南省與廣西毗連的道縣、寧遠、藍山和通道侗族自治縣等十多個縣的集鎮和部分農村中。此外,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縣等地也有一部分人使用平話。關於使用平話的人口,之前的數據都說明使用平話的人口大約200多萬人。這個估計數字顯然偏低了。根據我們的最新調查材料,三省(區)使用平話的人數遠超200多萬人這個數字。在廣西,以平話為母語的大約就有數百萬人之多。廣西平話大體可以分為桂南平話和桂北平話兩片。桂南平話主要使用於賓陽、邕寧、橫縣、貴港、上林、馬山等縣和南寧市郊區以及左、右江流域的一些集鎮和部分村莊中。桂北平話主要使用於桂林市郊區和臨桂、靈川、永福、龍勝、富川、鐘山、賀縣、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等地的集鎮和村莊中。桂南平話內部的一致性比較大。在桂北平話中,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的平話比較一致,它們跟桂南平話也比較接近,以聲調為例,融安平話六個舒聲調中有五個調的調值分別與桂南片的心墟平話相同或相近似;而廣西靈川、龍勝等地的平話因受湘方言和西南官話的影響,跟融安、柳城等及桂南平話的語音差別比較大,最顯著的是入聲韻的塞音韻尾[-p-t-k]消失,變成開尾韻母,原來的入聲調或自成調類,或併入其他舒聲調。請比較下列心墟、賓陽等四處平話的聲調,並拿南寧白話和廣州話作為參照。

從調類、調值的異同情況來看,雲南省富寧縣的平話跟桂南平話基本相同,而湖南南部的平話則與桂北靈川等地的平話相近。因此,平話方言可以分為下列三片:

1.桂南平話,包括桂南和雲南富寧一帶的平話。

2.融柳平話,包括桂北的臨桂(五通和兩江等地區)、融安、融水、柳城、羅城、柳江等地的平話。

3.靈龍平話,包括桂北的靈川、龍勝、富川、賀縣、鐘山和湖南省南部各縣的平話。融柳平話和靈龍平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里,都叫“桂北平話”。使用平話的人,其民族成分絕大多數都是漢族,但廣西龍勝縣泗水和江底一帶的部分紅瑤和富川縣的平地瑤均已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而改用平話。南寧市西部和邕寧縣部分地區的壯族,羅城黃金、龍岸一帶的壯族、仫佬族和湖南通道縣的侗族也有不少人兼通附近的平話,連他們的民歌也多用平話來編唱。平話在各地的自稱不大一致,南寧市郊區、邕寧、平果、桂北的臨桂和湖南的寧遠、道縣、通道等地自稱平話;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一帶自稱百姓話。

到了唐宋時期,平話成為廣西比較統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語。

平話:名稱古代即有,涵義至今不明,屬漢語何種方言尚無定論。

閩方言

屬漢語閩方言閩南次方言,又稱福建話。方言居民祖籍多在福建南部漳州府,進入廣西已有500多年,現主要分布在西江上游各支流兩岸及南流江兩岸的平南縣、藤縣、桂平縣、蒼梧縣、柳州市、賀縣、羅城縣、來賓市、邕寧縣、博白縣、陸川縣、玉林市、北流縣等地,並散居桂林地區、河池地區、百色地區、欽州地區各縣市,使用人口約30萬。內部差異不大,基本上能互相聽懂。音系複雜,鼻音重,有鼻冠音聲母mb、清鼻音聲母h 。以平南閩南話為代表,語言系統排列為:聲母18個、韻母63個、聲調10個。

中國各地方言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會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在職業、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