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縣

南海縣

南海縣,為廣東省舊行政區名,也指今佛山市南海區。至今已有二千年余歷史,曾是廣東省的首縣,古代更是嶺南地區一大都會。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海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撤銷南海郡、十年(590年)將原治所在地番禺縣改置南海縣,至1992年,前後縣級行政單位建制共有1402年歷史。 穩定的範圍大致相當於現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和禪城區。 1951年1月,佛山撤鎮設市,南海縣與之分治,縣人民政府仍駐佛山市城區。 1992年9月,撤銷南海縣,設立縣級南海市,由廣東省直管,佛山市代管,當時為著名的“廣東四小虎”之一。 2002年12月,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南海區,全稱佛山市南海區。 南海在南海郡、南海縣、南海市時期的覆蓋範圍,都比今日的南海區範圍大。 自古至今其部分地域已被劃入其它行政區域,不由南海區政府管轄。

基本信息

歷史

南海是“ (海) (禺) (德)”的一部分,自古以來是本地人(Punti),也即漢族粵人的重要聚居地。

夕陽下的南海縣城桂城舊照 夕陽下的南海縣城桂城舊照

民國前

6000年前,南海開始出現“西樵山文化”。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海郡,郡治設於番禺縣。

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十年(公元590年)以原南海郡中心和郡治所在地設定南海縣(一說"南海郡改置南海縣"(荔灣區志),管轄廣州府城,同時為縣城。

屬廣州都督府。

北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屬廣南東路,五年屬廣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屬廣東道廣州路。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屬廣州府。

沿明舊制。

《永樂大典》南海縣圖 《永樂大典》南海縣圖

民國

1911年辛亥革命後,廣州府廢除,屬粵海道。

(註:上述“廣州”“廣州府”等同名的政區不是今日“廣州市”,需分清楚“廣州市”“廣州(府)城”“廣州府”“廣州”的關係;不能混淆,將其當成同一者。)

1912年縣署遷佛山鎮。1920年廢道後直屬省。民國21年(1932年)屬中區綏靖公署,25年(1936年)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期間,縣治曾遷九江鎮西岸。

新中國

1950年3月成立縣人民政府。

1951年1月經政務院批准,佛山撤鎮設市,南海縣與之分治,縣人民政府仍駐佛山市城區。

1950年1月至1952年11月屬珠江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至1956年2月屬粵中行政公署;

1956年3月至1958年11月屬佛山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至1959年1月屬廣州專員公署;

1959年1月至1967年3月屬佛山專員公署;

1967年3月至1968年3月屬佛山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軍管;

1968年3月至1979年3月為佛山專區(1970年10月起改為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

1979年3月至1983年6月屬佛山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6月,廣東省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佛山地、市合併,南海縣隸屬於佛山市。

1988年7月,經民政部同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桂城鎮。

1992年9月經民政部批准撤銷南海縣,設立南海市,省直轄,佛山市代管。

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同意廣東省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同意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以原縣級南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南莊鎮)為南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海大道。

2005年,南海區調整部分鎮(街)行政區劃(粵民區[2004]104號文): 撤銷和順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裏水鎮;撤銷金沙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丹灶鎮;撤銷沙頭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九江鎮; 撤銷獅山街道辦事處、松崗鎮、官窯鎮、小塘鎮,合併設立獅山鎮,獅山鎮面積達258.9平方千米; 撤銷羅村鎮,設立羅村街道辦事處;撤併桂城、平洲街道,組建新的桂城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平洲; 撤銷大瀝、鹽步、黃岐3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大瀝鎮,新轄區戶籍人口將達24.4萬。保留西樵鎮現行政建制。

為方便民眾辦事,利於管理,分別在桂城街道設定平洲管理處;在大瀝鎮設定大瀝、鹽步、黃岐辦事處;在裏水鎮設定和順辦事處; 在獅山鎮設定獅山、小塘、官窯、松崗辦事處;在丹灶鎮設定金沙辦事處;在九江鎮設定沙頭辦事處。

語言

南海系一個粵語地區,系粵文化的中心之一。

南海縣境古在百越(或作百粵)雜居中心地區。早期的土著大多說越語的語言,後來隨著先是楚人、後是中原人的不斷南移,原有的古越語與楚語、中原語不斷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粵語。

南海的傳統居民(南海本地人)都使用粵語(本地人稱白話或本地話)南番順片南海話。其中大瀝、鹽步、黃歧、里水、松崗、官窯、獅山(非今日獅山鎮)、小塘、羅村、桂城、平洲、佛山等地的通用語言與時日流行的廣州話比較相似,南海西南部片區金沙、西樵、沙頭、丹灶、九江都分別存在不同層次的鎮內不同的口音。

南海人

南海人,即以粵語(民稱白話,又稱廣東話)為母語,即根源於秦朝遺民,以珠璣巷同遷的漢人為民系認同,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粵文化(本地文化)、飲食、語言、風俗和建築風格的粵人。

中文名:南海人家鄉(鄉下):南海縣(南海市、南海區)
外文名 :Naam Hoi Jan聚居地域 :南海區、禪城區(佛山)、南莊鎮、荔灣區、越秀區、金沙洲、沉香沙、大坦沙等
語言:粵語-南番順片-南海話外地分布 :香港,澳門,美國等等
代表人物:張蔭桓、葉問、黃飛鴻、江譽鏐、詹天佑、講太史等文化 :南獅、南拳、南藝、南紗、南佛等
外地會館 :南海會館(位於北京)

南海人沒有辜負優良環境的賜予,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過燦爛的物質文明。約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創造了影響遍及華南以至東南亞地區的“西樵山文化”。

歷史上南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和南海人商品意識較濃,正是今天南海改革開放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南海衣冠 (南海名人):

黃蕭養,明代農民起義領袖,順德縣因此革命而被建立。

簡文會 南漢乾亨二年戊寅科狀元

張鎮孫 宋朝鹹淳七年辛未科狀元

倫文敘 明朝弘治十二年己未科狀元

姚大寧清代武狀元

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

鄒伯奇,清朝科學家,發明中國第一部照相機。

陳啟沅,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工廠的創辦者。

張蔭桓,戊戌變法中的偉大貢獻者。

黃飛鴻,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

葉問,著名詠春拳宗師。

梁坤(鐵橋三),尊稱:洪拳大師 也為 黃飛鴻師傅

康有為,戊戌變法主要人物之一。

陳公博,中共一大代表、汪精衛政權國民政府主席。

方獻夫,明朝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名臣。

周新:明朝著名清官,人稱“冷麵寒鐵”。  

龐嵩:明朝官員、學者。  

霍韜:明朝官員,學者。  

龐尚鵬:明朝官員,改革家。  

柯巖,滿族,中國著名詩人,生於河南,祖籍廣東南海。

南海是不少香港、澳門、新加坡華人的祖籍地,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其中知名者包括曾蔭權、曾蔭培、梁愛詩、葉劉淑儀、劉慧卿、葉澍堃、任關佩英、吳國昌、林健鋒、黃麒英、康有溥、倫文敘、何啟、傅老榕、區德、陳公博、南海十三郎、江端儀、梁醒波、任劍輝、關海山、關正杰、何香凝、林世榮、羅品超、靚少佳、譚宗浚、鍾士元等人。

地理

南海的市區桂城千燈湖天際線 南海的市區桂城千燈湖天際線

南海縣(今南海區)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處於北緯22°48'03"-23°18'00", 東經112°51'55"-113°15'47"之間。東面與廣州市毗鄰,南面與佛山市禪城區,順德區接壤,西面與江門市新會區、鶴山市、高明區隔江相望,北面與三水區和廣州市花都區相鄰。總面積1073.8平方公里。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間有島丘突起。最高峰高凹頂,海拔540米。

西江和北江作為兩大幹流經過南海,除此之外,南海還密布河網。南海淡水資源極為豐富,可利用水量達78.74億立方米。

南海區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8℃,1月平均氣溫13攝氏度,7月平均氣溫28.8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38毫米,4~9月為汛期,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1%;7~9月為颱風季節,常受影響。

行政區域

各鎮概況

全縣18個建制鎮。其中主要地區屬基塘區的有九江、沙頭、西樵、南莊4鎮,屬丘陵區的有和順、官窯、丹灶、小塘、松崗、羅村6鎮,屬圍田區的有鹽步、黃岐、平洲、鳳鳴、桂城、里水、大瀝、金沙8鎮。由於金沙鎮1992年3月才建置,故本卷統一按撤縣年———1992年年底情況(含統計數字)記述。

桂城鎮

桂城鎮是南海縣新縣城。1985年7月9日設定桂城鎮掛牌成立。下轄有石石肯、疊北、疊南、東二、東約、南約、西約、北約8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平洲鎮

平洲鎮因地處北江下游的沖積平原,未築堤圍前,常被水淹,但水勢緩慢、水退迅速,不成水害,故人們稱之為“平安之洲”,後簡稱平洲。相傳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此活動,唐代逐漸形成鄉村和圩市。清代為平洲堡,屬五斗口司所轄;民國時期稱平鄉,初屬第四區,後屬第三區。建國初仍為平洲鄉,屬第三區,1950年5月三區分置第六區後屬第六區。1953年4月,平洲、三山、林岳、海中、海南等鄉從六區分出成立第十四區,1954年10月改稱平洲區。1958年9月為平洲人民公社,10月與崗人民公社合併為上遊人民公社,1963年又改稱平洲人民公社。1983年底,撤社改稱平洲區。1985年7月,東約、南約、西約、北約、東二、石、疊南、疊北等8個鄉劃歸桂城區。1987年2月撤區建鎮後稱平洲鎮。1988年底,三山管理區劃歸鳳鳴鎮。現轄夏東、夏西、夏北、夏南一、夏南二、平西、平北、平東、平南、平勝、林岳11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鳳鳴鎮

鳳鳴鎮以鎮區內有鳳鳴村而取名。鳳鳴村原稱雞鳴村,後雅稱“鳳鳴”。鎮民祖輩原是南海、鶴山、高明、三水、東莞、番禺、廣州等地的漁民,一向以舟為宅,捕魚為生,沒有固定居所。建國後,1958年先後成立太平、九江、小塘、西樵、鹽步、黃岐、官窯、平洲8個漁業社,1959年合併為南海縣漁業社,年底改稱縣漁業人民公社。1967年起,漁民陸續定居於聯建、黃岐、沙口各漁業村,1973年又在三山定居,建東風漁業村。1984年撤社改稱漁業區,1987年2月改稱鳳鳴鎮。1988年劃出黃岐漁業村歸黃岐鎮,劃入原平洲鎮三山管理區。現下轄聯建、沙口、東風3個管理區和1個城區。

鹽步鎮

據史載,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趙佗在廣州受封南越王時,此地已成村落,且由於靠近廣州,經濟文化已趨發達,這有1964年和1968年在鹽步鎮出土的西漢木槨葬古墓所證實。宋初,鹽步因其地貌酷似蟾蜍,稱“蟾浦”亦稱“蟾溪”。明永樂年間此地為廣州地區食鹽集散地之一,故改稱“鹽步”,沿用至今。清代為鹽步堡,屬神安司所轄;民國17年分設鹽步堡鄉和鹽步市,19年分設河中、河東、河西和龍溪六約鄉以及鹽步鎮,均屬第九區所轄,35年後並為鹽步、龍溪2鄉並改屬第三區所轄。建國初仍為鹽步鄉,屬第三區,為區公所駐地,土改後三區改稱鹽步區。1958年成立鹽步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後又改為鹽步區,1987年撤區建鎮,為鹽步鎮。1988年9月分出黃岐等管理區建黃岐鎮。現轄鹽步、河東、河西、平地、聯安、東秀、橫江7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黃岐鎮

黃岐(原用歧字,1988年12月3日始改用今字,下同)鎮城區設於黃岐圩,鎮沿圩名。黃岐圩原稱黃竹岐,始建於明崇禎年間,相傳當時白沙河水深灘闊,常有暴風驟雨,惡浪排空,但每遇有用竹支起的杏黃旗現時,風雨即止,舟輯平安;又因昔有“岐陽古道”,故名黃竹岐。明清時期,為泌沖都(神安司)黃竹岐堡。民國17年稱黃竹岐鄉,屬第九區,35年整編後屬第三區。建國初屬第三區。1954年10月,區以駐地命名後屬鹽步區。1958年9月成立黃岐(從此簡稱黃岐)人民公社,10月併入鹽步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設區屬鹽步區。1987年撤區建鎮屬鹽步鎮。1988年9月,鹽步鎮劃出黃岐、六聯、沙溪、泌沖、白沙5個行政村,鳳鳴鎮劃出黃竹岐漁業村,新設黃岐鎮。現下轄黃岐、六聯、沙溪、泌沖、白沙、漁業6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裏水鎮

裏水鎮以政府駐地里水圩得名,圩以在里水河邊得名。里水河為流溪河流入羅峽後的河段,原名郁水,以水道曲折(土語稱彎曲為郁)而得名。後人常把峽外水道稱外水,峽內水道稱里水,里水稱謂便逐漸取代郁水。里水成圩於光緒年間。明清時此地為金利司金利都的豐崗、麻奢、草場、沙丸等堡,民國時先後為和聲、北勝鄉,建安鄉,鳳場、貞慎鄉,沙丸鄉,初分別屬第二、三區,後均屬第二區。建國初仍屬第二區,1950年底分出為第八區,1954年10月改稱里水區,1958年9月成立里水人民公社,1983年底撤社改區,1987年撤區建鎮。現下轄大沖、大步、北沙、沙涌、甘蕉(聯沙)、洲村、勝利、草場、流潮、鄧崗、河村、新聯、里水、得勝、崗聯、宏崗、布新、大石、赤山、麻奢20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大瀝鎮

大瀝鎮政府所在地原稱大曆圩,建圩年代未詳,現有資料最早見載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成書的《永樂大典》。鎮境在明清時分為大曆、大圃、扶南、梯雲等四堡,民國時大曆、扶南、梯雲堡合併為大瀝鄉(從此改歷為瀝),先屬九區,後屬三區;大圃堡改為大圃鄉,先屬五區,後屬四區。建國初期為第三區大瀝、大鎮、太平、水頭4個鄉及第四區大圃鄉一部分。1953年第三區分出第十區後屬第十區,原第四區大圃鄉一部分也同時劃入第十區。1957年區以公所駐地命名而改稱大瀝區。1958年為大瀝人民公社。1963年原屬羅村區大圃小公社併入大瀝公社。1984年為大瀝區。1987年撤區建鎮改為大瀝鎮。現下轄瀝中、瀝東、瀝北、瀝西、鳳池、聯滘、雅瑤、大鎮、謝邊、鍾邊、曹邊、太平、水頭、奇槎、興賢、高邊、顏峰、譚邊、橫崗19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松崗鎮

松崗鎮政府駐地松崗圩,相傳為明建文年間(1399~1402年)南雄珠璣巷張浚等人前來建村,至清乾隆初年,圩市已具雛形。又因地處五軍崗,松林茂密,人稱松崗村,圩名沿之。明清年間,此地屬三江司三江都山南堡。民國後稱山南鄉,初期屬第三區,後期屬第二區。建國後,1980年前,先後屬第三區、大瀝公社、官窯區、官窯公社管轄,1981年1月,從官窯公社劃出成立松崗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設區,1987年撤區設鎮,成立松崗鎮人民政府。現下轄顯綱、山南、聯表、石碣、塘聯、萬石、顯子崗、龍頭、沙水、石泉10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和順鎮

和順鎮以鎮政府駐地和順村得名。和順開村於唐代,原名和鋒。相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時以村大人多,端午節與鄰村舉行龍舟賽常獲勝,而“鋒”字有礙鄰里和睦,遂改名“和順”。今鎮境在清代為金利都(司)白石堡和桃子堡。民國時期為衛安鄉、金溪鄉,屬第二區。建國初屬二區,土改後為九區,1954年10月後改稱和順區。1958年成立和順人民公社,接著與官窯、大欖合併為東風人民公社,年底又劃歸里水人民公社。1959年7月從里水人民公社分出為和順人民公社。1982年底撤社改區,1987年2月撤區建鎮。現下轄賢寮、魯崗、金利、建星、湯村、小、共同、白崗、和順、文教、瑤頭、鶴峰、石塘、逢涌14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官窯鎮

官窯鎮以五代時南漢王派官到此辦窯而得名。古有驛道經此,官窯水道是廣州取道北江上中原的主航道,故宋代以來商旅頻繁,相當興旺。今鎮境在明清時期屬三江司三江都上白石、駱村、大欖等堡,民國時期先後分別為南安、彰善鄉、官窯鄉,逑安鄉、共和鄉,前期屬第三區,35年後屬第二區。建國後,仍屬第二區,1955年10月稱官窯區。1959年為官窯(東風)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區,1987年撤區建鎮。現轄官窯、大欖、七甫、群崗、象嶺、南浦、永安、石澎、黎崗、吳屋、永和、唐邊、劉邊、黃洞、紅星、汀圃、沙頭、新和、鳳崗19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羅村鎮

相傳羅村開村於明代,因地形似谷籮而名“籮村”,後寫作“羅村”。清代屬黃鼎司黃鼎都。民國時期,先後屬第五區、第四區。建國後,先後屬第四區、十一區,1958年成立羅村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區,1987年撤區建鎮。現下轄羅寨、蘆塘、務莊、上柏、下柏、招大、白沙橋、塘頭、穆院、街邊、沙坑、塱沙、聯和、聯星14個農村管理區及1個城區。

小塘鎮

小塘在宋雍熙元年(984年)時稱龍唐,明隆慶三年(1569年),名臣海瑞被宰相張居正排擠,革職閒居,乃南下龍唐,會訪舊友李光宸(龍唐沙園村人,嘉靖進士)。當時龍唐至奇石沿岸陶瓷業發達,江邊集市興旺,到處書聲朗朗,其熱鬧景象甚似唐朝,海瑞見此情景,深有感觸,連聲讚嘆:“真是個小小唐朝”。後人敬仰海瑞,便把龍唐改為小唐。明清時期,此地屬黃鼎司黃鼎都上圍堡,民國稱小唐鄉,前期屬第五區,35年後屬第四區。建國初屬第四區;1958年與獅山鄉合建紅星人民公社;1961體制下放,大公社分為獅山、小塘(“小唐”自此改為“小塘”)、聯安、羅行四個小公社,1963年又將四個小公社合併為小塘大公社;1983年底撤社改區,1987年撤區設鎮,稱小塘鎮。1992年3月分出金沙鎮。下轄獅嶺、獅西、獅中、獅北、羅洞、大渦塘、華涌、塱下、蓮塘、蓮子塘、獅南、洞邊、小塘、新境、五星15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丹灶鎮

丹灶鎮以鎮政府駐地丹灶圩得名。丹灶圩原名珍豐市,大約形成於清乾嘉年間。丹灶村則始建於晉代,相傳東晉道教理論家、醫藥家、煉丹術家葛洪曾在此結灶煉丹,遺有丹灶而得名。今鎮境在明清時期屬江浦司鼎安都伏隆堡、丹桂堡。民國前期稱丹灶鄉,25年後稱同人鄉,屬第七區,35年後屬第一區。建國後曾先後屬第七區、第四區和第十三區,1958年成立紅峰人民公社,1963年又改稱丹灶公社,1983年撤社改區,1987年撤區設鎮。現下轄新龍、荷村、石聯、大渦、上沙滘、下沙滘、建設、東升、丹灶、塱心、良登、仙崗、西城、銀河、勞邊15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金沙鎮

金沙鎮為1992年3月從小塘鎮分出新設定的鎮,以境內有旅遊勝地金沙灘而命名。明清時期,此地屬黃鼎司黃鼎都登俊堡、鼎安堡,民國時期稱俊雲溪鄉、鼎安鄉,分屬第七、六區,35年後分屬第四、一區。建國後,兩鄉均屬第四區,1954年10月屬小塘區,1958年屬紅星公社(1963年2月稱小塘公社,1983年小塘撤社改區,1987年撤區設鎮),1992年3月分出設鎮。現下轄南沙、聯沙、東聯、西聯、上安、新安、下、西岸、高海、羅行、中安、下安12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西樵鎮

西樵鎮以坐落於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西樵山北麓得名。西樵山於1958年發現大批經人工加工的石片和打制石器材料,經考古學者考證、鑑定,是六七千年前石器時代古人製造石器的一個大規模工場。三四千年前,西樵山附近就從漁獵社會進入農業社會,而且創造了影響頗遠的古文化。鎮區所在地原稱觀山圩,後易名官山圩。官山之名也源於西樵山。因從唐代開始,西樵山便為文人方士所看中,在山中或建寺廟,或開壇設課。有明一代,山中文人輩出,科名鼎盛,故稱“官山”。明清時期,今鎮境含簡村、雲津、百滘、先登、海舟、金甌等堡,屬江浦司鼎安都。民國初期為民樂、百滘、上金甌鄉和簡官、先登、崇德、海舟、下金甌等鄉,分屬第七、第八區,後均屬第一區。建國初第一區後分出為第七區,1954年10月後,分為民樂區、官山區;1958年9月成立西樵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為區,1987年撤區建鎮。現下轄河崗、稔崗、太平、平沙、新河、嶺西、簡村、愛國、西樵、崇北、崇南、大岸、聯新、華夏、民樂、百東、百西、上金甌、儒溪、新田、海舟21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西樵山風景區由縣政府直轄。

九江鎮

九江鎮地處西江、北江下游,成陸和開發較遲。故老相傳為南宋度宗鹹淳六年(1207年)時南雄珠璣巷居民大規模南遷,其中有部分人順水乘排至九江東南部西江沿岸,因排破而登岸結廬開村,後逐漸向平地遷移,加速開發。當年破排登岸之地,至今還有“破排角”之稱。九江之名,相傳以有九條河涌與西江相連而得名。史志記載九江之名,最早見於明嘉靖四年黃佐纂《廣東通志》,時為鼎安都屬堡。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巡檢司後,屬江浦司。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始設主簿置九江廳,後直稱九江主簿。民國15年(1926年),廣東省政府派員籌設直屬省的九江市,成立了九江市政府籌備處,18年底,九江市政府籌備處撤銷,改設九江市政局,復歸南海縣轄。25年,為九江特別區。27年12月淪陷,29年,屬汪偽南海縣第一區。抗戰勝利後,仍屬第一區。建國初屬第五區,1954年第五區改稱九江區。1958年成立九江人民公社。1980年,分出沙頭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為九江區。1987年撤區建鎮。現下轄南方、上東、下東、大谷、上西、下西、敦根、沙咀、新龍、梅圳、下北、海壽、河清、鎮南、璜磯、煙南、大同、朝山、顯崗、七星、西岸21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沙頭鎮

沙頭鎮以原系北江支流中的沙洲前沿取名。唐代已有人在此定居捕魚並在沙丘灘上圍村造田、鑿塘養魚、種桑養蠶。圩集形成於明代。清代前期屬鼎安都、後屬九江廳的沙頭堡,光緒年間比較繁盛,人口多達6萬人。民國後稱沙頭鄉,屬一區。建國後,先後屬五區、七區、官山區、官山公社、九江公社。1961年為九江區的沙頭小公社,1963年併入九江公社。1980年8月再從九江公社分置。1983年撤社改區,1987年撤區建鎮。現下轄石江、山根、水南、西橋、北村、塱星、英明、南金8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90年代山根村已歸劃到西樵鎮)

南莊鎮

南莊鎮明清時期為綠潭堡,鰲頭、龍津、吉利堡和溶洲堡,分屬江浦司鼎安都和五斗口司西淋都。民國初為紫羅澳、鰲龍吉、溶洲等鄉,分屬六區、八區和十區,35年分屬一區、四區、五區。建國初屬一區。1953年3月分屬一區和十二區。1955年1月8日改稱為沙崗區和南莊區。1957年5月屬沙崗鄉和南莊鄉,1958年,沙崗劃歸佛山市郊區,原沙崗鄉的溶洲、東元劃歸南莊,統一成立南莊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區,1987年2月撤區建鎮。現下轄紫南、紫洞、湖涌、堤田、羅南、南莊、羅格、龍津、醒群、村尾、杏頭、梧村、河滘、吉利、賀豐、東村、上元、溶洲18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城區。

2005年南海行政區劃調整之後,南海區轄2街道6鎮。

大瀝鎮 125.77 24.4 0 12 32 包括原大瀝、鹽步與黃岐街道辦事處。
裏水鎮 148.28 11.6 0 2 34 包括原里水、和順兩鎮。
獅山鎮 256.09 15.4 1 6 49 包括原獅山街道辦事處與松崗鎮、官窯鎮與小塘鎮。
西樵鎮 176.63 14.3 0 5 27
九江鎮 94.75 9.9 0 5 23 包括原九江與沙頭兩鎮。
丹灶鎮 143.48 8.1 2 2 27 包括原金沙與丹灶兩鎮。
桂城街道 84.16 17.5 0 13 22 包括原桂城與平洲街道辦事處。
羅村街道 44.64 5.4 4 0 10
南莊鎮76.692002年後,南海市撤市成區,同時南莊鎮被划去佛山.

(面積單位為平方公里,人口單位為萬人)

名字意義

南海縣 南海縣

如果我們對嶺南文化的歷史追根溯源,就會發現廣東歷史的很大一部分和南海的關係密不可分,特別是廣東早期的社會生活,主要就是南海的歷史。

中國最早記載廣東的文獻是公元前239年前後的《呂氏春秋》 ,書中有一些關於“百越”的隻言片語。《呂氏春秋》沒有解釋“百越”的具體位置,但是一般認為“百越”就是嶺南一帶。

《呂氏春秋》之後又過了一百多年,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廣東稱為“南越”,又過了幾十年,班固在《漢書》稱廣東為“南粵”,“越”與“粵”相通。《漢書》成書於漢和帝時期,大致時間是公元一世紀,從那以後的近兩千年,“粵”作為廣東的簡稱再也沒有變化過。

“廣東”這個名字何時出現的呢?

公元971年,宋太祖開寶四年,趙匡胤征服南漢,重新恢復唐朝時設定的嶺南道,到了公元1000年前後,宋朝進行了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廣南路分為東、西兩路,廣東就是“廣南東路”的簡稱,“廣南西路”則是廣西,“廣東”的概念出現了。“廣東省”名稱的正式確定是明朝,清朝繼續沿用。這就是“廣東”的名稱的來歷。

上面可以看出,廣東名稱的歷史只有一千年左右。

那么“南海”名稱始於何時呢?

有中學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南海”的出現要比“廣東”早一千多年。

中國第一征服者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目光盯上了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所說的“百越”。公元前214年,秦軍征服了百越。歷史學家後來把秦始皇的征服行為冠名為“統一”,事實上秦始皇可沒有這么高的思想境界,他的野心和世界上其它征服者一樣,儘可能多的把天下所有的土地居為己有。

為了加強征服地區的統治,秦始皇改變了過去的分封制,實行高度集權的郡縣制,把全國設為36郡。

秦始皇把這片土地命名為“南海”。顧名思義,“南海”的意思是“南方的海”。古今中外給地方命名,一般都按照明顯的地理特徵取名。廣東是中國大陸的最南端,再往南就是浩瀚的大海,估計當初秦始皇也是按照這一原理思考問題的。從公元前214年到今天的2200餘年中,歷朝歷代,南海的轄區不斷縮小,為廣東析分出大部分區劃,但南海這個名稱始終如一,可謂中國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在世界地名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南海縣 南海縣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   。

秦朝的南海郡要比南海區大很多, 西到今天廣西的賀州,北連粵北,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都屬南海郡。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南海一直是廣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

隋開皇十年(590年)以原南海郡治所在地番禺縣改置南海縣,南海縣政區建置自此始。南海自建縣至清末一直隸屬廣州(隋、唐、宋為廣州或南海郡,元為廣州路,明清為廣州府),縣治也一直設於廣州城。境域亦有多次變動。唐長安三年(703年)分地復置番禺縣。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撤銷南海縣,分置常康、鹹寧二縣和永豐、重合二場。北宋開寶五年(972年),撤銷常康、鹹寧二縣和永豐、重合二場,復置南海縣,同時將番禺、四會二縣併入;開寶六年(973年

)復分置四會縣;皇祐三年(1051年)復分置番禺縣。明景泰三年(1452年),分地置順德縣;嘉靖五年(1526年)分地置三水縣;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分地置花縣   。

在今廣州越秀內的舊南海縣街,曾是南海轄區 在今廣州越秀內的舊南海縣街,曾是南海轄區

清朝時期,廣州城分屬兩縣,西屬南海縣,東屬番禺縣,南海縣縣府在廣州越秀區的六榕街道一帶。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裁府,南海縣直隸廣東省;三年,省、縣間增設道級建置,南海縣屬粵海道;九年,廣州市區劃定,南海縣城劃入廣州市區;十四年廢道,南海縣直隸廣東省;十七年,省分區設善後管理委員會分管各縣,南海縣屬西區善後管理委員會;二十一年,撤銷善後管理委員會,設綏靖公署,南海縣屬中區綏靖公署;二十五年,改綏靖公署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南海縣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期間一度改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3月成立南海縣人民政府,直隸於省,省設定派出機關管理,1983年6月,省實行市管縣制,南海縣隸屬佛山市;1992年9月23日,南海撤縣設市,由佛山市代管。2002年12月8日,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以原縣級南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南莊鎮)為南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桂城街道   。

教育

南海是教育強區,數據方面,2005年,全區有幼稚園287所,託兒所44所,在園幼兒50325人,幼兒入園率96%;國小146所,在校學生145416人,國中40所,在校學生71533人,國小、國中入學率均為100%;高中27所,在校學生46731人,高中階段入學率98.8%;獨立設定的職業技術學校8所,成人學校17所,電視大學1所,在校學生12661人;在南海境內開辦的高等教育機構有8處;全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7%。全區教職員工共13725人,其中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國小100%、國中99.60%、高中96.80%、職中92.93%。

南海基礎教育一直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早在1988年南海區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據南海區官方統計,南海連續幾年高考各批次上線人數均占佛山市總人數的40%,廣東省的1/25以上。南海區一共有五所重點高中,分別是:石門中學、南海中學、 桂城中學 、九江中學 、南海一中。

位於西樵鎮的南海中學 位於西樵鎮的南海中學
位於獅山大學城的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 位於獅山大學城的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

高等教育在南海起步較晚,南海根據以民營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區內建設有獅山大學城,比較知名的大專院校有:

廣東省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南海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 南海廣播電視大學等。

宗教

以佛教為主,觀音在該區的地位比較高並有“觀音文化”之說,轄區內有南海觀音寺與南海觀音文化苑。境內大多數傳統民居中會供奉有神台。

娛樂活動

起舞中的南獅 起舞中的南獅

醒獅

舞獅是一種綜合性的民眾活動和藝術表演,在縣內各地極為盛行,遇有喜慶的節日或店鋪開張、工程竣工揭幕、慶功等喜事,都有醒獅助慶或遊行。舞獅結合了體育、音樂和舞蹈而成。音樂用大鑼大鼓大鈸,以一定的節奏表現出獅子的活潑、威武、雄壯和睡態。南海的獅頭造型別具風格,採用誇張的扎制手法,製作得多姿多彩,醒目而有神氣。當中分圓形、長形、扁形、菱形等,即所謂“張飛面”、“關公面”、“老虎面”、“五彩色”、“二花面”等;一般分黑、紅、黃三色,黑色代表張飛,紅色代表關公,黃色(又稱金色)代表劉備。金獅俗稱太獅,用於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出動時,例有“點睛”儀式,由頭面人物用筆蘸公雞血混和硃砂液點在獅的眼、耳、額、鼻上,點了以後才開始舞動或相互跪拜。出隊時,舞獅隊員必須衣飾整齊,腰間束上縐紗帶,神采奕奕,分持刀、槍、棍、棒、藤牌、大戟之類,隨同鑼鼓樂隊跟在獅子之後。獅子頭連錦織獅被,獅被邊緣縫掛響鈴,一人舞獅頭,一人弓腰披著獅被舞獅尾,響鈴在舞動中噹噹作響。此外,獅前還常設一個“引獅郎”(俗稱大頭佛),頭戴笑口面具,身穿闊袖寬腰的長袍,手持一柄破葵扇,合著鑼鼓的節拍,作引動獅子前進狀,動作諧趣,逗人笑樂(獅子表演、采青等情,詳見第二十四卷體育)。1985~1988年,縣內大瀝、官窯、九江等地,都有瑞獅盛會,近百頭獅共舞,同慶新春,預祝繁榮。

南海縣 南海縣

扒龍舟

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帶,扒(土語稱劃為扒)龍船是民間盛行的傳統活動。每逢端午節或其他盛大節日,總要扒龍船或舉行龍舟競賽(龍舟製造、比賽規程和比賽詳情等見第二十四卷體育,這裡著重記述主要用於慶祝性質的游龍活動)。九江龍舟活動舊有“中洲鑼,杉橋舦(土語稱舵為舦),四社龍船慢橈舦”的說法。說的是中洲村的龍船鑼手有一套“飛鑼過橋”的絕招,每當龍船飛速前進,將要穿過橫跨河面的小橋時,鑼手便把銅鑼凌空拋過小橋(一二米寬);龍船剛穿過橋底,銅鑼也正好下墜,鑼手可以眼明手快地把銅鑼接住繼續敲打,節拍不亂;杉橋村的舦手掌舦技術最高超,在只有五六米寬的河道里,遇上急灣,幾十米長的龍船也可以毫無半點碰撞而一抹即過;四社(萬壽村)的龍船穩重,行速較緩。這說明,在民間的划龍舟活動中,各具特色,各有風格。

打砂

建國前,盛行於大瀝。每逢年初一至年初四舉行,慣例是“初一逗砂(約定對手),初二埋牙(戰鬥開始),初三初四打崩牙”。一般是選擇開闊荒蕪的地方,由自行組合的兩隊對壘,各以磚頭、石塊等追逐擲擊對方,一往一來,至晚方休。這四天如遇天雨不能舉行,則改為初六至初九“閏砂”。這一習俗,起源於洪秀全舉義時,佛山的陳開與廣州的李文茂等揭竿回響,陳開占領佛山後,率隊攻打廣州,路過大瀝時,為大瀝四堡的封建團練以卵石飛砣截擊通不過而被迫退回佛山。兩廣總督葉名琛為此給大瀝豪紳和團練首要贈書“城西保障”四字牌匾以嘉獎。此後大瀝豪紳便例定這四天開展“打砂”活動,藉以“紀念”。這個習俗相沿到建國後禁絕。

評花會

西樵山上所產山石榴、錦鸚、白鶴、粉蝶等4種花,是別處所沒有的。山上人自明代起即有愛花、栽花、賞花和評花的習慣。明尚書湛甘泉在山上講學時曾築有百花台。白雲洞裡也建有評花亭。“擁翠評花”成為白雲洞二十四景中的一景。每年春三月賞花,成為山里人的文化活動之一。評花以山中生長的奇花異草為主。山里人採得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培植,擺出來公諸評賞,每次都評出一個花的“狀元”來。山裡的文人雅士也臨場題詩作畫助興。這種活動至民國期間中斷。

秋色

秋色又名“秋宵”、“秋景”,是民間藝術品競展和文藝表演比賽的傳統活動,相傳開始於明永樂年間。民間藝人利用秋收後的空隙日子,自發起來聯行聯戶,利用農產品或手工業剩餘材料如芝麻、蠶繭、瓜果、薯類、刨花、廢紙、絲棉絮等,加工巧製成各種精美藝術品,通過遊行的形式展示出來,俗稱“出秋色”或“出秋景”。遊行隊伍中還加上舞獅、舞龍、十番鑼鼓櫃等表演,讓民眾觀賞、評議並從中獲得歡樂。出秋色的隊伍一般是富麗堂皇的頭牌燈領前,燈上層紅迭彩,山水詩畫,鳳翥龍翔。接著是火把隊開路,松明燭天,威壯熱烈。後面隨著色馬飛報,馬上坐著青年扮的紅粉女,穿著艷麗的戲服,飾成戲文人物,如花木蘭、梁紅玉、嫦娥、貂嬋等。之後則是“車色”源源而來,車色是在木板車(後來改用汽車)上扎作的流動舞台,裝飾輝煌,“車心”是由美少年扮演的人物故事,宛如一出出折子戲,通常有“昭君出塞”、“關公送嫂”、“梁祝化蝶”、“仙女散花”、“鍾馗嫁妹”、“惜春作畫”等。接著是竹木扎作的陸地行舟或陸上採蓮船,四周用彩綢圍著,人在其中作划船或採蓮狀,神態活現。接著而來的是擔頭秋色和桌面秋色,一擔擔瓜豆蔬果,一板板沾著鮮血的開刀魚,整條剛出爐的脆皮乳豬,一桌桌剛上碟的美點佳肴,一條條在水中遊動的塘虱魚,其實件件都是贗品,製作用料或是燈芯草,或是魚鱗,或以刨花、瓜子、芝麻、綢紙等粘扎而成,無不顯現奇思妙作。遊行隊伍中還插上五花八門的燈色,如魚燈、蝦燈、龍燈、鳥燈、走馬燈等,並有舞獅、舞龍、嗩吶隊、鑼鼓櫃和十番鑼鼓等大動作、大音響的表演分插隊中,顯得動靜諧洽,高潮迭起,從頭到尾看完,一般非兩小時不可。

十番鑼鼓

在秋色樂隊中,以十番鑼鼓最具特色。這種樂俗,盛行於疊滘和夏教一帶。樂隊約30人,由高邊鑼、大文鑼、翹心鑼、大鼓、群鼓、沙鼓、響螺、大鈸、飛鈸、單打等十種民間古老敲擊樂組成,輪番演奏,因而被稱為“十番”。十番中最富於特技的一種擊樂,稱為“飛鈸”,即以數尺長繩繫著金鈸,雙手舞動,上下飛旋,正反相擊,發出節奏分明、清脆悅耳的音響,舞姿矯健瀟灑,曲牌有《叫頭》、《掛牌》、《長板》、《長鑼》、《碎錦》、《耍金錢》、《七字清》等10多種,鈸法有陰陽飛、正面飛、左飛、右飛、反手飛、頭上飛、繞手飛、單飛、雙飛等多種。舞蹈與演奏,歡快熱烈。

鑼鼓櫃

這是民眾喜慶遊行時的音樂演奏,開始形成於清康熙年間。演奏隊伍以4人抬一雕龍繪鳳、四角飛檐的飾櫃為中心,櫃像亭子間一樣,內置大銅鑼和沙鼓等敲擊樂器,樂手在櫃旁敲鑼擊鼓。其他樂手或拿嗩吶,或拿秦琴、椰胡,或拿銅鈸,在櫃旁配合伴奏各種曲目如《八仙賀壽》、《得勝令》、《賽龍奪錦》等。樂手一般穿著同一服飾,通過排練之後,既可游演,又可坐演。後來發展成為民間的職業樂隊。

八音班

以簫管、弦樂配上鑼鼓進行演奏的職業樂隊,由於這些演奏不是常有的,故樂隊多數是接得生意時才臨時湊合組成。由儀仗店僱請,上門為民間辦理婚娶、喪禮等紅白二事時進行演奏。

經濟

南海是中國傳統陶瓷業和近代紡織業的發祥地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南海經濟發展迅猛。是著名的“廣東四小虎”之一,和順德一起兩區經濟總值約占佛山五區經濟總值的85%。2005年全區GDP771.89億元,同比增長21.7%。人均GDP8562美圓(按戶籍人口計算)。

特產

南海特產:

大瀝沙皮狗——沙皮犬又名“大瀝犬”、“打(斗)犬”或“中國鬥狗”,是世界稀有犬種。帶有王者之氣,警惕,聰明,威嚴,貴族氣質,愁眉不展,鎮定而驕傲,天性中立而且對陌生人有點冷淡;但將全部的愛都投入家庭中。沙皮犬站在那裡,顯得平靜而自信。性情非常快樂,而且性格溫順。

九江煎堆——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儘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漸遠離人們的注視。

南海麻奢狗肉——用乾迫烹製,加以特殊的醬料調配,突出狗肉的香味。在局部範圍知名度甚高,有廣州及港澳食客專門驅車前往品嘗,開有專門小店10來間,生意火紅。

鹽步秋茄——常登上穗禪飲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實早已盛名,在粵菜材料介紹上有專門說明。在產地當地人稱之為金手指,有青皮、粗不及中指、長6至8寸、鉤尾、柔軟、頭尾彎接不折等特徵。據傳,僅二畝地所產為之佳品。

平洲金絲柚——因產量低,一種相信已被人遺忘的特產,果僅拳頭大小,皮薄、無渣、無核、汁多、肉爽、酸甜適中。

平洲石硤龍眼——有一年一外地果販到平洲石硤村賣正宗石硤龍眼,被當地人帶到老果樹下,說得此人無地自容,不少打正宗石硤龍眼的,但真正嫡傳子孫年產不足2000斤。

石碣西瓜——在佛山相信甚少人知,但老廣州人卻家喻戶曉。以前,在廣州騎著大書架紅棉牌腳踏車,兩邊掛個大籮賣西瓜的,十之八九就是石碣西瓜,它是西瓜精品的代名詞。松崗石碣村種西瓜已有幾百年歷史,是合水西瓜的太公輩。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酒類中的萬寶路。

官窯馬蹄——以果大、多汁、清甜、無渣而聞名,與桂林馬蹄並稱雙雄,年出口量位居榜首。

南海刺繡——關於粵繡的記載唐朝已有了。據蘇鄂《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子盧眉娘,其"工巧無比",能在長僅1尺的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於毛髮,唐順宗大嘆其工。據聞舊時南海人嫁女,是以剌繡的優劣來確定禮金多少的,相信給一千萬禮金也沒幾人繡得出好的剌繡來。

南海沙溪馬蹄粉——與廣州泮塘所產有過之而無不及,傳說有一年廣州泮塘馬蹄失收,無法完成商家的訂單,無奈之下收購沙溪所產代之,怎知商人反應奇好。但終究廣州的名氣大,還是把沙溪馬蹄粉壓在下面,沙溪馬蹄粉OEM廣州泮塘馬蹄粉,撐起了90%的江山。

南海藤織品——南海藤織品已有100多年歷史,除銷港、澳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相關製品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直到上次裝修才轍下,而海南廳、香港廳還在用其作裝飾。以前福建廳也用作裝飾,不少領導人都曾用作接見外國貴賓,曾獲外國通訊社稱為“最中國”的。可惜多數人都夢詩(思)想雲,這一特產已日漸式微。

南海里水冬瓜——粵菜材料介紹的產品,作為特定地產的只有21個,南海里水冬瓜是其中之一,最能體現其優於其它同類品種的,就是用作冬瓜盅時久燉而不塌。沸煮而湯不濁,低價值的產品高登大雅之堂,當顯其“修為”不淺。其實真正的里水冬瓜,僅產於現至高空調的所在地甘焦一帶,據聞該地蒲姓村民是元朝皇族後人,被朱元璋驅趕潛逃至此,走前錯把優良的冬瓜種子誤當神藥攜上,才得以於此落地生根。

西樵山四方竹——奇吧?西樵山的八絕之一。如果把它栽種上盆,帶入家庭,當會有所作為,不然早晚會被高樓壓在底下。

南海炮竹——曾幾何時,春節的炮仗聲幾乎是過年的符號,南海炮竹亦以“南炮莞花”而威名遠播,二大炮竹廠把全國的第一把交椅抱得緊緊的,但隨著各地禁炮的政策,這個行業也萎縮得厲害,來了個長痛不如短痛,從此南海炮竹只餘人們的記憶中。

和順欖——在高檔的零食店,化皮欖一直充當“生”、“旦”的角色,要知道這化皮欖就是由和順欖而來。曾祖母在世時常有提及,相信百年以上歷史吧。

和順蝦——僅在金山寺前後二公里的河段才有,因蝦腳及蝦殼邊緣呈黃色,被形容為金邊蝦,在當地甚至傳說多多,披上一層傳奇的色彩。但此蝦確實肉質特爽、特鮮,蝦殼特薄。廣州清平市場打此招牌的,價格比其它高20%以上。

交通

南海縣 南海縣

南海居廣州往粵西、海南、西南交通要衝,境內有321國道、325國道兩條國道,廣佛高速公路、廣肇高速公路、佛開高速公路等多條高速公路。廣茂鐵路,以及西江北江幹流經過;有設在平洲直達香港的南海港(客貨運)[已取消];佛山沙堤機場亦在南海境內,構成由公路、鐵路、水道、航空等系統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

正在開工建設中的廣佛輕軌通過南海。 除南海公交外,廣州公交和佛山公交和順德公交皆有經過南海的線路。 計程車價格和廣州相同,起步價7元,2.3公里後每公里2.6元,現時搭乘南海出租需多付0.5元燃油附加費。 在南海可使用南海羊城通進行交通消費。南海羊城通與廣州的羊城通系統兼容。

旅遊景點

南國桃園

南海影視城

西樵山摩崖石刻

九龍巖風景區

石燕岩景區

千燈湖

獅子嶺森林公園

銀坑溪

慶雲洞景區

黃大仙聖境園

南海仙湖旅遊度假區

雷崗公園百鳥園

南海雷崗公園水上樂園(已拆除)

文化公園

天湖公園

碧玉洞

黃飛鴻獅藝武術館

南海觀音寺

黃岐龍母廟

九江鷺鳥天堂

千燈湖

林岳南福村觀音古廟

廣東城市大全

位於中國大陸南部。簡稱粵。北依南嶺,與江西、湖南兩省相連;南瀕熱帶海洋,西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東界福建省;西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全省陸地處於北緯 20°19′~25°31′,東經109°45′~117°20′,北回歸線橫貫境內。海岸線曲折,大陸海岸線長3368.1公里。 

海洋學相關知識(二)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太平洋型岸線
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太平洋兩岸分布
卷碎波
卷吸
化學形態
印度洋中脊
勞埃德船級社
大陸架坡折
衛星遙感觀測
大陸增生
衛星海洋學
大西洋赤道潛流
大西洋型岸線
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南美洲板塊
南海沿岸流
南海暖流
大浪
大洋生物
分潮日
大洋深淵水層生物
大洋深層生物
動力海洋學
南極繞極水團
大洋對流層
南極海隆
大洋化作用
大洋中層生物
大洋上層生物
大波平均
大氣輸送
大氣輸入
大氣海鹽
南極洲板塊
大型底棲生物
大型動物
多金屬結殼
多級閃急蒸餾
多級分離器
多種型大洋
多瓶采水器
多點系泊
多波束測深儀
南極底層水
都卜勒海流計
南方濤動
外濱
外源有機物
外來種群
復食性
複合潮
複合濱線
聲遙感
聲學海洋學
單食性
增生楔
增水
單錨腿
增密
單點系泊
堆積冰
單周期
基線研究
半遠洋沉積
埃克曼輸送
埃克曼螺旋
埃克曼深度
埃克曼抽吸
動力方法
垂盪
半潛式鑽井裝置
垂向穩定度
坡度流
均勻層
分潮
地質海洋學
分點潮
地理障礙
地方種群
地方種
地幔隆起
半鹹水種
午後效應
地基承載能力
土工試驗
固著生物
固定冰
副輪
北美洲板塊
回步
回歸潮
回聲測距
嗜溫細菌
嗜冷細菌
喜陰浮游生物
喜壓細菌
哈迪浮游生物記錄器
哈浮游生物記錄器
北極水
北方兩洋分布
北太浮游生物網
後濱
同質性
同潮圖
同域分布
同化數
同化效率
北大西洋深層水
葉狀幼體
副熱帶模態水
副標準海水
可捕係數
古鹽度
古生產力
剩餘鹼度
古深度
古海流
分潮時
古地磁地層學
古地中海
化學清除
前濱
化學成岩作用
化學形態模型
化學形態分析
雙高潮
雙擴散
雙周期
雙低潮
叉臂系泊系統
參比物質
參比元素
原存營養鹽
厭氧生活
厭氧帶
厄特沃什效應
大洋拉斑玄武岩
埃克曼層
前進波
化學風化作用
初級生產力
半潮面
可更新資源
化能營養
印度洋板塊
垂直分布
動力定位
加壓艙
天文潮
增殖
減壓艙
大陸邊緣
變溫動物
基床
初級生產量
地縫合線
大眼幼體
大潮
地幔柱
化能自養生物
半日潮
大型浮游生物
多樣性
多態現象
化學海洋學
大陸隆
大陸階地
台灣暖流
古溫度
古海洋學
大西洋中脊
南極繞極流
大洋板塊
大洋區
半島
堡礁
堆積作用
地轉流
地幔對流
圍海工程
圍堰
品系
周轉率
周叢生物
南海縣
大陸漂移
發光細菌
發光生物
反滲透
聲吶
區域海洋學
大陸架
大陸坡
大洋環流
司馬熾
反射波
印度洋
北冰洋
勞亞古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