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大眼幼體具發達的游泳肢,所以游泳速度很快。由於平衡囊的發育,能平衡身體採用直線地定向遊動。大眼幼體較溞狀幼體有發達的大螯和步足,故兼有很強的攀、爬能力,不僅可以在水底爬行,還可攀附於水草莖葉上,最後1對步足末端的鉤狀剛毛,常可用於鉤掛於水草和岸灘砂等處,而不致被水流沖走。
生活習性
大眼幼體已具有鰓和鰓腔,可以短時離水生活,故常附於水草、池壁上,不致像溞狀幼體離水後即死亡。因此,運輸蟹苗多採取乾法運輸。大眼幼體較溞狀幼體已具備更強的調節體內滲透壓的能力,適應於淡水生活,故表現出明顯的趨淡水性。河口水域成群的大眼幼體隨海潮進入江河,形成蟹苗汛。大眼幼體形態是介於溞狀幼體和幼蟹之間的過渡階段,其後的幼蟹階段適宜於淡水淺灘環境生活,故大眼幼體表現出向淺水區活動的習性,自然條件下往往群集於江河、湖泊的岸邊淺水區。
大眼幼體食性較溞狀幼體更廣。它不僅可以濾食水中細小的浮游生物,也可捕食較大的浮遊動物,如淡水枝角類、橈足類,因其有強大捕食器—螯足,在游泳或靜止時足可輕易地捕捉大於自身體積數倍的鹵蟲和其他食物。大眼幼體和溞狀幼體一樣都有捕食同類較弱個體的習性,而大眼幼體兇猛、敏捷、捕食能力強,更易捕捉到溞狀幼體或較弱的大眼幼體為食。如何防止大眼幼體捕食同類,是提高育苗成活率應重視的技術措施。大眼幼體屬雜食性,除喜愛動物性餌料外,也能取食水草和商品餌料等。
大眼幼體較溞狀幼體有更強的趨光性,除直射光外,都喜在水表面活動。晚上,可以用燈光誘使其密集。當大眼幼體發育成仔蟹,便不表現這種趨光性了,所以收穫時需要利用大眼幼體期趨光性從育苗池中捕捉,因為到仔蟹期就難以集群收穫了。
海洋學相關知識(二)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