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中脊-簡稱
中文名稱:印度洋中脊
英文名稱:CentralIndianRidge
定義:大體位於印度洋中部,整個形狀歧分三支,成為倒置的“Y”字形延伸的海底山脈。
套用學科: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海洋地質學、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地理學和河口海岸學(三級學科)
印度洋中脊(CentralIndianOceanridge)呈近似平躺的巨大“Y”字型,由在靠近印度洋中部交匯在一起的三支洋脊構成。其西南分支向西繞過非洲大陸與大西洋中脊相接;東南分支向東南進入太平洋,在紐西蘭與南極洲之間與東太平洋中隆相連;向北延伸的印度洋中脊一直進入亞丁灣,與紅海斷裂和東非大裂谷相連
印度洋中脊-變化
世界上首次在超慢速擴張洋中脊發現海底熱液活動區並“捕獲”到樣品,證實了在超慢速擴張洋中脊上也存在熱液活動區的推斷。”有些不妥,來自地學雜誌2001年《ChemicalGeology》的一篇文章”relicthydrothermaleventsalongthesuper-slowSouthwestIndianspreadingridgenear63度56分E—mineralogy,chemistryandchronologyofsulfidesamples“已經報導了世界首次發現並證實在超慢速擴張的西南印度洋的洋中脊存在高溫熱液塊狀硫化物。
印度洋中脊-海底熱液活動
在超慢速擴張的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發現現代海底熱液活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點,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對全球熱液活動系統的認識。對西南印度洋中脊地質構造背景、玄武岩和超鎂鐵質岩的地球化學特徵,以及熱液活動的特點進行較為系統地分析。指出:獨特的地質構造環境使西南印度洋中脊成為研究現代海底熱液活動、地球圈層間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通量、在不同熱液活動區熱液循環系統及成礦作用的特殊性、了解熱液生物的生物鏈結構及生態系統特徵的絕佳"視窗"。今後的調查研究工作應該在更大範圍和更為詳細的調查基礎上,重點研究SWIR熱液活動系統的特殊性,以此豐富和發展現代海底熱液活動及其成礦作用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