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區[廣東省廣州市]

白雲區[廣東省廣州市]
白雲區[廣東省廣州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雲區,位於廣州市北部,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相鄰增城市,西界南海,南連荔灣、越秀、天河、黃埔等4個城區,北接花都區和從化市,面積795.79平方公里,轄區內有14條行政街、4箇中心鎮,設居民委員會241個,村民委員會118個。白雲區戶籍人口754969人,流動人口約70萬,東部和東北部是丘陵地區;林木茂盛,大小水庫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風景宜人,有廣州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和著名的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中部為廣花平原,田園沃野,一望無邊;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網交織,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經境內,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運之利。

基本信息

簡介

白雲區 白雲區

白雲區扼交通要衝,京廣電氣化鐵路、105、106、107、324國道及京珠、廣惠、北環、華南快速幹線等高速公路穿越本區,廣花、興泰、羅南、沙泰等省道和捷運二號線、機場快速幹線也行經區內,使區內交通網路四通八達。新舊白雲國際機場、華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都坐落在區內,這些均使區內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白雲區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三元里抗英,陳子壯抗清故事,招子庸與粵謳,石井橋,石門返照,歷史資源、文化積澱、人文景觀互為滲透融合,使白雲大地糅合著獨特的地方色彩。

白雲區地域寬廣,扼廣州市東、西、北交通要道。緊鄰城市中心的區位優勢,使白雲區獲得了華南區域中心城市廣州的強大輻射力,為區的發展提供諸多機會;立體式的交通網路,使區內航空、鐵路、公路、港口運輸一應俱全;地域廣闊的發展空間,使白雲區擁有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優勢;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使白雲區集平原、丘陵、水庫、河流、森林、田野於一體。大自然的天工造物賦予白雲區青山、碧水、藍天、綠地的自然美麗風光,成為廣州市生態自然環境最好的區域。

白雲區是著名的僑鄉,據不完全統計,外籍華人有14萬人以上,分布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新加坡馬來西亞、秘魯、加拿大等國為多,次為紐西蘭、美國、蓋亞那,還有一些散居在歐洲各國,另有旅港澳鄉親6萬多人。區籍華僑、港澳同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從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有不少華僑積極投身,甚至獻出生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華僑情系桑梓的熱情空前高漲,紛紛捐資興辦教育,興辦醫療保健事業,積極支持家鄉建設。

歷史沿革

(圖)白雲區[廣州市] 白雲區三元里抗英紀念公園

白雲區境大部分地區原屬番禺、南海兩縣管轄,只有近郊農村屬廣州市管轄。番禺建縣始於秦,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設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轄下的一個縣,也是郡治所在地。其時,區境屬南海郡番禺縣管轄。直至清代,番禺、南海均屬廣州府。現區境中遠郊大部分屬番禺,稱禺北、禺東。整個禺北屬慕德里司管轄,禺東的蘿崗、黃陂及大源、同和等地屬鹿步司管轄。現區境西南部屬南海,歸金利司管轄。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廣州市轄28個區。其中地處城郊的有三元里、沙河、石牌、新洲、瀝滘、南岸、芳村等7個區。1950年6月,將城西幾個區的農村部分合併為西村區,同年7月,市政府成立郊區辦事處,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統管城郊7個區的日常行政事務。1951年8月,經中央內務部同意,將城郊7個區合併為白雲、西村、新滘、芳村等4個區。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將黃埔港及原屬番禺的長洲上下莊等45個自然村正式劃歸廣州市,成立黃埔區。與此同時,市撤銷西村區建制,將其轄地併入白雲區。1954年6月,市撤銷芳村區建制。1954年10月成立中共廣州市郊區委員會,代表市委領導市郊白雲、黃埔、新滘3個區的黨委工作。3個區的農業生產則由市政府農林處領導。1955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改稱人民委員會,並將原市政府農林處改稱郊區辦事處,屬市人委派出機關,對市郊3個區的政府行政及農業生產進行督導。

1956年4月,市人委決定將白雲、黃埔、新滘3個城郊行政區合併成立郊區,同時撤銷市人委郊區辦事處,成立廣州市郊區人民委員會。1957年12月28日,廣東省人委同意將番禺縣珠江以北地區劃給廣州市郊區,計有南崗、蘿崗、黃陂、太和、龍歸、良田、竹料、鍾落潭、九佛、同文、鴉湖、崗樓、蚌湖、嘉禾、神山、江村、石井等17個鄉,1個鎮(江高鎮)。同時劃入廣州郊區的還有增城縣鎮龍鄉境內的28個自然村。1958年8月,郊區將全區24個鄉、1個鎮、158個農業社合併為蘿崗、東圃、沙河、新、鶴洞、三元里、石井、江村、太和、人和、竹料、鍾落潭等12個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將郊區的人和、太和、竹料、鍾落潭等4個公社併入花縣,一度改稱廣北縣。郊區餘下的三元里等8個公社劃為近郊,成立近郊黨委、近郊人委,並改為縣一級機構。1959年3月,人和、太和、竹料、鍾落潭等4個公社從花縣劃歸郊區。市委撤銷近郊黨委和近郊人委,恢復原郊區建制。1959年4月,南海縣鹽步、平洲、里水等3個公社部分地區(現芳村的海北、海中、海南、秀水、龍溪及石井的橫沙等鄉村)劃入廣州市郊區。

1960年5月,為了適應當時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展,廣州市調整市區區域,原郊區分為江村、黃埔、芳村、良田等4個相當於區一級的人民公社。同年7月,4個區級人民公社改為區,良田公社併入江村區。經過調整之後,全市有4箇中心區:東山、海珠、荔灣、越秀。3個市郊區:江村、黃埔、芳村。1962年5月,市決定將芳村、江村、黃埔3個區合併,重新成立廣州市郊區。

1968年3月,成立廣州郊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6月,廣州市郊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廣州市郊區人民政府。1984年2月,廣州市郊區各人民公社改為區,設區公所;各生產大隊改鄉,設鄉政府。1985年5月,廣州市為了擴大城區,經國務院批准,劃出原郊區部分地域成立天河區和芳村區。1986年,又將南郊新、赤崗劃入海珠區。1986年1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廣州市郊區撤銷區公所設鎮建制。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廣州市郊區更名為白雲區,列入城區建制。

資源概況

(圖)白雲區[廣州市] 白雲區景點——雲台織景

白雲區地域廣闊,自然環境獨特,孕育出白雲區豐富而又具地方色彩的物產資源:石馬桃花遠近馳名,是羊城花市上主要的桃花品種;蘿崗香雪遠近馳名,香雪如海,曾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山水沙粿條飲譽海外,用白雲山泉水製作的沙粿條已有百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薄而透明、韌而爽滑,沙河大飯店創製的沙粿條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深得八方賓客讚譽;河網縱橫、水澤遍布的自然環境,使區內“五秀”(蓮藕、慈菇、馬蹄、交筍、菱角)飄香,是水產品和水生作物的主要產地,江高大田的馬蹄粉產品雄踞廣州市場,暢銷全中國,曾獲“中國名牌產品”、“廣州市十大名牌農產品”等獎項;東北部的丘陵地區出產的桂味、糯米糍荔枝,以品質優、產量高而著稱;江村黃雞以其雞味濃、肉質細嫩、體型勻稱、羽毛金黃的特點而享譽粵港;還有蕭崗菜心、夏茅香芒、竹料馬蹄、九佛吊絲丹竹筍等數不勝數的名土特產。

白雲區林業用地面積13667.1公頃,其中:鍾落潭鎮4996.9公頃,太和鎮6997.6公頃,江高鎮227.3公頃,人和鎮50.1公頃,永平街227.0公頃,嘉禾街227.7公頃,同和街77.7公頃,均禾街44.8公頃,金沙街141公頃,石井街56.7公頃,京溪街56.4公頃,沙田公司336.8公頃,帽峰山林場133.2公頃,白雲公司93.9公頃;活立木蓄積量68149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6.6%。生態公益林面積11799.1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6%。有林業用地的鎮、街11個。東北部的鐘落潭鎮、太和鎮2個山區鎮是白雲區林業用地集中分布區,西北部以平原台地為主,林業生態建設以林帶林區建設為主。全區規劃建設4個森林公園,其中省級有帽峰山森林公園(面積:6671公頃),區級森林公園3個(其中南塘山森林公園1140公頃,金雞山森林公園1102公頃,聚龍山森林公園1213.1公頃)。同時,在各鎮、村建立了一批林業生態休閒公園和自然保護小區。

行政區劃

三元里街松洲街江高鎮黃石街同德街棠景街
新市街同和街京溪街人和鎮均禾街嘉禾街
鍾落潭鎮金沙街景泰街永平街太和鎮石井街

地區概貌

(圖)白雲區[廣州市] 白雲區景點——錦繡雲山

地貌 東部和東北是丘陵地區,林木茂盛,大小水庫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風景宜人,有帽峰山森林公園和著名的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丘陵地區的坡地多植水果,尤以荔枝、柑橙、龍眼、黃皮、芒果為多;西部為廣花平原,田園沃野,一望無邊,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經境內,河網交織,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運之利。

交通 京廣電氣化鐵路、105、106、107、324國道及京珠、廣惠、北環、華南快速幹線等高速公路穿越本區,廣花、興泰、羅南、沙泰等省道和捷運2號線,機場快速幹線也行經區內,使區內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公路密度居世界發達地區水平。

基礎設施 新舊白雲國際機場均座落在區內,區內有華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日產10萬立方米的九佛自來水廠,年發電量1億千瓦的蚌湖電廠、省二類碼頭——心碼頭,以及區內各鎮全部實現了“六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公車、通有線電視),使區內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工業 加快白雲區工業連續20多年快速發展,形成了電子、電器、金屬製造、文化體育用品、皮革製品、化工醫藥、建材和食品等支柱行業;湧現了白雲電氣集團、維高集團、宏仁集團、惠亞集團、香雪製藥有限公司、石井水泥廠、慶豐電線廠、安達軸瓦廠等一批素質高、活力強的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標準認證的企業已超過40家;獲部優、省優或市優(含名牌)產品共30多種。

農業 白雲區是農業成分占一定比重的區,水、陸、空交通方便,農業資源豐富、水利設施完善,是廣州市主要的農副產品基地和花果之鄉,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形成了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生豬、三鳥、肉鴿、水產等八大主導產業,湧現出江豐實業有限公司、蚌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良田肉鴿養殖基地、江村大田馬蹄粉廠、順民豐隆農產有限公司、大鵬家禽養殖有限公司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基地化、專業化、集約化,現正向產業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在鞏固無公害蔬菜、畜牧、水產、水果三大農業支柱的同時,重點發展五大農業新興產業:生態旅遊與觀光休閒農業、花卉園藝業、食用菌業、農產品流通與加工業、種子種苗業。

歷史文化 三元里抗英威震中外、名垂史冊,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陳子壯抗清故事驚天地泣鬼神,青史永存;招子庸的粵謳流唱嶺南,傳譽海外;還有玉岩書院昇平社學、石門返照等。歷史資源、文化底蘊、人文景觀互為滲透融合,使白雲大地揉合著獨特的文化色彩。區內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個,另外還有區內部控制管理文物保護單位30個。

教育機構

白雲區人和幼稚園白雲區瑤台國小白雲區養正國小白雲區握山國小白雲區同和國小白雲區廣園國小
白雲區第六十五中學白雲區培英中學白雲區第八十中學白雲區石井中學白雲區三元里國小白雲區京溪國小

醫療機構

白雲區人民醫院

白雲第一人民醫院

白雲第二人民醫院

白雲區中醫醫院

白雲區衛教培訓中心

白雲紅十字會醫院

白雲區婦幼保健院

白雲區黃石醫院

白雲區衛生監督所

白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白雲鍾落潭鎮醫院

白雲龍歸華僑醫院

白雲區神山醫院

白雲石井人民醫院

白雲區太和鎮醫院

經濟

(圖)白雲區[廣州市] 白雲區風光——帽峰煙雨
工業

2006年,白雲區工業經濟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87.4億元,增長14.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441.59億元,增長14%。民營工業企業快速發展,實現產值203億元,增長31%。高新技術產品產值85.56億元,增長1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3.8%,利潤總額13.88億元,增長17.9%。

農業

2006年,白雲區共有經濟聯合社118個。全年糧食種植播種面積10.18萬畝。全區完成農業總產值47.7億元,同比增長6.08%。其中,種植業產值21.38億元,同比增長8.26%;畜牧業產值14.71億元,同比增長1.35%;漁業產值4.61億元,同比增長20.4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89億元,同比增長3.67%。

商貿

2006年,白雲區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持續暢旺。全區商品銷售總額686.99億元,增長1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9.79億元,增長13.1%。其中,批零貿易業增長14.1%,住宿和餐飲業增長7.5%。億元市場實現成交額323.28億元,增長36.5%。

外貿

2006年白雲區外經貿工作成績顯著。全區出口總值16.74億美元,增長1.31%;進口37.06億美元,增長58.07%。在出口總值中,外資企業出口12.59億美元,增長-4.28%,內資企業出口4.14億美元,增長23.19%。2006年,落戶區內的外資企業不斷增加,引進了凱撒(廣州)服飾有限公司、廣州市亞德客自動化工業有限公司等優質外資企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59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3%;契約利用外資20992萬美元,增長42.1%;利用外資項目66個,增長-22.3%。

社會

(圖)白雲區[廣州市] 白雲區歷史建築——古祠春暉

2006年,區環衛局在繼續保證市政和非市政道路保潔率沖洗率100%的基礎上,通過調整清掃保潔時間、加大檢查監督力度、增加資金設備投入等形式進一步提高了區的道路保潔質量。至十月底,共向市政和非市政道路投入保潔車73輛、蘇樂垃圾桶1844個,在街鎮各主幹道增設新型果皮箱766個、工具房17座,全年投入資金200餘萬元。

2006年度,白雲區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以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為中心,以綜合改革為動力,不斷創新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管理機制,強化宣傳教育培訓,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加大流動人口管理力度,深化計生優質服務,促進了全區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長足發展。全區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0.29‰,政策生育率為93%。全面完成市政府下達區的各項人口計生工作任務,被廣東省政府評為2006年度人口計生工作先進單位。

白雲區殘疾人聯合會是殘疾人自身代表組織、由區委、區政府直接管理、業務受市殘聯指導,履行“代表、服務、管理”職能,承擔區政府賦予部分行政職能和管理、發展殘疾人事業的事業團體。2006年,全區持證殘疾人11729人。全年辦理和補辦殘疾人證586個。

旅遊

(圖)白雲區[廣州市] 白雲區旅遊景區——白雲山

白雲山景色秀麗,是廣州有名的風景勝地。如“蒲澗濂泉”、“白雲晚望”、“景泰僧歸”等,均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60年代和80年代,白雲山分別以“白雲松濤”和“雲山錦秀”勝景兩度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清末時有白雲寺、雙溪寺、能仁寺、彌勒寺等古寺及白山仙館、明珠、百花冢等名勝古蹟。

白雲山風景區從南至北共有7個遊覽區,依次是:麓湖遊覽區、三台嶺遊覽區、鳴春谷遊覽區、摩星嶺遊覽區、明珠樓遊覽區、飛鵝嶺遊覽區及荷依嶺遊覽區,區內有三個中國之最的景點,分別是:中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雲台花園;中國最大的天然式鳥籠——鳴春谷;中國最大的主題式雕塑專類公園——雕塑公園。

白雲山有十分濃厚的文化沉澱,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黃婆洞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的遺址;秦末高士鄭安期隱居在白雲山採藥濟世,並在白雲山“成仙而去”;晉代江蘇人葛洪曾在白雲山煉丹,著有《抱朴子》這部道家名作;南梁時景泰禪師來此建寺,是白雲山最早的寺廟,還留下“景泰僧歸”一景,是羊城舊八景之一。唐宋以後,陸續有杜審言、李群玉、蘇軾韓愈等著名文人登山吟詩,他們的詩文寓情於物,成為嶺南寶貴的歷史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