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原成立,是中國最早的4所中醫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礎是成立於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1924年9月15日,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建成舉行開學典禮。
1933年,在學校對面建了附屬廣東中醫院,供教師臨床及學生實習之用。
1940年,更名為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1952年,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成立,依託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辦學。
1953年,停止招生。
1956年,廣州中醫學院在廣州成立。同年開始招生,學校從全省各地徵調及聘任一批經驗豐富的中醫擔任教師。
1957年,經上級批准,學校在三元里擇地,新建校址。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止招生,校名改為“廣東中醫學院”。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恢復了“廣州中醫學院”的名稱。
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國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學校之一。
1992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與《醫學與哲學》社在廣州中醫藥大學舉辦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大會上發表了曾邦哲(曾傑)國際上第一篇論系統醫學(藥學)概念、模型與原理的學術論文。
1995年學校更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
2002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開展非醫攻博(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學博士學位)試點工作的單位之一。
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戰鬥中,學校 一附院、二附院被評為“廣東省抗非典先進單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附院實現了“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二附院兩位女專家受聘到香港協助 治療“非典”,這是第一次在香港公立醫院使用中醫藥。
2004年,學校校本部搬遷至大學城。
2005年,學校首次承擔“973計畫”項目,鄧鐵濤教授出任首席科學家。
2015年12月,學校成為“創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合作聯盟”(2018年更名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創始成員。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廣州中醫藥大學入圍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2018年11月,入選廣東省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畫中的“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2014年,學校有教職員工(含附屬醫院)5000多人,學校有國醫大師2人、有雙聘院士 5 名、國家“千人計畫”專家 1 名、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1名、國家 973 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 2 名、國家級教學名師 1 名、國家“千人計畫”項目專家 1 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 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3 人、教育部高校學科(專業)教指委專家 6 名、省級教學名師 5 名、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4 名、廣東省名中醫45 名。
國醫大師:鄧鐵濤、禤國維
國家教學名師:陳群
全國模範教師:徐鴻華、李賽美
廣東省教學名師:羅頌平、區永欣
廣東省師德先進個人:李素荷
終身教授:鄧鐵濤、歐明、王建華
首席教授:王寧生、陳蔚文、李國橋、陳紀藩、陳鏡合、靳瑞、賴世隆、李銳、連至誠、梁頌名、劉茂才、羅榮敬、彭勝權、區永欣、王培訓、熊曼琪、徐鴻華、禤國維、袁浩、周岱翰、丘和明
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冼紹祥、黃慧玲
院系概況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下設國際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深圳臨床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中藥學院、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護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醫學信息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體育健康學院等二級學院15個,開設本科專業18個,橫跨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7個學科門類。
學院名稱 | 專業設定 |
基礎醫學院 | 中醫學(九年制)、中醫學(“5+3”一體化)下、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學(中醫骨傷科臨床方向) |
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 | 中西醫臨床醫學、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 |
中藥學院 | 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藥學、製藥工程、藥物製劑、中藥製藥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公共事業管理、保險學、市場行銷、套用心理學 |
護理學院 | 護理學 |
體育健康學院 | 體育教育 |
醫學信息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醫學信息工程 、醫學檢驗技術、生物技術 |
教學建設
2002 年、2008 年兩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果均為“優秀”,2012 年 12 月學校中醫學專業順利通過教育部中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認證。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國家特色專業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
國家特色專業: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製藥工程、護理學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醫學
國家精品課程:溫病學、傷寒論、中醫婦科學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中醫學基礎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藥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教學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評時間 |
中醫臨床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林培政 | 2008 |
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 | 羅頌平 | 2010 |
學科建設
廣州中醫藥大學是中國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1998年成為全國首批臨床醫學(碩士、博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2002年獲國家首批開展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學碩博連讀研究生的試點工作。2004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該校中醫學一級學科整體水平全國排名第一,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排名第三,2009年學科評估中藥學一級學科排名第五。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已建成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涵蓋12個二級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5個、省攀峰重點學科1個、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擁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碩士點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點1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中醫學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學
省攀峰重點學科:中醫學
省優勢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中藥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臨床醫學、藥學、護理學
合作交流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年成為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交流與合作基地,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接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團體(個人),是輻射全球的中醫藥學術和教育中心;牽頭舉辦穗台港澳中醫藥信息交流會和“泛珠三角區域”高等中醫藥院校合作發展聯席會,建立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併入選全國科普基地,被譽為中醫藥海外傳播的“南風窗”。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科技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實驗室1個、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技術平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4個、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2個。
科技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藥(中藥)安全評價(GLP)研究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藥資源科學重點實驗室
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實驗室:中藥種質最佳化與產業套用工程技術實驗室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技術平台:南藥可持續利用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平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現代中成藥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中藥藥理(消化)實驗室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證候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急症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新藥篩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藥新藥研發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中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重點實驗室、中醫疑難病症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近5年主持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0多項,學校承擔科研項目數2069多項,縱向科研總經費3.5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76項,包括國家“973”計畫項目3項(含課題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3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5項,國家星火計畫項目1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79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成果名稱 | 獲獎名稱 | 等級 | 授獎單位 | 年度 | 負責人 | 獲獎個人排名 | 所在單位 |
補中益氣湯對消化道功能活動的調整作用研究 | 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3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5 | 王汝俊 | 2王建華3傅定中4 邵庭蔭 | 脾胃研究所 |
針灸治療I型變態反應疾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 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3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5 | 賴新生 | 2靳瑞3張家維4徐敏 | 針灸推拿學院 |
陽虛模型微量元素分析及助陽藥調節機理的實驗研究 |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 3 | 廣東省科技廳 | 01-Jan-95 | 徐敏 | 2歐明3張曉暉4雷娓娓5羅灼玲6 賴新生7陳名春 | 臨床藥理研究所 |
針灸治療I型變態反應疾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 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1 |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5 | 賴新生 | 2靳瑞3張家維4徐敏 | 針灸推拿學院 |
五子宗丸藥理研究 | 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2 |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5 | 李育浩 | 2吳清和3梁頌名4 陳淑英5韓堅6 梁文若7 貝美蓮 | 中藥學院 |
毛冬青甲素對心血管功能的神經調節的影響 | 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2 |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5 | 羅榮敬 | 2陳潔文3周樂全4胡維安5羅灼玲6 陳朝鳳7賈可亮 | 基礎醫學院 |
治療真菌感染的中醫藥研究 | 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2 |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5 | 范瑞強 | 2尹玉貞3張北泉4 何偉棠5 焦曉南6莫莉莉 | 第二臨床醫學院 |
經絡學說研究 | 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3 |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5 | 何智明 | 2鄒香雲3李伊為4 鄒移海5賀振泉 | 基礎醫學院 |
甲黃膜液對褥瘡治療護理的套用研究 | 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3 |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5 | 黃東梅 | 2洪靈3葉欣4 莫莉莉5 歐潤妹 | 第二臨床醫學院 |
冰片穿透血腦屏障的定量及在組方中作為“使藥”作用的研究 | 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進步獎 | 甲類3 | 教育部 | 01-Jan-96 | 王寧生 | 2梁美容3歐衛平4 馮美容5張銀卿6 葉少梅7黃天來8趙萍 | 臨床藥理所 |
訶子、降香中藥品種鑑定和質量研究 | 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2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6 | 徐鴻華 | 2劉心純3賴小平4 林勵5陳建南6劉良7李育浩 | 中藥學院 |
衛氣的病理生理研究 | 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 3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01-Jan-96 | 區永欣 | 2王洪琦3鄺傑釗授4 吳彌曼 | 基礎醫學院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圖書館
截至2013年8月底,學校圖書館累積館藏紙本資源總量達147萬冊,外文書刊41490冊,中文期刊1361種,外文期刊13種,學位論文31168冊,隨書光碟33050片。電子圖書180萬冊,電子學位論文199萬種,名師講壇視頻資源5300集,系列資料庫30餘種90餘個子庫,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資料庫28種,含全文型資料庫15種,文摘型資料庫7種,事實型資料庫3種,綜合類資料庫11種,醫藥類資料庫17種,中文資料庫18種,外文資料庫共有13種。藏書主要以生物醫學特別是中醫藥學文獻為主,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
圖書館2011年獲準成為第一批省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截至2014年3月,學校館藏有普本中醫古籍2082部計10356冊,善本195部計1426冊,其中不乏珍貴稀少的書種和版本:《汪石山醫書八種》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7部明清善本入選廣東省第一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
博物館
據2015年12月學校博物館官網信息顯示,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館藏醫史文物5000餘件,中藥標本2400多種1萬多瓶(份),室外藥圃栽種中草藥2200多種。現開闢有醫史展區、中藥展區、大型液浸標本展區等室內展區和科普互動區;室外除“藥王山”、“時珍山”等中草藥種植園區外,還有嶺南名醫壁、醫聖張仲景雕塑等景點。
• 學術期刊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出版有《新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3箇中文核心期刊和統計源期刊。 其中:
《新中醫》雜誌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中醫藥核心期刊,被國內外權威資料庫和醫藥學文摘雜誌列為重點收錄刊物;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萬方資料庫網路系統(chinainfo)數位化期刊群。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期刊、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2001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評定,進入“中國期刊方陣”,列為“雙效期刊”。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入選檢索系統/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以及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disc)、中文生物醫學期刊資料庫(CMCC)、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CNKI)等。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雜誌是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CSCD)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收錄,還是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榮獲2000年第二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獎及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優秀獎,2007年“以嶺杯”第三屆全國優秀中醫藥期刊獎,2008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榮獲“第四屆廣東省優秀期刊”三等獎,2011年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12年獲得第四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2014年再次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來源期刊。
醫療機構
第一附屬醫院 | 第二附屬醫院 |
第三附屬醫院 | 附屬粵海醫院 |
附屬深圳中醫院 | 附屬中山中醫院 |
附屬廣州中醫院 | 附屬佛山中醫院 |
附屬廣東第二中醫院 | 附屬南海婦產兒童醫院 |
附屬東莞中醫院 | 附屬茂名中醫院 |
附屬湛江第一中醫院 | 附屬廣州中西醫結合醫院 |
附屬新會中醫院 | 附屬台山中醫院 |
附屬湛江第二中醫院 | 附屬廣東中西醫結合醫院 |
附屬順德中醫院 | 附屬汕頭中醫院 |
附屬海南中醫院 | 附屬重慶北碚中醫院 |
附屬清遠中醫院 | 附屬三亞中醫院 |
附屬寶安中醫院 | 附屬陝西安康中醫院 |
附屬海口中醫院 | 附屬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 |
附屬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 | 附屬內蒙古中醫院 |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徽
由“G”和“中”字為基本元素組成,英文“G”代表“廣州”的首字母,草書“中”字代表中國、中醫,表現中醫藥文化人文底蘊;“中”字又像燈籠,象徵平安祥和。整體符號“@”表達了廣州中醫藥大學融入世界、走向世界的現代化理念。在這個標誌中,紅色代表熱情和友善,藍色代表智慧和科技,並與學校建築色彩相呼應。校名中文字取自書法家麥華三手書,英文字選用黑體,整體設計充分彰顯學校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
精神文化
• 大學精神
崇德遠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篤學精業
• 校歌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歌》
集體作詞,魏揚、賈淑珍作曲
中華文化熠千秋
學術研求,岐黃大道,
杏林毓秀,朝夕競風流!
師先哲,啟新猷,
晦明風雨共潛修!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同心寫春秋!
玉函金匱,光耀滿寰球!
• 校訓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
“厚德”來源於《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處於世,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曲折磨難。對待艱難、對待曲折,要具有如土一般兼容萬物的博大胸襟。土,為萬物之本,萬物的生長是以土為基,從《易經》原文可見,為人端正,品格高尚的人是通過個人的魅力與人相處的。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為廣泛地學習。博學是基礎,是一切發現、發明的源泉。博學,要求學者通過各種渠道獲求知識。向智者學,向年長者學,向專長者學。學百家之長,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學。古今著名的醫家幾人不是博覽群書,遍訪名醫而建立其認識、治療疾病的思維方式和治療方法?《千金要方·大醫精誠》:“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誠,《說文》:“誠,信也。”誠實守信是每位公民應遵循的基本行為規範。校訓專門提出,說明“誠”在行醫治病中的重要意義。精誠,是為人處世的感受,也是對自我的要求。醫生,是病人託付性命的人,更需要為人真誠的品性。
“濟世”是“厚德、博學、精誠:的最終歸宿,也是醫者最終追求。救世即濟助世人。《論語·雍也》:“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指出廣泛的救助世人,才可稱其為濟世。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黨委書記 | 張建華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王省良 |
黨委副書記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黨委書記 | 翟理祥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劉小虹 |
許能貴 | |
潘華峰 | |
林彬 | |
梁沛華 |
2009中國大學醫學50強
醫學包括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口腔醫學、中醫學、法醫學、護理學、藥學等8個學科類,共有16個本科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