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鄉環境優美,水陸交通便利。206國道緊傍該鄉東側,東鄰日照港,南距膠新鐵路二級火車站25公里。全鄉對空面積110平方公里,轄43個行政村,3.2萬口人。2005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96億元,財政收入2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4元。
歷史沿革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製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古城堡遺址達十幾處之多,古遺址、古墓葬已發現1291處;莒縣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積澱,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這方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境內浮來山清雅靈秀,古蹟眾多,是山東省六條旅遊線之一。山上坐落著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評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故居——定林寺,寺中有劉勰校經樓,有樹齡近四千年的“天下銀杏第一樹”。境內馬亓山、屋樓崮峰險、石奇、洞幽,風光秀麗,名勝眾多。另外,境內還有齊長城、狀元林、樂毅壘等名勝古蹟,既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又是訪古尋幽之勝地。 這些都是莒縣的,不是庫山鄉的,庫山鄉在莒縣西北45公里處,上述景點都位於莒縣東部各鎮,跟庫山鄉沒有任何關係。
歷史文化


礦產資源豐富。境域內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品優質純。其中,主要蘊含著石灰岩(3.5億噸以上)、灰頁岩(6億噸以上)、重晶石(1.5億噸以上)。石灰石含氧化鈣54.5%,氧化鎂1.5%,氧化鋁0.35%,氧化矽0.47%。
書畫文化積澱豐厚。該鄉書畫藝術久負盛名,湧現出以已故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省書協會員、縣政協常委王玉寬先生,山東美協副主席朱全增為代表的、一批知名度較高的書畫藝術創作人才。每年都有一批獲國家、省、市各級獲獎的作品出現。
發展

在抓好鄉駐地小城鎮建設的同時,先後投資完成了中心國中、中心國小、成教中心和中心幼稚園等四個教育中心建設,添置了教學儀器,增強了師資力量,全鄉教學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中考升學率達99.4%。全鄉建成環鄉公路150多公里,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同時,針對本鄉實際,毫不放鬆地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先後投資上千萬元,治濰河、打機井、建橋涵、治山改土、綠化荒山,生態環境日益美化,水利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牢固。
經濟概況

非公有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年末全縣有證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55萬戶,從業人員6.93萬人;私營企業發展到1006家,從業人員6.7萬人,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9.2%。
園區開發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縣工業園區累計完成投資6100萬元,基礎設施達到“六通一平”。進園項目100個,其中2005年新進園項目30個,實現到位資金10.06億元。縣農副產品出口加工區整體框架初步建成,已有2個過億元的項目進園。
縣城環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2005年,城市建設共完成投資2620萬元,先後實施了日照路改造、昌盛路硬化、廣場東西路硬化、濰徐路改造、莒州路中間綠化帶硬化改造工程,硬化道路全長4.5公里,面積6.3萬平方米,構建了暢通便捷的城區道路交通網路。實施了城陽路北入口綠化、225省道綠化、振興西路綠化、青島北路綠化、日照路綠化及城陽花園等一大批綠化工程建設,新增城市綠化面積65萬平方米,東部新區初具規模,城區框架進一步拉開。
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縣養老保險參保登記企業147家,參保人數達2.8萬人,收繳養老保險金4002萬元。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單位294個,參保人員1.8萬人,收繳養老保險金1463萬元。收繳企業失業保險金304萬元,收繳機關事業失業保險金147萬元。全縣最低工資標準為每人每月420元。全縣參加醫療保險單位444個,參加醫療保險人數達3.1萬人,累計籌集基本醫療金2793萬元。年末共有社會敬老院20處,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共有床位816張,收養736人。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數4.68萬人次,134萬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數33252人,115萬元。
旅遊概況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製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古城堡遺址達十幾處之多,古遺址、古墓葬已發現1291處;莒縣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積澱,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這方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境內浮來山清雅靈秀,古蹟眾多,是山東省六條旅遊線之一。山上坐落著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評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故居——定林寺,寺中有劉勰校經樓,有樹齡近四千年的“天下銀杏第一樹”。境內馬亓山、屋樓崮峰險、石奇、洞幽,風光秀麗,名勝眾多。另外,境內還有齊長城、狀元林、樂毅壘等名勝古蹟,既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又是訪古尋幽之勝地。
莒縣庫山鄉南靠兗石鐵路,北近膠濟鐵路,東臨日照港,206國道,225、335、336省道交匯莒城,連線京滬高速、同三高速的日東高速公路和膠新鐵路貫穿境內,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莒國故城已形成較現代化的服務網路,有大型商場、娛樂中心10餘處,有設施完備的涉外賓館酒店15處,可為中外朋友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