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柏林戰役結束後,對粉碎繼續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抵抗的德軍集團形成了有利的戰役戰略形勢。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科涅夫),以中央各集團軍前出至德累斯頓以北及其東北30—50公里地域後,深遠包圍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左翼。德軍統帥部指望盟國之間發生分歧,指望與美英統治集團進行勾結,因而為在捷克斯洛伐克儘量拖延時日而採取了一切措施。德軍統帥部的計畫是對蘇軍進行頑抗,但為英美軍敞開戰線。德軍曾為此直接同西方國家談判。但是這些計畫為蘇軍的迅猛進攻所打破。5月1—5日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各地爆發了人民起義。5月5日晨,布拉格也爆發了人民起義。德軍統帥部調遣“中央”集團軍群重兵鎮壓捷克斯洛伐克首都的起義。起義者的處境很困難。他們向蘇軍和盟軍統帥部求援。情況要求在最短期限內粉碎仍在抵抗的德軍集團以便支援布拉格勞動人民的武裝起義。戰爭概述
蘇軍參戰部隊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科涅夫)、第4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和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德軍集團為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為舍爾納元帥)所屬第1、第4裝甲集團軍、第17集團軍和南方集團軍群一部,以及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等,該集團為德軍殘存的最大集團,企圖對蘇軍進行頑抗以待機向美軍投降。5月6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右翼部隊從布拉格北面開始追擊撤退之敵。翌日,其左翼和中央部隊開始進攻。同時,烏克蘭第4和第2方面軍部隊分別從布拉格東面和東南面發起進攻。8日,各部相繼攻克德勒斯登、包岑、特普利采、瓦爾登堡、奧洛穆茨、亞羅梅日采、茲洛伊莫等城。9日,3個方面軍的先遣部隊從3個方向先後進入布拉格,解放該城。德軍基本兵力被圍於布拉格以東地域,於10~11日投降。此役,蘇軍成功地變更戰役部署,並順利地在山林地條件下使用坦克集團軍實施深遠機動,俘虜德軍官兵86萬人,達到迅速圍殲德軍集團和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目的。
戰爭目的
戰役企圖是對布拉格實施數個猛烈的向心突擊,合圍和分割該市以東德軍集團主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切斷“中央”集團軍群向西和西南的退路。烏克蘭第1方面軍以3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第13集團軍(司令為普霍夫上將),近衛第3(司令為戈爾多夫上將)、第5集團軍(司令為扎多夫上將),2個坦克集團軍近衛坦克第3(司令為雷巴爾科坦克兵上將)、第4集團軍(司令為為列柳申科上將),2個坦克軍(坦克第25軍、近衛坦克第4軍)和5個突破炮兵師,由里薩地域向特普利采、布拉格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第28(司令為盧欽斯基中將)、第52集團軍(司令為科羅捷耶夫上將)組成的突擊集團,由格爾利茨西北地域向齊陶、姆拉達—博萊斯拉夫、布拉格總方向實施第二個突擊。波蘭第2集團軍從卡門茨、內施維茨一線向皮爾納總方向實施第三個突擊,從東南迂迴德勒斯登。空軍第2集團軍(司令為克拉索夫斯基空軍上將)對進攻軍隊實施航空火力支援和航空兵掩護。烏克蘭第2方面軍以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近衛第7(司令為舒米洛夫上將)、第9集團軍(司令為格拉戈列夫上將),第53、第46集團軍(司令為彼得魯舍夫斯基中將),1個坦克集團軍(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司令為克拉夫欽科坦克兵上將)、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近衛騎兵機械化第1集群),由布爾諾以南地域向布拉格實施突擊。第40集團軍(司令為日馬琴科中將)應與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協同,向奧洛穆茨方向發展進攻。空軍第5集團軍(司令為戈留諾夫空軍上將)實施航空火力支援。烏克蘭第4方面軍應與烏克蘭第2方面軍協同,繼續消除奧洛穆茨突出部,以第60(司令為庫羅奇金上將)、38集團軍(司令為莫斯卡連科上將)向奧洛穆茨實施主要突擊,並以近衛第1集團軍(司令為格列奇科上將)繼續向新伊欽、霍德斯拉維采進攻,以第18集團軍(司令為加斯季洛維奇中將)向維拉什斯凱—梅濟日奇、比斯特日采進攻。以此為烏克蘭第4方面軍全部兵力和捷第1軍爾後從東面進攻布拉格創造有利條件。空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日丹諾夫空軍中將)對進攻軍隊實施航空火力支援。
戰役準備
戰役準備是在極短期限內進行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近衛坦克第3、4集團軍和各步兵兵團在3晝夜內完成了100—200公里的行軍,從柏林附近開至德勒斯登西北的出發地域。烏克蘭第2方面軍也進行了頗大規模的變更部署。軍隊整修了武器和技術裝備,補充了油料、彈藥儲備。指揮員和政治機關動員軍人迅速和模範地完成所面臨的戰鬥任務,反覆向他們講解了蘇軍對仍然處於被占領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履行解放使命的意義。戰爭過程
5月6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右翼乘德軍在一些方向退卻,轉入了追擊。各先遣支隊擊潰了德軍後衛,迅速前進,為主力開闢道路。蘇軍的戰鬥行動晝夜不停。提高進攻速度的必要性是由以下兩個情況所決定的:第一,需要阻止德軍西逃,第二,布拉格的處境越來越危急。他們遭到鎮壓和布拉格被撤退的德軍破壞的危險增大了。5月7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左翼和中央軍隊的波蘭第2集團軍,第28、第52、第31(司令為沙夫拉諾夫中將)、第59集團軍(司令為科羅夫尼科夫中將)開始進攻,這一進攻發展順利。5月8日,蘇軍攻占德勒斯登,波蘭第2集團軍占領了包岑,第52集團軍占領了格爾利茨。方面軍右翼各集團軍解放了特普利采、比利納、莫斯特等城市。
烏克蘭第2方面軍攻占了茲諾伊莫、米羅斯拉夫、亞羅梅日采三市,並繼續從東南面進攻布拉格。烏克蘭第4方面軍於5月8日占領了奧洛穆茨,隨後其所屬軍隊於5月9日晨與烏克蘭第2方面軍部隊會合。5月8日夜間,烏克蘭第1方面軍所屬近衛坦克第4、第3集團軍挺進80公里,拂曉,其先遣部隊從行進間衝進布拉格。5月9日晨,該方面軍近衛第3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先遣部隊亦隨之進入該市。同日,烏克蘭第2、第4方面軍的快速集群,以及烏克蘭第4方面軍第38集團軍快速集群的先遣支隊也進入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捷獨立坦克第1旅的坦克兵在該集團軍快速集群編成內參戰。在爆發起義的布拉格各戰鬥隊積極支援下,蘇軍於5月9日完全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
5月10日,蘇軍繼續在所有方向迅猛推進。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一天內前進40公里,俘虜德軍官兵約8萬人。在德勒斯登、施特里高、格爾利茨、利貝雷茨的機場繳獲德軍飛機272架。近衛騎兵第1軍(軍長為巴拉諾夫中將)在開姆尼茨地域,近衛坦克第4集團軍一部在羅基察尼地域(比爾森以東)分別與美軍接觸。近衛坦克第4集團軍基本兵力向布拉格以南推進,前出至貝內紹夫地域,與烏克蘭第2方面軍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會合。烏克蘭第2方面軍左翼兵團於發展進攻中在皮塞克地域和捷克布傑約維采地域與美軍部隊會師。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軍集團幾乎全被合圍。只有“奧地利”集團軍群在該集團兩翼行動的幾個師逃到了美軍作戰區。被圍德軍失掉突圍西逃希望後,開始放下武器。5月10—11日,德軍基本兵力就俘。在消滅德軍被圍集團的同時,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在與美軍第3集團軍會師之前繼續向西推進。5月11日,其所屬軍隊在烏克蘭第1方面軍地帶卡羅維發利地域和克拉托維地域與美軍部隊接觸。
雙方兵力
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前出至克爾諾夫、什特思貝克、新伊欽、茲林以北一線。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在布爾諾以西及其以南作戰,從南面包圍了德軍集團右翼。3個烏克蘭方面軍共轄20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3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1個獨立軍、5個獨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和1個騎兵軍。其中包括波蘭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1、4集團軍和捷克斯洛伐克第1軍。參加戰役的軍隊計有200餘萬人,火炮和追擊炮305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輛、飛機3000餘架。蘇軍當面德軍集團包括“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陸軍元帥舍爾納)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坦克第1集團軍和倫杜利奇上將指揮的“奧地利”集團軍群一部(第8集團軍、黨衛坦克第6集團軍)。德軍集團總兵力90餘萬人、火炮和追擊炮,97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900輛、飛機1000架。
戰爭人物
科涅夫(Keniefu Konev,Ivan Stepanovich )生於公元1897年12月28日,卒於公元1973年5月21日 蘇聯元帥(1944年),軍事家。生於洛傑伊諾村(今屬基洛夫州波多西諾韋茨區)。1916年應徵入俄國軍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開始後參加紅軍,歷任裝甲列車政委、步兵旅政委、師政委、遠東
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積極參加平叛和對日本干涉軍作戰。內戰後任步兵軍政委和師政委。1926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首長進修班。1934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後任步兵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和軍區司令。蘇德戰爭爆發後任第19集團軍司令,率部參加斯摩棱斯克戰役。後歷任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西北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烏克蘭第2和第1方面軍司令,參與組織實施了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柏林戰役、布拉格戰役等,對解放加里寧、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和波蘭國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做出重大貢獻。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能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和突擊時機,並能果敢地在最重要地段集中兵力兵器。
戰後,歷任駐奧地利蘇軍中部軍隊集群總司令和駐奧地利最高委員、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軍事部副部長兼蘇軍總監察長、喀爾巴阡軍區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華約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國防部總監組總監、蘇軍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兩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勳章7枚。著有回憶錄《1945年》和《方面軍司令員筆記》。
馬利諾夫斯基(Malinuofusiji Malinovsky,Rodion Yakovlevich)生於公元1898年11月23日,卒於公元1967年3月31日,蘇聯元帥(1944),軍事家。生於敖德薩。1914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2月隨俄國遠征軍赴法作戰。1919年回國後參加紅軍。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在東方面軍對白衛軍作戰。1920年初級軍
官學校畢業後,先後任機槍排長、機槍隊長、副營長和營長。1926年加入聯共(布)。1930年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曾任騎兵團參謀長、騎兵第3軍參謀長。1937~1938年作為國際縱隊成員參加西班牙內戰。1939年起在伏龍芝軍事學院任教。蘇德戰爭期間,曾任步兵軍長,集團軍司令,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率部參加邊境交戰,史達林格勒會戰、頓巴斯戰役、第聶伯河會戰、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德布勒森戰役、布達佩斯戰役、維也納戰役等重大作戰行動,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1945年7月起任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蘇日戰爭中,率部遂行主要突擊任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使用坦克集團軍於方面軍第一梯隊,周密組織協同,保證了進攻的高速度。因指揮有方獲蘇聯英雄稱號。戰後任外貝加爾-阿穆爾軍區司令、遠東部隊總司令、遠東軍區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1957年10月~1967年3月任國防部長,為加強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做出貢獻。獲列寧勳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衛和平》、《勝利的偉大意義》和《俄國士兵》。
戰爭點評
布拉格戰役是蘇德戰爭中的最後一個戰役。烏克蘭第1、第4、第2方面軍俘德軍官兵約86萬人,其中包括60名將軍。在極短期限內進行戰役準備,並進行複雜的戰役變更部署,是布拉格戰役的突出特點。這次戰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山林地條件下使用坦克集團軍實施深遠而迅速的機動以合圍德軍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進速度,平均每晝夜為50—60公里。布拉格戰役證明了蘇軍首長高超的組織能力和蘇軍官兵的高超技能。此外捷克斯洛伐克游擊隊積極支援了蘇軍的行動。為了紀念蘇聯武裝力量的勝利,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發了“解放布拉格”獎章,授予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戰鬥的所有參加者。50多個兵團被授予榮譽稱號,約260個兵團和部隊榮獲勳章。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戰鬥中,有14萬多蘇聯軍人陣亡。為了表示對蘇軍陣亡將士的永久懷念,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了大量紀念碑。許多軍官和將軍、游擊隊指揮員被授予捷克勳章和獎章,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一些城市的榮譽公民。參考文獻
(1)《科涅夫元帥戰爭回憶錄》作者:[蘇]И.С.科涅夫(И.С.Конев)著;賴銘傳譯 出版項:解放軍出版社
(2)《戰爭尾聲——布拉格戰役》
(3)《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主要戰役
斯摩棱斯克戰役 | 莫斯科保衛戰 | 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 | 羅斯托夫戰役 | 基輔戰役 | 史達林格勒戰役 | 高加索戰役 | 列寧格勒戰役 | 庫爾斯克戰役 | 第聶伯河會戰 |哈爾科夫戰役 | 奧廖爾戰役 | 頓巴斯戰役 | 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 | 新羅西斯克—塔曼戰役 | 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 | 敖德薩戰役 | 克里米亞戰役 |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 白俄羅斯戰役 | 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 | 維堡戰役 |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 | 東喀爾巴阡戰役 | 右岸烏克蘭戰役 | 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 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 |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 | 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 布達佩斯戰役 | 巴拉頓湖戰役 | 柯尼斯堡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 桑多梅日—西里西亞戰役 | 華沙·波茲南戰役 | 布拉格戰役 |遠東戰役 | 柏林戰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