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而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八次打擊。戰役分兩個階段,包括三次進攻戰役和一次登入戰役。

戰爭概述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希特勒
參加戰役的有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L.A.戈沃羅夫)、波羅的海沿岸第1、第2、第3方面軍 (司令分別為I.K.巴格拉米揚大 將、A.I.葉廖緬科大將、I.I.馬斯連尼科夫大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為I.D.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一部及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共90萬人,約1.7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0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作戰飛機。當面德軍為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F.舍爾納大將)及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第3裝甲集團軍,以及負責支援的第1航空隊和第6航空隊部分兵力,共70萬餘 人、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近400架作戰飛機。

戰役分兩個階段,包括三次進攻戰役和一次登入戰役。戰役第一階段(9.14~27),蘇3個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實施里加戰役。24日,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奉命停止進攻,準備在梅梅爾方向實施新的進攻戰役。其餘兩個方面軍繼續進攻,於27日進抵里加接近地德軍錫古爾達堅固防禦地區時受阻。列寧格勒方面軍與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協同,於9月17~26日實施塔林戰役,解放塔林和愛沙尼亞。第二階段(9.28~11.24),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實施梅梅爾戰役,波羅的海沿岸第2和第3方面軍繼續進行里加戰役,列寧格勒方面軍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實施蒙海峽群島登入戰役。10月13日,蘇軍攻占里加,11月24日全部解放蒙海峽群島。

戰爭背景

1944年9月初,退至納爾瓦灣至東普魯士之間的德軍企圖在波羅的海沿岸固守,以阻止蘇軍進入東普魯士。蘇軍為分割並粉碎該地區德軍集團,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決定實施此次戰役。

交戰雙方

參加這一戰役的有: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大將)、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一部以及隸屬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為特里布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右三為葉廖緬科將軍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司令

茨海軍上將)。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對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面軍的行動進行協調,從9月24日起,蘇聯元帥戈沃羅夫負責協調列寧格勒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的行動,同時他仍擔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
戰役開始前波羅的海沿岸的總情況,是由蘇軍1944年夏季的順利進攻行動所決定的。這些進攻行動,使蘇德戰場德軍各主要戰略集團相繼被粉碎。負責防守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損失慘重,退至納爾瓦灣至東普魯士邊界之間的新地區。它們被蘇軍壓至波羅的海海邊狹小區域,其主力被從南面深遠包圍。德軍統帥部深知扼守這一戰略要地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失掉它,就會使德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狀況更加困難,同時為蘇軍從東北面進攻東普魯士造成有利形勢。德軍力圖在波羅的海沿岸方向穩定戰線,便在此趕築補充防禦工事,加強其軍隊集團。

德軍建立了完善的縱深梯次配置的多地帶防禦(特別在里加方向)。大量河、湖和森林沼澤地易守難攻。德軍最強大的集團部署在里加地域,由5個坦克師編成。在波羅的海沿岸防守的是“北方”集團軍群(“納爾瓦”戰役集群,第18、第16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所轄坦克第3集團軍(9月21日起轉隸舍爾納上將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第1航空隊航空兵和第6航空隊一部對陸軍進行支援。這一集團共有70餘萬人,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約7000門火炮和追擊炮、近400架作戰飛機
蘇軍4個方面軍共有90萬人、約17500門火炮和追擊炮、30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作戰飛機。蘇軍有生力量比德軍多0.3倍、炮兵和坦克多1.5倍、飛機多5倍多。
戰役企圖規定,切斷德軍在蘇聯波羅的海沿岸防守的集團,將其分割並各個殲滅。因此,主要力量集中於里加地域德軍第16、18集團軍基本兵力當面。為了粉碎這些德軍,預定以3個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對里加實施向心突擊。列寧格勒方面軍應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粉碎盤踞愛沙尼亞的德軍集團(“納爾瓦”戰役集群)。
在戰役準備時節,進行了方面軍之間的大規模軍隊變更部署,並從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抽調許多兵團和軍團到波羅的海沿岸方向。由於在各方面軍主要突擊方向堅決集中兵力兵器,蘇軍在總兵力對比上占2倍於德軍的優勢。

戰爭過程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蘇聯軍隊士兵
戰役第一階段(9月14—27日),波羅的海沿岸第3、2、1方面軍實施了里加戰役,在戰役過程中進抵距里加25—60公里處德軍“錫古爾達”堅固防禦地區。由於德軍在該防禦地區進行激烈抵抗,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為儘快切斷德軍波羅的海沿岸集團與東普魯士的聯繫,於9月24日決定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的兵力從里加方向轉移到梅梅爾方向,該方面軍應會同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部分兵力,在此方向實施進攻戰役。列寧格勒方面軍與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協同,於9月17—26日實施了塔林戰役,此役重創德軍“納爾瓦”戰役集群,解放了塔林和愛沙尼亞整個陸地部分。該方面軍於9月27日日終前進抵濱海地帶,其左翼進抵德軍在拉脫維亞境內的“錫古爾達”防禦地區。愛沙尼亞濱海地帶的解放,大大改善了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在波羅的海的活動條件,為完全解放愛沙尼亞創造了前提。
戰役第二階段(9月28日—11月24日),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第39集團軍(司令為柳德尼科夫中將)向梅梅爾方向展開進攻,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則繼續進行里加戰役,列寧格勒方面軍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實施蒙海峽群島登入戰役。
在列寧格勒方面軍左翼當面行動的德軍於9月24日前將主力撤向里加,而以部分兵力在蒙海峽群島固守。德軍在里加方向建立了強大集團,依靠從愛沙尼亞退卻的兵力對它進行了補充。該集團編成內有33個師,內4個坦克師。在梅梅爾方向(由奧采至涅曼河),德軍有7—8個師,內4個坦克師。
根據當時的情況,蘇軍在梅梅爾方向實施了猛烈的正面突擊,因為該處德軍集團及其防禦都比里加地域薄弱。蘇軍面臨的任務是切斷德軍“北方”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土的聯繫。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蘇聯軍隊士兵
為了實施梅梅爾戰役,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將其全部軍隊隱蔽調到了希奧利艾地域,並於10月5日向梅梅爾(克萊佩達)方向實施了突擊。突擊第4集團軍(司令為馬雷舍夫中將)向利巴瓦(利耶帕亞)方面積極行動,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第39集團軍由羅謝內(拉塞尼艾)地域向陶拉格方向實施突擊,分別從北面和南面保障梅梅爾方向的進攻。
由於列寧格勒方面軍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早在9月27日就開始了蒙海峽群島登入戰役,也由於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在里加地域積極行動,所以德軍未能從“錫古爾達”防禦地區調龐大兵力來抗擊蘇軍在梅梅爾方向的進攻。梅梅爾戰役的結果,蘇軍前出至波羅的海沿岸,楔入東普魯士領土,並切斷了整個“北方”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土的聯繫。
正當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在梅梅爾方向展開進攻時,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從10月6日起對深恐丟掉退向東普魯士之路而開始從里加地段向庫爾蘭半島倉卒退卻的德軍轉入追擊。10月13日,蘇軍解放里加。10月16日,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撤銷,所部分別編入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第61集團軍,司令為別洛夫上將)、波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蘇聯軍隊士兵
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突擊第1集團軍、空軍第14集團軍,司令分別為扎赫瓦塔耶夫中將、茹拉夫廖夫空軍中將)和列寧格勒方面軍(第67集團軍,司令為羅曼諾夫斯基中將),一部編入大本營預備隊(第54集團軍,司令為羅金斯基中將)。至10月22日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以其右翼進抵德軍圖庫姆斯防禦地區,結束了里加戰役。“北方”集團軍群被從陸上封鎖於庫爾蘭半島。波羅的海沿岸第2、第1方面軍負責消滅被封鎖集團。
列寧格勒方面軍利用各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在里加方向和梅梅爾方向的進攻,會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從9月27日—11月24日經過蒙海峽群島登入戰役解放了蒙海峽群島。由於這一戰果,也由於蘇軍前出至利巴瓦以南波羅的海沿岸,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艦艇在溝通庫爾蘭集團和德國聯繫的德軍交通線上行動的條件得到改善。
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在東普魯土境內貢賓嫩方向的進攻,促進了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各戰役的勝利結束。該方面軍長時間牽制了德軍龐大兵力,使這些兵力無法用來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作戰。

戰爭人物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
戈沃羅夫,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1897.2.10(22),布特爾基村,今屬基洛夫州—1955.3.19,莫斯科〕蘇聯軍事家,統帥,蘇聯元帥(1944),蘇聯英雄(1945.1.27)。衛國戰爭結束前,戈沃羅夫一直擔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從1944年10月1日起負責協調本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2、3方面軍的行動。戰後,戈沃羅夫歷任列寧格勒軍區司令(1945.6—1946.4)、陸軍總監察長、武裝力量總監察長、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1946.4—1948.7)。1948年7月任國土防空軍司令,1950年5月兼任蘇聯軍事部副部長,1952年7月任蘇聯軍事部副部長,主管軍隊軍事訓練。1953年4月任蘇聯國防部總監察長,1954年5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蘇聯國土防空軍總司令。1952年當選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蘇聯第二—四屆最高蘇維埃代表。獲列寧勳章5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2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和紅星勳章各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勝利勳章獲得者。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著作:《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1941—1945)》(文集),列寧格勒1945年版。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舍爾納(1892-1973) 德國陸軍元帥

舍爾納(1892-1973) 德國陸軍元帥,1945年4月6日,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預備隊中的快速兵團有一半轉隸舍爾納指揮。這時,舍爾納因暫時擋住了蘇軍的攻擊,而被希特勒授子鑽石雙劍銀橡葉騎士十字勳章。並被晉升陸軍元帥。同時,希特勒任命他為“阿爾卑斯山要塞”總司令。4月29日,希特勒自殺前夕,任命他為德國陸軍總司令。舍爾納在希特勒自殺後,鑒於德軍在各條戰線均已潰敗,又不想讓各集團軍無條件投降蘇聯人,他決心經過捷克向巴伐利亞作有秩序的撤退。1945年5月3日,舍爾納派他的參謀長納茨梅爾將軍乘飛機到弗倫斯堡接受關於自己部隊而後行動的指示,帝國新任元首鄧尼茨表示希望他們能實施退卻。大撤退直到5月7日德國新政府宣布休戰時才結束。

舍爾納下令他手下的3個集團軍向分界線“有組織地大逃亡”,逃往美軍的占領區。但是,由於蘇軍坦克已越過埃爾茨山脈到達波希米亞,阻擋了部分德軍的退路。而美國人也強迫德軍縱隊停止前進,並把他們趕回臨時營地,隨後把這些營地交給了蘇軍。舍爾納的計畫破產了。依照投降規定,舍爾納自5月9日零時起就被解除了一切指揮權力。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作戰指揮組分成若干小組越過了國境線。舍爾納搭乘小飛機飛到蒂羅爾去尋找古德里安。但古德里安已被美國人逮捕。於是,他於5月中旬前往德軍第一集團軍司令部駐地向美軍投降。5月底,舍爾納被引渡給了蘇聯人。1945年8月,舍爾納在克拉斯諾哥爾斯克集中營經過短時期的停留後,被關進了蘇聯監獄。1947年,舍爾納被送進莫斯科的盧比揚卡國家監獄。在那裡,他一年只能得到20次放風的機會。1949年,舍爾納又被轉移到列夫托夫斯克法院監獄,後來又轉送到布吉爾斯克“歐洲地區”監獄。1952年,舍爾納被判處25年徒刑。在符拉基米爾“政治監獄”監禁了兩年多。1955年1月18日,舍爾納被送到東柏林。1973年7月,舍爾納去世。

戰爭結果

此役,除庫爾蘭半島外,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全部獲得解放;駐守該地的德軍59個兵團中有29個被全殲,其餘則被隔離或嚴密封鎖在庫爾蘭半島與梅梅爾地域。蘇軍共有112名軍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3名被授予第二枚“金星”獎章,33.2萬餘名被授予勳章獎章。131個部隊和兵團榮獲“里加”、“塔林”、“瓦爾加”等榮譽稱號,481個榮獲政府獎勵。

戰爭成果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德國士兵巡邏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最重要政治成果,是從德軍手中解放了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除庫爾蘭半島外)。德國喪失了重要的糧食、原料基地,德軍則喪失了賴以實施翼側突擊威脅在東普魯士進攻的蘇軍的有利基地,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勝利,使芬蘭加速退出戰爭。戰役結果,使德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集團失去了戰略意義。蘇軍進攻前德軍在該處的59個兵團中,29個被擊潰,其餘兵團則被隔離在庫爾蘭和被封鎖於梅梅爾地域(3個師)。波羅的海沿岸地段的戰線長度縮小到250公里,使蘇軍有可能騰出相當大的兵力,用於實施1945年初的冬季進攻。

指揮員、政治機關和黨團組織竭力動員全體人員順利完成戰鬥任務,在軍隊中激發高昂的進攻銳氣。黨政工作的重點是講明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軍事政治意義,研究以往各次戰役突破德軍堅固防禦的經驗和在森林沼澤地條件下進攻的經驗。十分重視做新兵的工作和以蘇聯各族人民的友愛精神教育軍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兵團(愛沙尼亞步兵第8軍、拉脫維亞步兵第130軍、立陶宛步兵第16師)參加戰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在進攻前,加強了連、營的黨組織,共產黨員被分配到最重要、最危險的地段。各方面軍和集團軍軍事委員會發布號召書,號召全體人員儘快粉碎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這些號召書對提高軍隊的進攻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戰爭特點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德國坦克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特點是規模大。參加進攻的有5個方面軍、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和遠程航空兵兵團。德軍參加作戰的兵力,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25%。進攻第一階段各方面軍戰役的縱深為250—300公里,第二階段為130公里。總進攻地帶寬達1000公里。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表明蘇軍軍事學術在不斷提高。戰役最顯著的特點,是在進攻過程中將主要力量由里加方向轉移到梅梅爾方向,這要求進行距離為120—140公里的大規模軍隊變更部署,並在短時間內準備新的進攻戰役。變更部署的隱蔽性保障了突擊的突然性,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整個戰役的勝利。空軍集團軍的基本力量被用於支援各方面軍主要方向的陸軍。

在戰役第一階段,僅在3個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編成內行動的空軍第14、15(司令為瑙緬科空軍中將)、3集團軍(司令為帕皮溫空軍上將),就出動3.4萬架次,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共出動5.5萬架次。在波羅的海沿岸戰役準備和實施過程中,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擔任軍隊技術裝備的輸送;從海上掩護進攻軍隊的翼側,以航空兵和艦艇炮兵對在濱海方向進攻的軍隊進行火力支援;實施登入;進行海上交通線上的鬥爭。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的游擊隊員和地下工作人員,積極配合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順利行動。德軍被迫從前線抽調龐大兵力對付游擊隊和警衛自己的交通線。

參考文獻

(1)《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實》

(2) 《二戰風雲錄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主要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