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組織,也是主流代表。1956年開始籌建,1959年10月在科威特正式建立。阿拉法特是創始人之一。政治綱領是“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思想上消除猶太復國主義實體,在整個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個民主的巴勒斯坦國”。

基本信息

簡介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為法塔赫(阿拉伯語:فتح‎,英語:Fatah),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最大的派別。法塔赫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代表大會在閉會期間由革命委員會行使職權,而革命委員會則負責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同時領導該組織的日常工作。

“法塔赫(FATAH)”,由阿拉伯文“運動”、“解放”和“巴勒斯坦”三個詞的詞首字母顛倒次序組成。 “Fatah”源自“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一詞在阿拉伯文(حركةالتحريرالوطنيالفلسطيني‎)中的英文譯音轉寫(Ḥarakatal-Taḥrīral-Waṭanīal-Filasṭīnī)的首字母縮略字。由於阿拉伯文的書寫系統是從右往左,故用此英文轉寫在字面上其實是反向的。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組織,也是主流代表。1956年開始籌建,1959年10月在科威特正式建立。阿拉法特是創始人之一。主要領導人為馬哈茂德·阿巴斯。口號是“革命,直到勝利”。1965年1月1日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山區首次發動反對以色列的武裝鬥爭。到1968年已發展為一支主要的巴勒斯坦軍隊。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控制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領導機構、大部分民眾團體和駐外代表機構。

政治主張

法塔赫是巴解組織中的中堅力量。“法塔赫”主張在整個“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民主國家”,堅持武裝鬥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方式”。法塔赫最初決定通過武裝鬥爭打倒猶太復國主義,解放全部巴勒斯坦領土,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民主國家,在公正、平等基礎上保證巴勒斯坦全體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後逐步強調要以外交和政治鬥爭方式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建立一個國家。

歷史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組織遊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組織遊行

法塔赫於1956年開始籌建,1959年在科威特正式成立。

1963年在阿爾及利亞設立第一個辦事處。

1965年1月1日,“法塔赫”打響武裝反對以色列占領的第一槍,標誌著巴解組織進入了武裝抵抗以色列的新階段。

1968年5月,法塔赫與其他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約旦首都安曼召開會議,組成新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委員會。

1983年5月,法塔赫內部因對黎以撤軍協定和約巴對話出現分歧而發生流血衝突。1983年末,法塔赫反對派在敘利亞和利比亞支持下,圍攻在黎巴嫩北部的法塔赫部隊。為此阿拉法特率4000名巴解戰士遷移到阿拉伯其他國家。法塔赫主流派以阿拉法特、阿布·伊亞德阿布·傑哈德和卡杜米為首,確認阿拉法特在巴解中的領導地位。主張推動約巴會談,約巴合組代表團參加中東和談,開展同埃及對話,希望與美國加強聯繫。

1992年後,積極支持巴以談判並簽訂協定。

1969年2月舉行的第五屆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會議上,法塔赫”獲得33個席位,約占總席位的1/3,阿拉法特也當選為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從此,“法塔赫”開始左右巴解組織的內外政策,它所堅持的路線、方針、政策代表著巴解內外政策的主流,同時也逐漸為巴勒斯坦其他組織所接受。

1982年夏天,法塔赫於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後做出決定,將總部從貝魯特遷至突尼西亞,總部下設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地區委員會。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中東形勢的變化和中東和平進程的發展,“法塔赫”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逐漸趨於溫和、務實,主張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並在“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礎上和平解決阿以衝突。

2005年4月9日,“阿克薩烈士旅”的武裝人員在加沙城參加示威遊行。

2006年1月,長期主導巴政壇的法塔赫在巴立法委員會選舉中失利。

2006年11月12日,法塔赫革命委員會宣布任命馬赫姆得·阿巴斯為該派別領導人。

權力機構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原領導人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原領導人阿拉法特

法塔赫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大會閉會期間由革命委員會行使其職權。革命委員會負責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革命委員會由“法塔赫”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代表大會一般由500名代表參加。中央委員會是法塔赫的最高領導機構,下設主管軍事的“暴風”部隊總司令部以及財務、外交、組織和宣傳等部門。法塔赫的武裝組織是暴風突擊隊。從1980年5月法塔赫第4次代表大會以來,亞西爾·阿拉法特一直擔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兼“暴風”部隊總司令。阿拉法特去世後,法魯克·卡杜米繼任中央委員會主席。

法塔赫的代表大會應該每5年召開一次,但“五大”於1989年8月召開後,由於內外局勢動盪,新一屆會議屢次推遲。2009年8月4日,為期3天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第六次代表大會4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恆開幕,這是法塔赫在時隔20年後首次召開代表大會,也是首次在巴勒斯坦本土舉行的代表大會。  

分離組織

法塔赫在1980年5月第4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政治綱領申明,其目標是“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思想上消除猶太復國主義實體,在整個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個民主的巴勒斯坦國”。黎巴嫩戰爭爆發後,法塔赫內部在政治目標和鬥爭手段等問題上的分歧表面化。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多數派明確表示接受聯合國有關巴勒斯坦問題的所有決議,接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建立一個國家的主張,認為在堅持武裝鬥爭的同時,應側重政治和外交努力,願意通過談判解決巴勒斯坦問題。而反對派則堅持要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一個統一和獨立的國家,不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強調武裝鬥爭是爭取解放的唯一途徑,拒絕政治談判,反對各種和平方案。政治分歧加劇和外部勢力的插手,終於導致法塔赫組織上的分裂。
1983年5月,以法塔赫革命委員會委員、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武裝力量作戰部部長阿布·穆薩等人為首的部分法塔赫軍官宣布脫離法塔赫,成立“巴勒斯坦革命運動”,兩派發生武裝衝突。隨後,法塔赫反對派同“人陣”(總部)、“閃電”、“人斗陣”組成“民族聯盟”。1985年3月,法塔赫反對派又同這3個組織及“人陣”、“巴解陣”組成“巴勒斯坦民族拯救陣線”。

軍事實力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武裝力量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武裝力量

下屬軍事組織“暴風”突擊隊、“法塔赫”擁有坦齊姆組織、“阿克薩烈士旅”(2007年底解散)等多個軍事派別。

法塔赫所屬的武裝部隊稱為“暴風”部隊,分編為雅爾-穆克旅、卡斯特勒旅、卡拉瑪旅和艾吉納丁旅。此外還有海上武裝力量(以武裝摩托艇為主)和特別行動部隊。1982年6月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其兵力主要分布在黎巴嫩的貝卡谷地和的黎波里地區,以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國。

新聞傳媒

機關刊物為《法塔赫》周刊,廣播電台為“暴風之聲”電台。

重要人物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重要人物有:亞西爾·阿拉法特、馬哈茂德·阿巴斯、馬爾萬·巴爾古提。

和哈馬斯的關係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同為巴勒斯坦重要的政治派別。它們本應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但卻因為政治理念分歧等方面的原因,出現反目的尷尬局面。 在反以鬥爭中,哈馬斯與法塔赫曾經並肩戰鬥。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巴以和平進程啟動後,由於哈馬斯堅決反對巴以和談,雙方矛盾日漸明顯。

衝突事件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規模流血衝突爆發後,哈馬斯在以色列實施的“定點清除”中遭受重創。此後,哈馬斯在表示不放棄武裝鬥爭的同時,開始參與政治。2006年1月,哈馬斯在巴立法委員會選舉中一舉擊敗主導巴政壇將近半個世紀的法塔赫,贏得大選。此後,兩派武裝人員和支持者之間發生數起武裝衝突,造成人員傷亡。由於拒絕承認以色列、拒絕放棄暴力、拒絕接受巴以業已簽署的協定,哈馬斯單獨組建的政府遭到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國家的抵制,陷入財政危機。哈馬斯被迫尋求與法塔赫聯合組閣。

2007年2月,哈馬斯與法塔赫就組建聯合政府簽署“麥加協定”。同年3月17日,巴民族聯合政府宣誓就職。由於哈馬斯領導的準軍事力量經常與法塔赫領導的安全部隊發生衝突,法塔赫一直要求解散這支準軍事力量或將其併入安全部隊,但遭到哈馬斯的拒絕。哈馬斯與法塔赫之間由此再度爆發衝突。2007年6月14日,哈馬斯奪取了加沙控制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宣布解散由哈馬斯主導的民族聯合政府,在約旦河西岸組建了過渡政府。此後,雙方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和解協定

2011年5月4日,在埃及首都開羅法塔赫同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以及獨立政治人物在內的13個派別的代表簽署和解協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