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派名稱來源與詩派符號
1、名稱來源巴亞詩派,名字中的“巴亞”,源於古希臘神話。據傳,在巴亞灣(即現在的波佐利灣那不勒斯灣西北部)海底有一座沉沒的古城,這個古城曾經是酒神狄俄尼索斯設宴眾神的地方。

後來,在詩人雪萊的著名詩歌《西風頌》中也使用了這個意象。“你呀,在巴亞灣的浮石小島旁,地中海躺著聽它碧波的喧譁,漸漸被催入它夏日裡的夢鄉,睡眼只見在那強烈的波光下,微微顫動著古老的宮殿城堡……”2、詩派符號
巴亞詩派的符號,叫做“依洛西斯”(Eleusinian)。這個古老的符號是由一個圓形、一個正三角和一個倒三角組成。具體圖形如上方左側所示。
詩派的鼎盛時期及其著名的成員
巴亞詩派,一個相對隱秘的學派組織,目前尚未有詳實的材料紀錄它的產生、發展、學派宗旨以及主要的成員,但在浪漫主義運動席捲之時,部分成員名單為人們所知。如下:
1、埃斯庫羅斯(Αισχύλος,前525年—前456年),古希臘悲劇詩人,與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一起被稱為古希臘最偉大的悲劇作家,有“悲劇之父”的美譽。

據說埃斯庫羅斯一共留下了90部劇作(包括山羊劇),但流傳下來的完整劇本並不多,當今接受較廣的作品包括:《阿伽門農》、《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波斯人》、《七將攻忒拜》、《奠酒人》等。
2、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國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他是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主要帶領者。歌德熱愛文學與藝術,對政治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1786年歌德悄悄地來到了義大利。次年他同緹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即巴亞灣附近)旅行。1832年4月22日,歌德因病離開了人世。他的著名遺言是:“多些光!”。4月26日葬於諸侯墓地。
歌德傳世作品眾多,如:戲劇《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亞》,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親和力》《浮士德》,自傳作品《我的生平詩與真》等等。
3、喬治·戈登·拜倫,第六代拜倫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年1月22日英國倫敦-1824年4月19日希臘),英國詩人、作家,引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世襲男爵,人稱“拜倫勳爵”(Lord Byron)。
他天生跛一足,並對此很敏感。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1809-1811年

4、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知名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恩格斯稱他是“天才預言家”。
8歲時雪萊與其表兄托馬斯合作了詩《流浪的猶太人》並出版了諷刺小說《扎斯特羅奇》。1810年,雪萊進入牛津大學,深受英國自由思想家休謨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響,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即被開除。雪萊的父親是一位墨守成規的鄉紳,他要求雪萊公開聲

雪萊的第一次婚姻並不理想,他與第二位妻子瑪麗相愛至深,一同至歐洲大陸同游,雪萊死後,瑪麗為他的詩全集編注。
1816年五月,雪萊在日內瓦湖畔與拜倫交往密切,這兩位同代偉大詩人的友誼一直保持到雪萊逝世,雪萊後來的作品《朱利安和馬達洛》便是以拜倫與自己作為原型來創作的。
1822年7月8日,雪萊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號從萊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風暴,舟覆,雪萊以及同船的兩人無一倖免。雪萊的遺體由他生前的好友拜倫及特列勞尼以希臘式的儀式來安排火化。雪萊的骨灰被帶回羅馬,葬於一處他生前認為最理想的安息場所——羅馬新教公墓。
雪萊的作品主要有:濟慈逝世後,雪萊作《阿多尼》來抒發自己對濟慈的悼念之情,並控訴造成濟慈早逝的英國文壇以及當時社會現狀。
5、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

14歲的濟慈就將維吉爾的長詩《艾涅阿斯紀》(“Aeneid”)翻譯成英語。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第二年就出版了著名的新詩集《恩底彌翁》(“Endymion”)。
1818年夏天,濟慈搬到一個朋友在漢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在那裡,濟慈遇見並愛上了一位年輕的方妮·布朗(Fanny Brawne)。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疾病與經濟上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濟慈,但他卻寫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其中包括《聖艾格尼絲之夜》、《夜鶯頌》和《致秋天》等名作。1820年3月,濟慈第一次咳血,肺結核迅速惡化,1821年2月23日,濟慈病逝於義大利羅馬,葬於新教公墓。
詩派的銷聲
由於浪漫主義運動時期部分成員名單外泄,而這些成員又都是文藝界中的天才人物,巴亞詩派名噪一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詩派本身選擇沉寂,它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以至大多數現代人根本不知巴亞詩派為何物。目前詩派的發展情況依然是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