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微生物

工業微生物

《工業微生物》是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2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簡介

工業微生物工業微生物

工業微生物學

industrialmicrobiology

的1個分支學科。它是套用微生物學、、、和工程學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工業微生物的形態、生理、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特性。工業微生物包括、、單細胞藻類酵母菌和其他真菌,以及通過各種人工手段改建的新細胞和動、植物的細胞培養物。

發展簡史

在A.van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之前,古代巴比倫人(公元前6000)早已會製造類似現代啤酒的飲料,古代埃及人(公元前4000)早已會利用酵母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來發麵。中國龍山文化時期(公元前2000)出現大量酒器,表明當時釀酒技術已很發達。賈思勰的《齊民要術》(533~544)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釀酒、制曲、制醬、漚麻和製取靛藍等多種利用微生物的生產技術。1887年,挪威細菌學家G.H.A.漢森將純種酵母菌用於生產啤酒,隨後,便有人設計製造了便於滅菌的密閉式發酵罐。由於套用R.科赫所創立的微生物純培養技術,人們能夠利用控制特定微生物發酵生產特定產品。19世紀末,E.畢希納證明微生物發酵是由酶催化的化學反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了生產丙酮、丁醇和甘油的發酵工廠,加速了工業微生物學的發展。

20世紀40年代,開始生產青黴素,這是人類在利用工業微生物方面的又一重大成就。此後,發酵工業中廣泛採用了深層培養法進行青黴素的工業化生產並大量制出酶製劑檸檬酸維生素甾體激素及其他抗生素。50年代,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在工業微生物學方面取得的進展,用發酵法生產谷氨酸獲得成功,並出現了核苷酸發酵工業。由於在發酵時採用經過人工改造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可按人類的需要改變,因此稱其為代謝控制發酵。

70年代開始,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等生物工程技術的開發,為人類利用和改造工業微生物展示了廣闊的前景,發酵產品的質和量都有明顯的提高,新產品也將不斷湧現。

中國現代工業微生物學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發展的。50年代以後,傳統的微生物發酵產品有了明顯的改良和發展,並逐漸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發酵工業體系。有機酸、酶製劑胺基酸和維生素等的發酵生產,有的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見、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