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嵩陽景區主要以嵩陽書院為核心,涵蓋書院周圍的著名景點,如會善寺、老母洞、嵩岳寺塔、法王寺、峻極峰等。嵩陽書院與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我國創建最早、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書院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其建築群布局嚴謹,反映了“禮樂相成”的儒家思想,從總體建築格局到每座單體建築,都遵循往常禮教的秩序。
嵩岳寺塔是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建築群之一,建於北魏年間(約公元525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磚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筒體建築。嵩岳寺塔是中國建築藝術與兩域建築藝術交流結合的完美見證,代表了東亞地區同類建築的初創與典範,在世界建築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峻極峰為嵩山主峰,以“峻極於天”為名。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
主要景點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當時是佛教活動場所,名為嵩陽寺。隋唐年間成為道教活動場所,唐高宗和武則天曾兩次以這裡為行宮。北宋時期成為著名的教育場所,名儒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人都曾在此講學,司馬光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鑑》有一部分就是在書院完成的。這些名儒的講學活動,不僅使嵩陽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而且也使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在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平面為十二邊形,是我國塔中的孤例。高十五層,40米。底層轉角用八角形倚柱,門楣及佛龕上已用圓拱券,但裝飾仍有外來風格。密檐出挑都用疊,未用斗拱。塔心室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樓板分為十層。
塔身外輪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線,塔剎也用磚構成,在簡單台座上置覆缽,束腰及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密檐間距離逐層往上縮短,與外輪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龐大塔身顯得穩重而秀麗。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單調、又產生了對比作用,也是較好的處理手法。
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都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
峻極峰
為太室山最高峰,海拔1440米介紹太室山上嶙峋怪石、奇峰峭壁,國家地質公園的稱號是名符其實的,峻極峰的景色與眾不同而異常吸引人的。沿著整齊的台階向上,路會一下子變得陡峭起來,爬過幾段非常陡峭的山路之後就來到了峻極宮。峻極宮背依嵩山峭壁,氣勢非凡。繼續向上,一直爬到白雲深處,峭壁之顛,三個多小時即可登頂,這時你就可以體會“嵩高峻極”的感覺了。如果遇到大霧瀰漫,不要說峻極了,路都會看不見,可以享受一下仙人的待遇。老母洞
嵩山老母洞是一座天然加人工鑿成的石洞,洞內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像,通稱“觀音老母”,因稱此洞為“觀音老母洞”,簡稱“老母洞”。老母洞”內,“老母”端坐在神台上,神志端祥,目視前方,手托玉瓶,一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態。石像雕工精湛,造藝頗深。兩旁塑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像,兩側神台上還塑有十八羅漢像。佛龕有一副楹聯寫的是:“白蓮台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佛”。洞口上端的橫額刻有“虛無真境”四字。人們把“歪脖老母”看作是“吉祥”、“美好”的象徵,表達人們祈求吉祥幸福,消災除惡的願望。千百年來,老母香火不斷,前來降香、朝拜、許願、還願、遊覽、觀光者絡繹不絕,因此,關於老母靈驗的傳說不絕於耳。法王寺
法王寺位於嵩山玉柱峰下,建於東漢年間,歷史久遠,為“中國古寺之始”。該寺三面群峰聳峙,古木參天;山谷中曲澗潺流,小徑蜿蜒,雲霧繚繞,十分幽靜。寺北有一座15層的古塔,高達40餘米,稱為“法王寺塔”。寺東有3座較小的唐宋磚塔,西嶺上有一座六角七級的水磨磚塔。法王寺創建於公元71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是漢明帝劉莊為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所建的譯經之所,是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寺內現有房四十餘間,全部面積約為五千平方米。寺內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樹及石刻。法王寺有嵩山八大景之一的“嵩門待月”勝景。嵩門在法王寺東側山頭上,兩峰夾峙,俗稱月架山。每年中秋之夜,明月升空,皓皓如輪,高懸於嵩門正中,四面八方的人們,手提花燈彩龍,攜帶名酒佳肴,邀朋會友,雲集嵩山腹地。坐在法王寺大殿的月台上,高談闊論,飲酒歡歌,飽覽勝景,直待月出嵩門。時過三更,人們還留戀在此,不捨離去。“嵩門待月不忍歸”即由此而來。“嵩門待月”,是登封佳景之一。古人稱頌法王寺為“嵩山第一勝地”。會善寺
會善寺最初為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離宮,北魏滅亡後,成為佛教活動場所。隋開皇年間,隋文帝賜名為會善寺。會善寺是嵩山地區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古代嵩山地區僧人的授戒中心,和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並稱為嵩山四大寺院,著名高僧普寂、淨藏、及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等都出自會善寺。武則天游幸嵩山時,曾到會善寺拜訪高僧道安禪師,並稱之為老安國師。之後,僧一行、玄同在會善寺創建琉璃戒壇,成為當時全國三大戒壇之一和僧人受戒中心。會善寺於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善寺中軸線保存有照壁、山門、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房等8座歷史建築。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是元代大殿和寺院西側的淨藏禪師塔。會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區現存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築,巧妙運用了數學、力學、建築學原理,是元代少有的現存實物例證之一。它的建築形制、技術對我國建築史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淨藏禪師塔為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所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八角形磚塔,工藝精細,造型別致,在建築史上有重要研究價值,我國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稱淨藏禪師塔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結構建築,給研究人員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啟母闕
啟母闕,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國家文物之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萬歲峰下,為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啟母闕為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闕的北邊190米處有一開裂的巨石,即是啟母石,根據文獻《淮南子》記載,上古時期大禹奉命治理泛濫的河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塗山氏化為巨石,巨石從北面破裂而生啟。交通介紹
1.登封市內乘坐2路、6路到嵩陽書院,8路到嵩陽路口,3路到嵩陽路可到
2.鄭州火車站、鄭州長途客運站、洛陽客運站有直達旅遊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