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興寺[北京崇興寺]

崇興寺[北京崇興寺]

崇興寺原址位於西什庫內,為甲乙丙丁戊字,承運,廣盈,廣惠,廣積,贓罰,西香等十餘庫太監興修並管理的敬神之地。明嘉靖三十八年,十庫署庫內事官監太監捐資修建了天王殿、鐘鼓樓、門樓、神路與溝渠等。此後若干年間,十庫太監一直鼎立維持廟貌。隆慶四年,司禮監太監孟春雲捐資重修。萬曆八年由御馬監太監何忠首事重修,時任督察院右都御史楊成撰碑並記。 入清以後,西什庫崇興寺更直接受到皇家重視。原山門石額為康熙所書,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康熙帝的尊崇極大的提高了崇興寺的地位。翰林院侍詔曹日瑛親自為後殿書寫匾額。康熙五十六年(1717),西什庫合會眾善人為寺內敬造鐵鼎一尊。雍正九年(1731),寺內又鑄大寶鼎一座。直到同治年間崇興寺仍恩榮不衰,同治五年(1866),禮親王世鐸、莊親王弈仁、鍾郡王奕詒、孚郡王奕譓合力修廟,並獻金銀五供,正殿匾額記其事。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崇興寺原址位於西什庫內,為甲乙丙丁戊字,承運,廣盈,廣惠,廣積,贓罰,西香等十餘庫太監興修並管理的敬神之地。

歷史沿革

明嘉靖三十八年,十庫署庫內事官監太監捐資修建了天王殿、鐘鼓樓、門樓、神路與溝渠等。此後若干年間,十庫太監一直鼎立維持廟貌。隆慶四年,司禮監太監孟春雲捐資重修。萬曆八年由御馬監太監何忠首事重修,時任督察院右都御史楊成撰碑並記。

入清以後,西什庫崇興寺更直接受到皇家重視。原山門石額為康熙所書,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康熙帝的尊崇極大的提高了崇興寺的地位。翰林院侍詔曹日瑛親自為後殿書寫匾額。康熙五十六年(1717),西什庫合會眾善人為寺內敬造鐵鼎一尊。雍正九年(1731),寺內又鑄大寶鼎一座。直到同治年間崇興寺仍恩榮不衰,同治五年(1866),禮親王世鐸、莊親王弈仁、鍾郡王奕詒、孚郡王奕譓合力修廟,並獻金銀五供,正殿匾額記其事。

清光緒三十年(1904),是年,西什庫教堂(北堂)由蠶池口遷建至此,崇興寺搬遷至南草廠,尼僧成活繼任主持,在僧錄司更名入冊。成活又名月林,幼時便在本寺出家,傳曹洞宗,此後主持崇興寺長達四十餘年。

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時,崇興寺有前殿三間,木額“天王庫神殿”,旁述寺廟遷址過程。殿內供庫神坐像一尊,四大天王旁立,配祀者有關帝、藥王、財神、地藏,右有佛像三尊、三世佛三尊、真武,後有韋陀。正殿五間,殿脊兩角立佛像各一,身帶雙翼,木額曰“金光明品”,旁記禮親王府、莊親王府、鍾郡王府、孚郡王府信眾名號,內供三世佛三尊,木質金身,旁有大佛一尊、童像二位,後面靈官一尊,擬制立像。殿前兩碑,左為明萬曆八年《崇興寺天王殿碑》,右為明嘉靖三十四年《崇興寺天王殿碑》。東西配房各五間,房前棗杏吐蕊、刺梅噴香、、葡萄爬架、榆樹染綠,一片盎然之氣。

此時廟內神像莊嚴、法器盛多,誠為一隅之勝境,然也招致宵小覬覦,民國二十一年(1932),寺內被竊,盜賊撬開天王殿銅鎖,盜走王府供奉金銀法器數件,明代三尺木胎金身地藏王神像一尊。

採訪介紹

據附近老住戶回憶,五十年代初,崇興寺改成了西城區黨校。1958年,神像被拉到永泰寺統一銷毀,街坊們猶記當日人們奔走相告,“老佛爺遊街了”,眼見昔日壇上莊嚴佛像,成為推車上歪七豎八的階下囚。此後不久,崇興寺殿宇也被拆除,西城區黨校搬走。寺內後院中水井一眼,是附近不多的甜水井,僧人把它租與陳姓山東人經營,西直門大街一區之民大都仰其滋潤。

中國寺廟大全(河北三)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