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東煙臺、威海等膠東地區,農曆臘月三十上供,家家都要蒸餑餑,餑餑有不同的形狀,圓形的餑餑呈大饅頭狀,頂上十字挑出十三個鼻,嵌入紅棗;兩頭細中間粗的棗核形大餑餑叫“鋦鋦”;還有元寶形、動物形等。餑餑除了食用還要供奉,供桌上、糧缸里、窗台上都要放不同樣式的餑餑,有的餑餑蒸熟後用食品色點染,既中吃又好看,餑餑蒸熟裂開了口叫“笑了”。山東萊州一帶,春節上供大棗餑餑、繭餑餑。棗餑餑為圓形,上面還印有六個紅色蝙蝠,用來供祖先、老地老母、財神、菩薩、天地眾神。供桌上五個棗餑餑疊放在一起,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再供五個繭餑餑和三個大聖蟲。供奉時中為祖先,右供財神,左供菩薩,意為多財多子。聖蟲頭部為一圓饅頭形,眼睛、鼻子、耳朵用面捏出來插在頭上,錢幣作舌頭,軀幹作蛇盤狀,然後施彩描繪眉毛、黑眼球、鬍鬚、耳朵及軀幹。祖先、財神、菩薩面前各放一碗糧食,聖蟲放在盛糧食的碗裡,供奉完畢後,繭餑餑食用,聖蟲放入糧缸內,直到二月二由孩子們分著食用。“聖蟲”的“聖”,萊州讀作“升”,意為“生糧”,寓意五穀豐登。也有的地區諧音“剩”,意為“剩餘”,寓意相同。
來歷
關於聖蟲的來歷,在萊州有一個傳說。從前村裡有一戶人家在寒冬臘月里娶媳婦,這戶人家生活比較富裕,請了八個壯漢抬著八抬大轎去迎親。這天大雪紛飛,天氣寒冷,在路上有一隻神蟲凍得哆哆嗦嗦,新娘子見它凍得可憐,於是把它抱起來藏在懷裡給它取暖。可是走在路上轎子越來越重,八個壯漢好不費勁,左肩換右肩,好不容易把轎子抬回了新郎家。眾人喜氣洋洋地把新媳婦迎進了新房,新娘惦記著懷裡的神蟲,忙追問婆婆糧囤在哪兒,婆婆心裡歡喜,認為新媳婦能持家、會過日子,於是領著媳婦挨個糧囤轉了一圈,新媳婦悄悄把藏在懷裡的神蟲放在了糧囤里。婚後的幾天,新媳婦一直掛念著神蟲,這天,新媳婦帶著婆婆到糧倉去,打開糧囤一看,神蟲活得好好的。新媳婦勸說婆婆開倉三天,救濟全村的人們,讓全村的人到糧倉取糧食,能取多少取多少。神蟲也自然要報答新媳婦的救命之恩。全村人歡天喜地,肩挑背扛、車推驢馱好不熱鬧。三天后,新媳婦領著婆婆到糧倉一看,囤里的糧食絲毫未減。從此,人們為了紀念神蟲,也為了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每逢新婚、春節等人們都用麵粉做成神蟲的樣子放在糧囤里供奉,並稱它為“升蟲”,也有的叫“聖蟲”、“神蟲”、“剩蟲”,含有糧食滿倉,生活繁榮高升的意思。山東許多地方還將“聖蟲”做成刺蝟和蛇的形狀,口含鎳幣或紅棗,大的供在財神和灶神的祭案上,小的放在米缸、麵缸、糧囤、錢櫃和衣櫥里,以祈求財物增多、使用不盡。
風俗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又叫“女兒節”、“乞巧節”,舊時婦女要供奉織女,以乞心靈手巧。萊州製作各式各樣的“巧餅子”以乞巧,七月初六開始供奉,七月七撤供,七月十四再供上,意為送巧姐姐。當地未出嫁的姑娘要供姐姐、姐夫,即織女牛郎,七月七婆家要做巧餅送給新娶進門的兒媳婦,也有的送十個大餑餑、面魚、包子。巧餅面花一般是發麵染色做成,在和面時將胭脂紅、黃、果綠等不同的幾種顏色分別和到面里,揉成五顏六色的麵團,放在瓷盆中,蓋上箅帘子以防麵團表面風乾變硬。以前巧餅子和面為七種顏色,芸豆葉揉出的液汁作綠色,黑色用高粱上的烏酶粉等,現在用色大都使用現成的食用色。做巧餅時從麵團上各揪下一塊小麵團,在面板上揉成長條,將幾種彩色的條面並排粘在一起,用刀橫切成果模大小的劑子,按入果模內,用手按實後磕出便成五顏六色的巧餅面花。也有的磕巧餅時在果模上塗一層花生油,以防麵團粘在果模上,還要在磕子內、巧餅下放一根馬蓮草,磕巧餅時用手一拽,使巧餅方便磕出。巧餅磕出來晾在箅廉上醒一會,然後進油鍋炸熟。巧餅子炸熟後酥軟蓬鬆,表面呈金黃色,其他色彩不再鮮艷,圖案也不再清晰。用模子磕成的面花膠東有的地方稱“巧果”、“面魚兒”,牟平稱“果兒仔”。果兒仔是素色的,用模子磕出後在鍋里焙熟,用線串成串掛在牆上,既美觀又是兒童的點心食品;巧果最常見的是魚形,因而稱“面魚兒”,亦有獅子狗、荷包、福祿壽喜、小貓、石榴、蓮花、蓮蓬、知了等多種圖案。模子磕的巧果在山東膠東地區的煙臺、青島、濰坊、威海等地至今仍廣為流傳,模子除了用梨木、蘋果木等木刻而成,亦有泥巴燒制而成。
八月十五的月餅不僅用於供奉月宮,還用來饋贈親友,互祝團圓,表達祝福。其中月餅上各種不同的圖案紋樣以及各種吉祥語句豐富多樣,其圖案之豐富、工藝之細緻,全國各地各不相同。月餅最具特色的圖案就是玉兔嫦娥之類,其他諸如花卉、文字等也十分常見。山東膠東地區中秋節用果模磕月餅,當夜幕降臨時,兒童捧著月餅歌唱:“圓月了,圓月了,一畝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萊州婚後一年內的新媳婦,也要從娘家帶炸面魚、花花巧餅子、包子等到婆家,以示祝福。
人的一生當中要經歷滿月、百日、周歲、成年禮、婚禮、壽禮、葬禮等禮儀,農村也非常注重這些人生禮儀,這時人們要蒸製一些面花禮饃,或饋贈鄰里親友,或祭祀供奉,皆取如意吉祥、祈福禳災之美好願望。在萊州一帶,生孩子十二天后要抱著孩子回姥姥家,這一天要帶一些面花、雞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包子”。包子是用發麵做的,這種包子並不是平時吃的包有菜餡的包子,而是無餡的麵包子,也是一種花饃,比一般的包子大兩三倍。包子上面用手擰出摺子,形狀如同官帽。包子諧音“抱子”,象徵著把孩子包起來,做成官帽的式樣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做大官,所以當地農村也叫“抱包子”,大吉大利的意思。生孩子的第二天就要在奶奶家蒸製這種包子,在包子的兩面一般繪有人物、花卉或是“喜”、“福”字,喜慶花哨。在奶奶家把東西準備好了抱著孩子帶著包子,去孩子姥姥家一直住到孩子出滿月。
孩子滿月後,從姥姥家回到奶奶家,這時也要帶回一些吉祥的面花。其中有柿子和鍾,是用發麵做成,其中包含著父母長輩對子女前程的美好祝願和希望。面柿子的外形有四個棱,即做成柿子狀,“柿子”諧音“試”。古代科舉考試中,有“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科考,通過了四級考試,得中第一名就中了狀元。而鐘的諧音是“中”,象徵著中狀元的意思,鍾和柿和起來就成“中試”,即科舉高中。柿子上面再做個花,塗成黃色,黃色代表黃袍的之意,身上穿著黃袍,頭上戴著一個官帽,長大後就能當大官。如果生的是個小女孩則是用面做成各種四季花,若春天生的抱牡丹、夏天生的抱荷花、秋天生的抱菊花、冬天生的則抱梅花。還有用面做成小燕子同小女孩一起捎回奶奶家。有的是用發麵做一對小燕子,也有的做成一窩小燕子,蒸熟後用筆上彩,鮮艷漂亮。父母希望小女孩將來能像小燕子一樣靈巧可愛。萊州有的地方孩子出生一百天叫“過百歲。”姥姥蒸面花送給外甥叫“送百歲”,主要是面虎、桂花、月鼓等,期盼外甥健康成長。兒童“過百歲”還要送一種叫做“穗”的面花,“穗”的形狀類似紡線的線穗,呈棗核形,是用發麵做成,其實就是上面說的包子,“穗”諧音“歲”,為長命富貴之意。有的姥姥家要送一百個小花饃,寓意長命百歲。萊州還有的地方要做一二百個小面花,放在柳條斗里,用紅布封口,中午時,家人要爬上院牆揚餑餑,婦女兒童哄搶,親戚鄰里共同慶賀。
萊州婚禮習俗中,男女訂婚要互送巧餑餑,男方給女方送發麵做的二十個面桃,女方留下十個,然後回贈男方龍鳳、鴛鴦、金魚、獅子、佛手、蝴蝶等四對、六對、八對、十對不等。這類巧餑餑體型較大,約一尺有餘,上面插滿了燙麵做成的小型面花,稱“棗花”,亦有早立子之意。結婚時,親戚朋友要送喜餑餑,以示祝賀,喜餑餑一般是十二個到十六個,姑姑、舅舅、姨等至親要送八個壽桃形的大餑餑,上面插滿了鴛鴦戲水、喜鵲鬧梅、八仙慶壽、比翼雙燕等。結婚時娘家要做一對小豬,象徵肥豬拱門,一對魚、一對富貴,象徵富貴有餘,一對鴛鴦,象徵著恩恩愛愛、白頭到老,鴛鴦用紅線系在一起放在臉盆里,寓意終生相隨。鴛鴦在婚後讓女婿食用,小豬、面魚、包子、富貴要在回娘家時每樣帶回一個。“富貴”即大盤長,盤長上插滿童子、龍鳳、花卉等面花,寓意家庭富貴有餘。在新娘乘坐的花轎里,娘家陪送嫁妝的箱櫃裡,都要放上各類小花餑餑。不少地方在新人入洞房時拋花生、栗子、核桃之類果物以外,還將各種動物形狀的面花藏在被褥、箱櫥嫁妝內,夜晚人們前來賀喜“鬧洞房”,讓小孩四處偷摸尋找,以示吉利。
農村在上樑、立柱等生產活動中,有供奉面花的習俗。萊州一帶蓋新房上樑時為求上樑大吉,要供奉老虎、聖蟲、龍鳳呈祥、獅子把門、豬拱門等面花,以象徵“蟠龍抬頭”、“鳳落寶地”、家業興旺。蓋屋上樑供奉的面花“聖蟲”有的重達十多斤,形狀龐大,上面遍插各種小面花。除了大聖蟲,還做各種不同形狀的動物面花,有獅子、豬等。供奉擺放時獅子的頭朝外,當地百姓說,獅子把門——頭朝外,肥豬拱門——頭朝里,這樣吉利。供奉品中的小豬面花也是捏制的,用面做豬臉要短,身子要肥胖,不然面豬不好看。此外,還要蒸製上百個花樣不同的小餑餑,在上樑時撒給鄉親。
萊州面花的製作有燙麵和發麵兩種,一般大個兒的面花如聖蟲的身軀、金魚、餑餑、富貴等多是用發麵做成,但發麵的面花容易乾裂,蒸製後容易變形,而燙麵做的面花形狀不變,所以當地一些小的面花大多是用燙麵做成,形態逼真,且能較長時間保存。聖蟲為虎頭圓形,身體成盤蛇狀。大小不一,小的如饅頭大,大的高約二尺。上樑用大聖蟲,一個大聖蟲要用十幾斤白面做成,分為三層,最上面是圓形的頭部、中間、最下面兩層為圓圈形,即身軀部分,因體積太大,三部分分三次蒸。圓形的頭部因體積太大難以蒸熟,內部要填入乾麵。聖蟲蒸熟後先在軀幹部簡單描畫,然後在聖蟲的身上插一些小的花鳥魚蟲等,這些小的面花是用燙麵做成,未上鍋蒸製,乾透後裝飾描繪。大聖蟲蒸熟後,先在頭頂上插上吹嗩吶的仙女,再在兩耳邊對稱插上兩個抱琴的仙女,在中間的身軀部分插十二生肖,生肖中一般把龍的形體做的最大,二龍相對,為二龍戲珠,插在聖蟲的正面。而聖蟲的背面則要插一對鳳凰,組合起來為龍鳳呈祥。有的根據十二生肖動物的習性還點綴其生性喜歡的東西,如猴子懷抱鮮桃,兔子的懷裡抱著粉紅色的大蘿蔔。另外還插著仙女,懷裡抱著塵拂,仙女是保護十二生肖的。聖蟲嘴的下方左右插有小龍。在各種動物之間還間隔插有各種植物花鳥,還有喜鵲登梅花,兩隻喜鵲插在梅花的左右。除了裝飾一年四季盛開的各類花卉外,還插有金魚、青蛙、蝦、蟹、蝴蝶、童子等。最後在聖蟲的頭頂插三面紅旗,據藝人講,彩旗諧音“財氣”,可以給上樑的人家帶來財氣,財源滾滾來。待各類動植物面花插好後,用白錫紙貼在兩隻圓鼓鼓的黑眼睛上,最後一道工序是用花生油塗一遍,一是保護面質不乾裂,表面有光澤,也使色彩更鮮艷、亮麗。上樑立柱大都集中在每年春天和秋天,上樑時要請風水先生測風水、看方位,只要時辰一到,上樑便可以開始。在萊州,上樑的吉時到來之前,東家除了要協助完成木匠與瓦匠兩位掌尺師傅的安排,還要四處張羅上樑所需的各種材料、家什等;女人則一邊準備豐盛的上樑酒宴,一邊準備上樑餑餑。上樑用的餑餑在萊州倍受重視,餑餑有兩種,一種專置於正間梁頭上方用於鎮宅去邪的大聖蟲,還有一種就是做成龍、鳳、虎、花、燕、桃、佛手等各種形狀的小餑餑,放在柳條編的糧斗內專用於拋撒哄搶,小餑餑的數量要根據家中老人的年齡來定。大梁由東家從家中抬出至新房,樑上書有“某年某月某日吉日,某某(東家長輩姓名)上樑大吉”,系有紅布,釘有一窩五顏六色的面燕,正應了“燕子只落善良家”之句。面燕有大燕子和小燕子,都施彩描繪。上樑的時辰一到,對著正間的屋外空地上放好供桌,桌上燃一對紅燭,供奉雞、魚、酒、肉,兩側各放五個大棗餑餑,中間設香爐焚香。供桌後面置紅布封口、內盛小餑餑、栗子、紅棗、糖塊等物的柳斗。大梁一般是香椿木,當地認為香椿為木中之王。東家要在供桌前焚香燒紙、磕頭祭拜,還要燃放鞭炮,經過一系列的叩拜祭禮之後,木匠與瓦匠兩位掌尺師傅邊唱喜歌邊上房梁,“上樑上樑蓋瓦房,蓋起瓦房住新娘……”,“上樑大吉四鄰美,一步一個大元寶……”。這樣唱著,兩位掌尺師傅便登上房頂,木匠居東,瓦匠在西。然後二人便開始向上拉大梁,梁離地後,點燃事先纏掛好的鞭炮,掌尺師傅邊拉大梁邊唱喜歌,待梁到頂安裝好以後,再次放下兩根紅繩,木匠提斗,瓦匠提酒,酒與斗拉到屋頂後,瓦匠打開酒瓶,沿梁撒下,木匠則拆開封斗的紅布清嗓高唱:“一張桌子四角方,酒壺菜碗都擺上,許多東西成對成雙。興許(或許)仙人看,也許凡人望。這把壺兒打得強,燒黃二酒裡面藏。東家不敢吃,凡人不敢嘗,但等魯班師傅來上樑。空案一張擺在當陽,一對金蠟插在兩旁,齊(音)墨斗齊(音)墨斗,齊(音)下墨斗聖人留。南方修下觀音閣,北方修下五鳳樓,樓上插金花,富貴榮華頭一家。”
“進門一來看四方,四個金磚墊主腳,四個主腳架金梁。這架木真好木,這架梁真好梁,生在何處長在何方,樹根扎在東洋岱海,樹梢遮了空中太陽,牛車一輛馬車一雙,都送在這莊上。”
“當家的(意:東家)接餑餑,孫子孫女一拖落(意:一群)。餑餑先打東北角(音:覺),打得糧食沒場著(意:擱),當家的來接糖,一年更比一年強。”
撒完餑餑,上梁儀式便宣告結束。有的木匠、瓦匠不會唱喜歌,東家則要請專門唱喜歌的,唱喜歌的一定是口齒伶俐、能說會道之人。唱喜歌時可以根據東家的情況編一些令人逗笑的詞句,圍觀的人也必定是笑聲不斷。當天中午,東家擺上豐盛的上樑酒宴,款待所有工匠賓朋,大家為新房的即將落成共同慶賀,氣氛喜慶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