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泰山志

《山東省志·泰山志》 的編修始於1982年,1990年完成初稿。1993年7月出版,本志除概述、大事記、附錄和編後記外,正文設自然地理、風景名勝、文物、封禪祭祀·宗教、文學藝術、旅遊、管理和人物8篇,篇下章節,計30章85節。 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山東省志·泰山志》 的編修始於1982年,1990年完成初稿。1991年評審,1993年形成送審稿報送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總纂,1993年7月出版。《泰山志》上限因事上溯自有史實可供稽考,下限至1990年。記述範圍,以泰山主峰及其周圍的主脈為主, 以新中國建立後泰山管理部門確定的泰山面積426平方公里為環界,不受行政區劃限制。本志除概述、大事記、附錄和編後記外,正文設自然地理、風景名勝、文物、封禪祭祀·宗教、文學藝術、旅遊、管理和人物8篇,篇下章節,計30章85節。
泰山, 古稱東嶽,五嶽之首。位於山東省中部,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泰山形成歷經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地貌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泰山地區,屬溫帶季風性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頂年均氣溫5.3°C;年均降雨量1124.6毫米;山上春秋相連;結冰期150天,極頂最低氣溫-27.5°C;植被茂密,種類繁多,覆蓋率達90%。 泰山地區資源豐富,有煤、石膏、硫磺、蛇紋石、碧玉等礦藏,泰山板栗、肥桃、泰山靈芝、白首烏、泰山赤鱗魚等土特產。 泰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遠古時,在泰山地區的先民們創造了北辛、大汶口和龍山文化,形成泰山文化區。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歷代帝王登封告祭,提高了泰山的歷史地位。 隨著封禪祭祀的興起,道、佛、儒在泰山不斷發展。東漢崔文子曾在泰山活動。魏晉時,佛教傳入泰山;北魏僧意在泰山、徂徠山創建谷山玉泉寺和光化寺等。唐、宋時,泰山道、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寺廟聲振齊魯。元、明時,先後有日本僧邵元、高麗僧滿空等航海來中國,曾分別任靈岩寺、普照寺住持。泰山地方神主要有泰山神、碧霞元君等。宋之後,由於封禪制的嬗變,泰山神漸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明、清時,元君廟遍及中國各地。 泰山為歷代文化名人所景仰,留下眾多遺址遺蹟和詩文墨寶。孔子《丘陵歌》曹植《飛龍篇》李白《登岱六首》杜甫《望岳》蘇轍《靈岩寺》姚鼐《登泰山記》都是名篇佳作。 泰山也是人民反壓迫、反暴政、反侵略的根據地之一。西漢赤眉軍、東漢公孫舉、隋代王薄、唐代黃巢、金代耿京與辛棄疾、元代紅巾軍、明代大順軍、清代捻軍等,都曾轉戰泰山南北。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泰山地區的革命鬥爭,更是如火如荼。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成為中國山嶽風景的代表。泰山主峰突兀,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氣勢。松柏、溪泉、雲霧顯其蔥鬱、靈秀、神秘;旭日東升、雲海玉盤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山水畫卷。而泰山人文景觀以古建築和碑刻為主體。這裡既有跨道而建的門戶建築,也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既有臨溪而建的賞景建築,也有半山懸掛的點綴性建築,加上岱麓和岱頂的祭祀建築群,組成封禪祭祀序列,成為中國山嶽人文景觀的建築典範。秦《泰山刻石》漢《衡方碑》《張遷碑》晉《孫夫人碑》南北朝《經石峪金剛經》唐《紀泰山銘》等2500餘處碑碣摩刻,既有頌岱詩文、記事題景,也有長篇巨製,一字之驚;既有行草的龍飛鳳舞,也有隸篆的古拙若痴。泰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稱譽古今。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自1987年起,每年舉行泰山國際登山節。 該志獲1995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