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歌會

山寨歌會

山寨歌會:山寨里的農民能歌善舞,常常舉辦歌會,並隨著當地旅遊的發展,學唱歌成了村民一種重要文化生活,每當有客人來到山寨,他們都會一展歌喉。

簡介

山寨歌會山寨歌會
畲族山寨歌會

由於畲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能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東坑鎮大張坑村民間藝人雷石連說,以前他們主要唱情歌為主,往往是在山上勞動時,對著陌生人才敢唱,而現在唱歌內容是信手拈來,常常以現代生活為內容,想唱就唱。

唱出幸福生活,唱出美好未來。景寧畲族歌手在傳承和保留了傳統歌曲節目的同時,一些新民歌也在他們之間互為傳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畲族歌手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代表參觀團,他即興感懷,以民歌對唱形式寫了長達99節的《參觀記》,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輝煌成就,至今還在景寧廣泛流傳。

山寨歌會山寨歌會

“畲家民歌是畲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景寧畲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工作人員雷先根說:“儘管畲族沒有文字,很多歌曲也是即興編唱,即唱即失,但現在畲民們都學習了漢字,用漢字的音記錄畲族民歌成了他們最常用的辦法。因此,現在記錄和保存下來的畲族民歌也是越來越多。”目前景寧記錄和保存的畲族民歌已達上千首。

“如今‘山哈’生活美,好比芝麻節節高,感謝黨的政策好,‘山哈’同唱致富歌”……在景寧,一些畲族歌手用歌聲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作為全國惟一的畲族自治縣,景寧成立了兩所民間藝術傳承學校,讓青少年學生作為畲族民間藝術的傳承人,每逢畲族喜慶節日的時候,都要舉辦歌會來慶祝

白馬藏人山寨歌會

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屆時,平武縣、南坪縣和甘肅省文縣的白馬藏人身著節日服裝,帶著樂器道具匯集到承辦鄉的大壩子,圍起大圓圈,唱起傳統的酒歌、勞動歌、愛情歌,跳起古老的圓圓舞貓貓舞曹蓋舞。同時,表演新編的歌舞節目,舉行摔跤、拔河、盪鞦韆等體育活動。

背景介紹

山寨歌會山寨歌會
平武縣東北的深山裡,住著另一支古老而能歌善舞的民族:白馬人。白馬藏族又稱白馬人,分散後任在川甘交界的平武、南坪、文縣一帶,總人口三乾四百多人。這是一支具有獨特語言、服飾和信仰的民族。特別是居住生活在乎武境內的白馬地區的白馬人,保留著獨特濃郁的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和民族風情,猶如一支深山的奇范,引起海內外遊人的好奇和關注。
白馬人居住在高寒河谷地帶,房屋沿山而建,木板木樓,一寨一村。白馬人以農耕畜牧狩獵、採集為主。白馬人服飾奇特,色彩艷麗,男女以白、黑、花三種袍裙為主,配以各類髮飾、耳飾、腰飾。白馬人男女都戴盤形圓頂荷葉邊羊毛氈帽,氈帽頂上插上具有識別標誌的白雞鑰,婦女胸前飾有白玉般的魚骨牌,腰間圍有幾串金亮的古銅錢,穿上各色布料縫製的花袍裙,真是五彩斑瀾,艷麗奪目。白馬語言獨特,但沒有形成文字。解放初,整個白馬藏人不足兩千,尚處在刀耕火種男耕女織的原始自然的農耕社會,其農業以種植青棵、養麥、土豆、玉米為主,兼以畜牧、獰獵;婦女種麻紡線,攢氈織布。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馬人對自然的崇拜,對山川的頂禮,也造就他們勤勞勇敢的性格,孕育了白馬人原始、古樸的民族民間文化。
山深林密,風吹草低,寬闊的河谷游卞著群群牛羊,養麥花開,青棵飄香,木樓山寨上冉冉升起縷縷炊煙。每值金秋季節,白馬人收割之餘,在寨子裡架起簧火,舀出釀好的青棵嘔酒,盛上煮熟的破舵肉,品嘗一年的勞動收穫;婦女們在木樓上架起織機,編織七彩的腰帶,縫製艷麗的新裝;老人們選出潔白的羊毛,拼制著氈帽。辛勤的勞動,簡樸的生活之餘,產生了白馬人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歌舞。
白馬人歌舞源於他們的勞動、生活,表達了他們對自然的崇拜,對勞動的讚美,對美的事物追求的執著情感。他們有表現團聚歡樂的“圓圓舞”;表現男女愛情嬉戲的“貓貓舞”;表現驅惡避邪,祈求平安的“曹蓋舞”;表現慶賀、迎送、友誼的“酒歌”,以及內容豐富的大量民歌、山歌。每逢節假、歲末,白馬人為婚喪嫁娶,豐收喜慶,都要聚於寨中,或飲或餐,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改革開放以來,白馬人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山寨歌會”。歌會將白馬民族民間歌舞匯聚一堂。屆時,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村寨上,唱起熱情的“酒歌”歡迎觀光的客人,跳起歡樂的舞蹈,展現民族的風貌。入夜燃起熊熊的簧火,當地白馬人與遊客手拉手,跳起“圓圓舞”,歌聲此起彼伏,山寨徹夜不眠。
白馬人崇拜自然,敬奉山神,歷史上長期處於封閉落後的生產狀態,這是白馬人文化保留了原始、古樸特色的客觀因素。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白馬藏族同胞同全國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在政治上翻了身,在經濟上逐步脫貧,白馬藏族的文化以其獨有的特色愈來愈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中外遊客的關注和青睞,近年來,德國、日本等外國專家和新聞單位,中央、省、市新聞單位相繼深入白馬藏族地區考察、拍片,為這一支獨具風情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1993年,以展現白馬人民族文化的新聞圖片展在香港展出,再次引起港澳同胞國內外人士的熱切關注。雖然白馬風情已譽播海外,但白馬文化的根仍深深地植於白馬人生活的山寨,先進、科學的種養技術已使山寨白馬人擺脫了原始落後的生產方式,交通、通訊技術的改善,給久居深山河谷的白馬人帶來行旅的便捷,白馬文化在對外交流、溝通的同時,仍保留著許多原始古樸自然的情趣。

歌會形成

山寨歌會山寨歌會
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其宗教文化和民俗活動總是以歌舞為載體,“無時不歌.無處不舞”是白馬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白馬藏人的民族文化活動在漢區春節期間舉行,內容和形式卻與漢族春節大相逕庭。從正月初一的“背新水”開始,到正月十五的“火把節”結束,舉寨相慶,跳“曹蓋”,唱酒歌,通宵歡樂,山察沉浸在節日的歡騰之中。

隨著白馬藏區經濟的發展,新文化的傳入,白馬藏入萌生了創立自己民族節日的願望。平武縣文化部門因勢利導,在尊重民族習慣、順應民族願望的前提下,依靠藏區的黨、政領導和村、寨文藝積極份子,從1982年開始,在每年清明節期間舉行一屆“山察歌會”,至1992年已辦十一屆歌會,逐漸形成了白馬藏人約定俗成的民間節日。
1982年至1990年的前九屆山寨歌會皆由平武縣木座鄉政府牽頭舉辦,縣宣傳、文化、民族、統戰、工青婦組織參與協辦,1991年起改為平武縣人民政府主辦,縣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分別在藏區各鄉輪流舉行。參加歌會的除平武縣白馬藏人外,還有南坪、文縣等地的白馬藏人的代表。中央、省、市和相鄰縣的文化、新聞、民族工作者,每年都有數百人前往觀摩。
山寨歌會在承辦鄉的一個大壩子舉行。是時,遠近各寨子的白馬藏人身著節日盛裝,帶著歌舞用的樂器、道具,扶老攜幼,成群結隊地來到壩子裡參加歌會活動.並探親訪故,結交新朋友。歌會先是按照主持者的議程進行,然後是民眾普遍參加的自由活動。歌會既有古老的“圓圓舞”、“貓貓舞”、“曹蓋舞”,又有新編排的民族舞蹈。觀眾和表演者同在寨壩里圍大圓圈,唱傳統的酒歌、勞動歌、愛情歌,也唱新創作的民族歌曲。歌舞間還穿1溯類比賽、摔跋、拔河、盪鞦韆等體育活動。縣宣傳、文化、科技等部門送文化、科技到山寨,在歌會上舉辦圖片展覽,開展科技諮詢服務,醫療衛生部門送醫送藥,為同胞治病。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白馬藏人的商品意識不斷增強。平武山寨歌會已不再是單純的民族文化活動了,它成了民族經濟交流,技術協作、商品貿易的盛會。縣、區經濟部門和夕他客商來到山寨收購農副土特產品,銷售生產、生活用品;轉讓技術,恰談貿易,拓寬了歌會的內涵,有力地促進了白馬藏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熱鬧場面

山寨歌會山寨歌會
白馬人的歌特別多。他們常說,的歌比奪補河裡的石頭還多。獵歌、灑歌、牧歌、祭歌、情歌、勞動歌……這些大類中又包括了好多首不同內容的歌。比如,勞動歌中,就有打養子歌,種玉米歌、打場歌……幾乎於什麼都有歌唱。每晚,白馬人都會圍在火塘邊,喝著啞酒,伴著奪補河嘩嘩啦啦的濤聲歌唱。老人唱,孩子跟,於是那些歌謠便象奪補河的流水一樣一代代傳下來。
要一睹白馬人載歌載舞的風采,最好去參加他們的山寨歌會。歌會一般在清明節那天在白馬人最集中的木座或白馬的寨子裡舉行。歌會那天正是山桃初綻,杜鵑含苞欲放的時候。家家戶戶的木板門都敞開著,火塘上都坐上了炊壺,壺中灌滿了燒酒。曬場上,碗口粗的柴棒子堆成了山,竄來竄去的獵狗牧羊狗們也一改平時的氣勢洶洶而變得溫馴熱情。成百上千的白馬人都從木座、木皮、白馬、黃羊聚到舉行歌會的寨子。
歌會的序幕由一排火槍的朝天齊放而拉開。在里三層外三層的白馬人和外地趕來觀光的遊人困成的因子裡,盛裝的青年男女歌手率先出場歌舞。男的穿白色鑲邊長袍,扎彩色腰帶,打羊毛裹腿,一個比飛個剽悍英武;女的穿各色布條饋成的絢麗長袍,束家織五彩腰帶和銅錢串,胸前掛著魚骨牌和貝類飾物,婢聘嬸嬸,周身都輻射著艷麗之美。而男女白馬人白色圓盤氈帽上隨風飄曳的白雞毛,更像跳蕩的音符,讓人產生許多遇想。在昂揚的角號中,在撼人心魄的大鑼大鼓的震盪中,他們唱著古老的民謠,跳傳統的貓貓舞和圓圓舞。
白馬山寨歌會具特色的要數一種面具舞——跳曹蓋。這也是白馬人最古老隆重的祭招舞蹋。隨著又一陣腰耳的槍統聲,寨子裡的男女老少頓時都興奮躁動起來。。漢子們反穿著白色羊皮,戴上猙獰兇惡的各色面具,在執犯牛尾的“白該”(端公、道士一類人物)的率領下舞蹈起來,這時槍聲不斷,角號齊鳴,鑼鼓露天動地,歌聲此起彼伏,似乎世界就浮於這巨大的聲浪里。然後,跳曹蓋的人們便由“白該”率領著走出人因,走向曠野,定向山谷。直至把“鬼”從寨子裡趕進深谷,趕進奪補河淹死之後才停止。’於是人們便歡呼勝利,感謝上蒼“....”
歌會員使人陶醉的是晚上。簧火升起來了,火焰竄起一兩。A高。這時的人們酒酣耳熱,帶著亢奮和激情再度聚於歌會的壩子裡,手拉手地跳“圓圓舞”。
白馬人的“圓圓舞”與羌人的“跳沙郎”近似,但“圓圓舞”動作更簡練,節奏稍緩,男女老少都可以進入圈子無休無止地跳。沒有伴奏沒有指揮,只有一張張充滿豪野之氣的臉在火光中閃動,一個雄渾而略帶蒼涼的旋律在天地之間迴蕩:的帽子上插的是白色的雞毛,白雞毛是民族的標記。白衣白帽是民族的夏天。青衣黑衣是民族的冬天……
在歌舞熱烈的行進中,炊壺俏無聲息地傳遞著,一隻只酒杯從懷中時而摸出。燒酒助著歌興,歌舞又揮發了酒氣,熱辣辣的曲子,質樸勁腔的舞蹈常常從頭天晚上持續到次日中午甚至晚上。
白馬人是古氏人的遺後。和羌人相比,過去他們的生存環境更為嚴酷,甚至連自己民族的名字也僅零零星星存於古籍。但解放以後,他們在短短几十年中跨越了許多世紀,把科學文明之風迎進了村村寨寨。如果說白馬歌舞本來帶著淒倫悲壯的古風,透露出祖先對一個弱小民族前途的深深憂慮,那么今天的歌已揉進了生活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幢保。
白馬的傳統節日屆於,只有山寨歌會屬於今天的白馬。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